挨家挨戶灑愛 不怕被拒絕

2017-02-28   | 郭齡璘、顏玉珠、羅秀娟、楊秀麗、羅秀蓮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走入人群,按門鈴、說慈濟,為了將愛的理念分享給社區鄰里,邀約更多人做善事。(攝影者:楊秀麗,地點:馬六甲_Taman Muzaffah Syah,日期:2017/02/19)
按門鈴、說慈濟,臉皮薄者膽怯猶豫;閉門羹、結善緣,志工心裡掙扎,腳步卻不停歇。為了將愛的理念分享給社區鄰里,再難也要走下去。

週日(2/19)中午烈日當頭,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分成三、四人一小組,走入各社區的住宅花園,向民眾說慈濟。按門鈴、呼喚打招呼,往往換來的是大門深鎖、無人回應,或者只有顧門犬盡責地狂吠。幸運地如遇有人在家,屋主卻揮揮手請志工離開,或充滿戒心隔著門戶,遠遠地聽志工道明來意,敷衍回應。

雖然閉門羹吃了不少,但也有幸遇到熱情的人家,殷切邀入內,以茶水招待;不乏用心聆聽志工的分享,相互交流,傾聽新資訊而滿心歡喜;也有家庭遭逢變故,向上門來的志工尋求協助;又或是發心者即刻掏錢捐款,甚至找回失聯的慈濟會員,再續前緣;也有人願意日後跟隨志工走上助人行列。

挨家挨戶介紹慈濟,考驗志工的忍辱與修行,可能被拒絕、受質疑、遭謾罵;但志工沒有停下腳步,一心堅定,為招募有心人、為淨化人心,把愛的種子撒播到每一個人的心田。

走入人群說慈濟 善的漣漪無邊際

為了將善的能量傳給更多人知道,2月19日的南馬委員慈誠精進日,除了安排禮拜《法華經序》、聆聽志工經驗分享等靜態課程,並規劃挨家挨戶分享慈濟的動態課程,廣結善緣。

透過影片播放,美國慈濟志工陳寶如和翁秀玉分享,如何從《法華經.信解品》之「窮子喻」的故事中獲得啟發,改變心態,進而勇敢走入人群,向人介紹慈濟。陳寶如表示:「我們平常要用心耕耘社區,善用妙法,先讓別人認識社區有個做好事的團體,感動對方,再邀約和帶動大家共同來成就人間善事。」

不分大人或小孩,邱生榮都用心宣導環保訊息,希望邀約更多人一起加入大愛的行列。(攝影者:羅秀娟,地點:馬來西亞萬佳鎮,日期:2017/02/19)
慈濟是以募心為上,不是為了募多少善款,而是把愛推展出去。走入人群,難免會遭遇磨練考驗,而每天晨起「薰法香」,聆聽證嚴上人智慧法語,引佛法入心,當遇到困境時,即能破疑解惑,更有信心走下去。

志工劉懿蕓也與眾分享麻坡志工的愛灑心得。五年前走入學校介紹慈濟,老弱婦孺居多的社區志工從什麼都不會,到後來從承擔中有所成長,現在已能擔負重任;而孩子們的改變與成長,是給予志工最好的回饋。

2015年,麻坡啟動籌建靜思堂,當地志工走入商家行號分享竹筒歲月的故事,並每三個月回收竹筒撲滿,原本欠缺信心,但民眾善的效應,給予志工動力。同時,在社區舉辦了多場小型素食義賣,接引鄰里結善緣。

法親作伴解擔憂 慈濟所做獲認可

結束上午的靜態課程,馬六甲和麻坡志工四十二人前往直落馬士(Telok Mas)社區,資深志工劉木蘭和規劃此次路線的志工黃麗好,把握時間與大家講解活動需注意事項,以及此次的重點是向民眾介紹環保,宣傳社區新成立的環保點運作時間,邀約大家一起動手來做分類。抵達目的地後,由一位小組長帶領二位組員各自走入社區愛灑,希望以有限的時間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

劉木蘭感受到第一次承擔小組長的陳寶貞心中的擔憂與害怕,因而陪伴和帶動此小組。大家開始沿著街道挨家挨戶宣傳,然而事情卻不盡其意,民眾不是不願意開門就是不在家。

直到遇到蘇慧坪一家人,兩位蘇家小朋友好奇地探出頭來直盯著劉木蘭。原來,小朋友就讀培德學校,劉木蘭是其學校的大愛媽媽,多了一層熟悉感,說起慈濟就容易多了。家長蘇慧坪對於環保不陌生,當志工向她介紹住家附近即將成立新環保點,她開心地說:「因為慈濟大愛媽媽的因緣,家裡的環保物都由孩子帶去學校,現在這邊有環保點還天天開放,送環保物更方便了!」劉木蘭也與蘇慧坪分享,如果社區有什麼貧困者可以向慈濟提報,或是有低收入者需要醫療服務,慈濟每星期都有提供義診服務。

劉木蘭(左二)將課程中所吸收到的愛灑技巧馬上運用,向民眾介紹環保之餘,也讓他們了解慈濟長期於社區關懷貧苦者的慈善性質服務,讓大家能進一步認識慈濟。(攝影者:顏玉珠,地點:馬六甲_Telok Mas區,日期:2017/02/19)
於庭院整理花草的曾應龍,一看到志工的身影馬上打開大門攀談。原來家中安裝大愛臺的他,對於慈濟並不陌生,更讚歎慈濟愛的足跡遍及國際的善行。志工邀約他投入環保,一起加入志工行列,他表示現在忙於家庭和工作,但如有可以協助之處,他非常樂意盡己之力。另外,曾應龍看到志工頂著烈陽逐戶宣導的辛勞,馬上請太太拿出菊花茶讓志工消暑解渴。

陳寶貞感恩劉木蘭的陪伴,她說:「我不會講馬來話,又很少參與愛灑,已經記不得多久沒有愛灑了。幸好有木蘭師姊,不然我不知道怎麼辦呢!」經過課程分享和實際運作,收穫滿滿的陳寶貞表示,以前對於這樣的活動,感覺是打擾他人,因此心情五味雜陳,既擔心又害怕也不好意思。現在她完全改觀,反而覺得應該多舉辦愛灑,與社區民眾互動,讓他們知道慈濟做了哪些事情。她笑笑地說:「一大群人一起做同一件事,凝聚力產生,就有力量了。」

劉木蘭分享:「雖然一開始不是很順利,但我並不氣餒。每次走入人群做愛灑,我的力量就產生,因為我知道這一家不開沒關係,下一家有緣的人還在等我們,離目標也越近了。」她也將課程中所吸收到的技巧馬上運用,除了向民眾介紹環保,也讓他們了解慈濟長期於社區關懷貧苦者,以及慈濟對於貧病者還有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讓大家能進一步認識慈濟。

「美國的志工,用很多法在愛灑中,我們比較缺乏,所以效果也無法彰顯,現在更有力量和想法了。」劉木蘭對於精進日課程有了更深的體悟。她也計劃把課程影片帶回去與社區志工分享,讓志工把握愛灑的重點,落實於社區。

曾被接引再度人 恆持一念不間斷

同一時間,志工黃愛媋帶隊前往亞洲花園住家和商店宣導慈濟理念。她回想2004年,一群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走入馬六甲波格芒加(Pokok Mangga)社區,挨家挨戶邀約參加愛灑茶會,讓人人知道附近即將開設一個社區環保點。當時黃愛媋和先生黃海珉被志工莊嚴的形象吸引,主動上前詢問,爾後成為慈濟志工。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黃海珉、黃愛媋在車上向大家分享如何說慈濟,叮嚀活動注意事項。(攝影者:甘浩禎,地點:馬六甲_亞洲花園,日期:2017/02/19)
十二年後的今天,夫妻倆帶著好幾位志工說慈濟,彷彿重溫初遇志工的情景,不但把課程所學、如何拉近鄰里關係的話語用上,也會關懷送暖。遇見一人在家的老婆婆,很開心慈濟人來和她說話,即留下對方的聯絡電話,要載她到附近環保站去付出。黃愛媋很感恩有團隊互相扶持,一起走入社區和民眾互動,累積「愛的存款」。

來自居鑾的郭秀明從課程中看見美國成功案例,各族裔、不同語言的人們,都能認同慈濟團體,也願意用小錢來護持、關懷社區;反觀在本地,語言、生活相通,啟發愛心不會太困難。她坦言,近幾年比較少去做愛灑了,應該持續向更多人介紹慈濟,邀請大家一起來做好事,即使被拒絕還是要去做。只要有耐力,情感常常被互動保溫,久了一定會被感動。

走入人群覓初心 調整腳步向前行

當陳淑萍與社區志工獲知課程中加安插了按門鈴活動後,大家當下不免嘀咕:「為什麼要有這個活動?」多年未曾進行愛灑,顧慮著陌生人的看法,心裡不免有些害怕。儘管有些抗拒,陳淑萍仍然勇於承擔當天的隊輔,協助帶動和布達事項。

抵達目的地後,一開始,陳淑萍有些怯步。附近的印度婦人看見陌生人,大聲喝令孩子馬上進去。大部分遇到的情況都是「不需要……」然後就是將門緊緊上鎖的聲音,或是人在家裡,卻完全不理不睬的情況。大家屢遭拒絕,但孫慧珍卻依然勇敢踏步向前,張秀麗也協助按門鈴打招呼,陳淑萍感受到同伴支持的力量,也提起勇氣,一看到路人,她馬上開口分享環保資訊。

愛灑的對象雖然不多,志工還是以誠意打動一家石油公司退休人員,受邀到家裡,向身為基督教徒的夫妻分享環保。她們成功邀約夫妻倆擇日參訪慈濟愛極樂環保教育站。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陳淑萍(右二)重新回顧初發心,鼓起勇氣跟不認識的人說慈濟,重新調整自己。(攝影者:楊秀麗,地點:馬六甲_Taman Muzaffah Syah,日期:2017/02/19)
「要透過很多不同經驗,去累積最好的方法。」走出去,讓陳淑萍重新回顧初發心,鼓起勇氣跟不認識的人說慈濟,重新調整自己。今年(2017年)承擔協力組長的她,期待透過大家合心互助,在活動結束後分組關懷,做好後續的保溫工作,帶動新的志工。

想法設法說慈濟 接引眾生行善道

來自烏魯地南的謝荔磬對於民眾冷漠的回應選擇不埋怨、不生氣,她說:「現在世道不好,我們以前也不敢開門讓陌生人進來,可以同理對方的擔憂。雖然愛灑很不容易,但我們是為了撒播愛的種子,即使困難還是要去做。」她深信,走一圈,或許會遇見有緣人,多接引一人來行善做好事。從課堂影片中,聽聞美國志工愛灑的妙法,她如獲至寶。「他們有做小冊子,冊子上有慈濟服務人群的資訊,讓大家更認識慈濟,有憑據,就不用擔心我們意圖不軌。」

謝荔磬的先生邱生榮表示:「把社區變成人間淨土是一項很大的工程,我們要盡一分力。」並分享自己參與慈濟後,學習改習氣,找到人生的方向,慶幸自己身處如此美好的團體中,希望邀約更多人一起來行善。

哥打丁宜的王桂蘭展現親和力,見人就說慈濟;她握著民眾的手,臉帶笑容,告知社區環保地點及環保日的日期。她發現社區民眾都有環保概念,加上這一年來政府推行的分類政策,民眾都會把分類好的資源送到環保點或學校。

王桂蘭表示,即使對方的聲色不好,志工的笑容也不能少,相信用真誠能打動人心。她認為志工可效仿美國志工的三步法,學習愛灑講話技巧,打開心胸,走入人群,接引當地民眾。對於課程中理論契合體驗實踐的編排,令她欣喜不已,期待日後有更多類似的課程內容共修精進。【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郭齡璘、顏玉珠、羅秀娟、楊秀麗、羅秀蓮 馬來西亞報導 2017/02/19)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