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用過即丟 後患無窮
2014-05-12 | 葉子豪
自從臺北市和新北市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以來,兩市民眾均須使用貼有市政府認證防偽標籤的專用垃圾袋;與此同時,環保署也實施「限塑政策」,規定全臺便利商店及超市賣場,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民眾若有需要得花錢購買。
近期,兩市環保局更與賣場和超商合作,推出結合購物袋與專用垃圾袋功能的塑膠提袋,功能的整合讓民眾方便使用,也希望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
但環保局人員還是不忘提醒,外出購物時最好還是自備購物袋,才能真正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因為現在臺灣一年使用的塑膠袋達一百八十億個,僅是兩千三百萬人的用量就如此驚人,遑論全世界七十多億人口使用塑膠袋對地球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百年不壞 遺害後代
「我曾經刻意去拍海裏面塑膠袋的照片,結果我的同事竟然問,這是什麼新的水母?」零碳行動公司執行長陳楊文,在接受大愛電視臺「地球證詞」節目訪問時,語 帶感慨地分享親眼所見的污染問題:「我到中國大陸內蒙古做防治沙漠化工作的時候,最震撼的是,開車將近一個小時,沿路都是白色塑膠袋。」
前臺大工商管理系教授白健二,曾於1986年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臺灣早期的包材,多用紙、草繩、荷葉、竹葉等可自然分解之物,但上個世紀七○年代起,塑膠 袋挾著低成本、方便等優勢席捲紙袋的市場,1976年全臺塑膠袋產量為四萬噸,1981年暴增為十二萬噸,短短五年成長達三倍之多。

輕薄、價廉、不透水的塑膠袋,帶給普羅大眾前所未有的便利,各類食物都能放進去提著走。攤商免費奉送,消費者樂於接受,用過即丟不覺可惜,但濫用的後果,是接踵而來的環境災難。
從黑潮流經的西太平洋海域,到人跡罕至的蒙古大漠,廢棄塑膠袋無處不在。許多海洋動物如海龜、信天翁將之誤認為食物吃下肚,最後因無法消化而死亡。
塑膠不當焚燒後產生的毒素如戴奧辛,累積在人體干擾內分泌,除影響兒童發育,甚至導致癌症;塑膠袋遇到油、酸、高溫,則會釋出塑化劑等傷害身體的物質。
以塑膠高分子聚合物百年不腐的特性來看,臺灣史上第一批被使用、被掩埋的傳統型塑膠袋,很可能到現在還未分解完畢,仍持續影響著我們的環境。
1984年夏天,北臺灣因颱風強降雨發生「六三」水災,大水退去之後人們赫然發現,堵塞排水管道釀成淹水的禍首竟是塑膠袋。一個月後,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 火災,堆積多年的廢塑膠袋在熊熊烈火中,化為劇毒的戴奧辛氣體,污染了臺北的天空。不當處置的廢塑膠袋,讓首善之區的水火之災變本加厲,同樣災害、污染也 在全臺各地一再發生。
為減少垃圾並防治污染,環保署在全臺各地興建焚化爐;2002年7月開始推動「限塑政策」,規定大賣場、超市、便利超商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2006年5月,更推動兩階段試辦塑膠袋回收措施,創下將塑膠袋納入資源回收項目的世界首例。
儘管限塑政策讓臺灣塑膠袋的總使用量,從每年平均兩百億個減到一百八十億個,但是塑膠袋的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七,絕大部分還是被當成垃圾,送進焚化爐化為陣陣煙塵。

不計營利 為人不為
埋在土裏難分解,漂在水中會堵塞,用火燒怕排出毒氣,這個於一八九九年德國科學家發明的高分子聚合物質,儼然成為難纏的「塑膠魔」。但如果將塑膠袋回收,還原為塑膠原料,可製成鞋子、椅子、收納箱等各種用品。
「這個不要緊,這個要拿掉。」頭髮灰白的黃周阿柔,和幾位上了年紀的夥伴,在臺北市慈濟英仁環保站整理塑膠袋,熟練地撕除袋上的封口膠條,剪掉黏在上面的價格標籤,確保交給回收商的是百分之百無雜質的成品。
從地理位置來看,位於信義區中坡南路一六八巷的英仁小站,距離五分埔商圈不到兩公里,與熱鬧的福德街傳統市場只有一路之隔;因此當地包裝衣服的PP塑膠袋特別多,果菜攤商也會主動提供用過的PE發泡瓜果套袋,加上隨手可得的PE提袋,環保站裏的塑膠回收物種類不少。
環保志工林少卿表示,社區裏有不少老人家專門回收紙箱、寶特瓶變賣,有時候一天可以賺得數百元;塑膠袋回收價格其實也不差,若能確保乾淨、避免混雜,一公 斤能賣到十元以上,但收集、整理上千個稱重變賣,往往賺不到兩百元,耗時費工。林少卿說:「塑膠袋沒人要收,我們就來做這一塊。」為了將這傷害環境的垃圾 變成可用於行善的「黃金」,慈濟環保志工不惜汗水、不計營利投入。
周邊商圈的龐大物流,讓英仁環保站有「取之不盡」的回收資源,但也突顯塑膠廢棄物數量龐大的問題;在地小站做不完,外地慈濟人就一起為環保打拚。
「我本身是賣童裝的,所以知道那種塑膠袋是乾淨的。」因著做服裝生意的因緣,三重環保志工陳金珠得知五分埔有很多「寶」可以撿;而三重園區的環保教育站地 方大、志工多,具備足夠的回收分類能量,她於是協同當區以及蘆洲的志工,於2012年4月底開始,展開了跨市區的環保回收行動。
配合臺北市政府的資源回收時段,志工一週出勤五天,除了週三和週日停工休息之外,傍晚即出車前往五分埔載塑膠袋,「我們大概六點五十分出發,七點十五分左右就到了。」說起從「三重埔」到「五分埔」的跨區回收,陳金珠笑稱:「市民大道高架道路好像是為我們而開的!」
從永吉路上的第一站開始,三重志工們沿著永吉路、松山路、松隆路及中坡北路,以順時針方向,在五個定點回收塑膠袋,到最後一站五分埔公園時已近晚上十點, 志工們把握時間把塑膠袋「塞」上車;半透明的白色袋子堆得像小山一般,「哎呀,又掉下來了!」蘆洲慈濟志工林添丁撿起從車斗上滾落的白色大袋子,再次使勁 「投籃」。
因為材質蓬鬆,半人高的塑膠袋包裹重量不重,但志工努力將之丟進高聳車斗的動作,仍不免讓人想到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每天推巨石上山頂,日復一日重複搬運的傳說;應對大量的塑膠回收物,慈濟人年年天天盡力而為,或許這就是環保達人守之不移的堅持,草根志工最動人的身影。

回收辛苦 少用為妙
塑膠袋送抵偌大的慈濟三重環保教育站,志工們像入定一般專注於眼前的工作;「不會分塑膠袋種類的人,負責把繩子、瓶罐和塑膠袋粗分開來,交給懂得的人分 類;塑膠袋分好之後再交給老菩薩,剪掉不要的部分,例如價格標籤及封口膠條。」陳金珠用心規畫資源回收流程,讓不同年齡和背景的志工在適切的位置發揮良能。
由於商家忙於生意,無暇分類,早期收取到的塑膠袋不時與垃圾混裝;志工於是向商家宣導,可回收的塑膠袋和不可回收的垃圾一定要分開。漸漸地,大家知道慈濟 人的用心,以往廢棄物「集大成」的情形大為改善,就連拾荒者也響應,把撿到的塑膠袋分類整理之後再交給志工。信義區環保志工邱美珍說:「我們一直告訴他 們,也做給他們看;就像書上說的,一件事情重複做二十一次就會成為習慣。」

大量的塑膠回收物,每每讓三重的環保貨車「滿載而歸」,也促使在地的英仁小站搬來機器壓縮塑膠回收物,以節省儲放空間。原本每公斤回收價一、兩元的塑膠大 雜燴,經過志工們用心分類、清理之後,就「升級」成一公斤十元以上的純淨塑膠回收料,不僅方便回收廠商進行再製,較高的回收所得也能轉為更多善款,達到 「垃圾變黃金」的理想。
而在努力推回收的同時,志工們也相互提醒,務必「清淨在源頭」,從自身做起,帶動減量使用、減少消耗的觀念。林少卿說:「好比買菜時,就和菜販說我自備購 物袋,不用給塑膠袋;若忘了帶購物袋,拿了塑膠袋,回家之後我會洗一洗晾乾,再拿回去給攤販用。」志工們也落實重複利用的觀念,把回收而來的乾淨塑膠提 袋,送給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的靜思書軒使用,如此一來,又是一次物命的循環。
環保站堆積如山的回收塑膠袋,不難想見,要讓垃圾變黃金,需要耗費許多時間精力。分類回收多辛苦,少用不用為上策,環保志工們真心為環保,付出無所求的精神值得敬佩,而那背後的辛勞,更值得眾人省思。
參考資料:
白健二〈由紙袋與塑膠袋的使用談「環境」與「方便」的抉擇〉,企銀月刊1986年元月號
塑字臺灣--看看臺灣在塑膠上的使用量
‧每天耗用五千萬個塑膠袋,每年消耗一百八十億個塑膠袋
‧每人每年平均用掉七百八十二個塑膠袋‧塑膠袋回收率不到百分之十
‧一般廢棄物中塑膠比例高達百分之十六
‧每人每年平均丟棄五十一公斤 塑膠製品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保署2006~2013)
(文:葉子豪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