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愛傳善 視苦若親

2022-01-09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殷殷叮嚀曾經受助的年輕人,開示:「這一群人(慈濟人)都是我們的親,就是清淨無染的『清』,值得你們一輩子都可靠的、尊敬的,這叫做菩薩。菩薩就像是父母一樣,因為他們的心在看我們,就像是父母心,這叫做『菩薩心』。菩薩,叫做「覺有情」,菩薩是梵語,叫做『覺悟的有情』,因為他們跳脫了私己的愛,他們不只愛自己的孩子而已,他愛的是天下的孩子,所以無私的愛叫做有情——覺有情,叫做菩薩。」(攝影者:楊國華)
【證嚴上人1月8日彰化上午溫馨座談開示】
「愛是同體的,不分宗教,需要幫助,我們要用誠心的愛去付出,這都是不同宗教有共同的愛。這一念心,我很讚歎,感恩我們慈濟人用開闊的心,同體的大愛,好事做就對了,這是我常常要說的話。」
 
1月8日證嚴上人在彰化靜思堂與成立都市原住民中途之家的瑪撒露教會高秋美牧師等人會談,提及宗教的共通點就是愛。
 
「這一分愛。基督教、天主教都是很有規律的,從西方的建立一直來到臺灣,這幾十年來也在山區、偏遠地區等等,還是繼續在發揮它的愛。所以,我們應該要互相關懷。其實佛教,也是一樣愛的宗旨,跟其他宗教都是有一樣的目標,這也是愛。真正佛法研究、深入佛法等等,也都是有把佛法那種覺悟,覺悟要放在前頭。」
 
苦空無常是真理 宗教合和共善行
 
因為互相認同理念,彰化慈濟人與瑪撒露教會十三年前即開始結緣,慈濟人不時前往關懷中途之家,瑪撒露教會也會應邀來參與慈濟的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等,不分宗教,彼此十分融洽。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本來就是要教導我們心胸要開闊,不分宗教,只有尊重生命。我們真正要尊重生命,生命的過程實在是很辛苦,也是很多元化,從人來世間,第一步就是苦。苦,常常就會感覺到說,嬰兒出世人人就是要哭。好好去想它,從大醫王或者是婦科也應該要多多去了解。那一種在母親懷孕的時候,一團的肉團慢慢地成型;一個小小的泡,就是慢慢形成,慢慢人形。這種時間過程到了,他出生了;第一聲的哭,聲音很宏亮。這樣的苦,當然應該就是有了那一種空氣接觸,痛,痛就是苦,苦得刺激他全身神經細胞,醒了就這樣動起來,他就哭了。所以,佛法就把它列入為人間苦痛,真的苦、痛。」
 
從生下來感受到身體與空氣接觸的苦開始,就進入了佛陀所說的「人生是苦」的歷程,感受到人世間種種的苦痛,但也體驗到許多不分宗教所提供關懷的愛。
 
「人間常常聽到痛苦人生、人生痛苦,不管信仰什麼宗教,這樣的痛苦人生我們都應該要認同,宗教是人把他的名稱掛上去,所以後來的人一直把這樣的名稱變成了很執著,執著我是什麼宗教、你是什麼宗教,我要拉來我的宗教,我想應該這樣的拉來拉去會傷情;本來有愛,就這樣的拉著,彼此宗教的不同,那就是有裂傷。所以,我們應該要真正的宗教家,總是要互相尊重,彼此有愛,因為我們要尊重生命。」
 
信仰為導正方向 無私大愛跨宗教
 
然而,雖然宗教不分,但卻不是漫無分別,還是要具有共同正確的方向。
 
「這一隻手,一比,那就是這樣的方向,不管你是什麼宗教,那就是愛,無私的大愛,共同這樣的方向,應該就不會錯。所以,我常常都說:『對的事,做就對了!』方向正確了,開步走就對了,前腳走、後腳放,正確的路你前面不斷地踏出去,一定會有進步,要對自己有信心;走路也要有信心。總是,信仰只要是正確,只要是愛,正確的愛、智慧的愛的信仰,應該步伐要前進。」
 
得知瑪撒露教會從2002年成立迄今已經19年了,為離鄉背井下山打拚來到彰化的原住民,提供一個心靈的寄託的地方,高秋美牧師也在教會成立中途之家,幫助迷途羔羊,重新找回人生正確的方向,讓上人也十分讚歎。
 
「剛剛聽到(瑪撒露)教會已經在臺灣也很有歷史了,他們的盡力,尤其是在山上的偏鄉,很不簡單,不管是牧師、神父或是祈禱天主,雖然是說比較西方來傳教開始,他們也是為了愛到臺灣來,也都是很了不起,我們都要很尊敬。
有信仰的人總是知道有因緣果報,愛的能量要多付出,被尊敬的、被信仰,這都是一定的。因為我尊敬你,所以我相信你,你跟我說的方向,我一定往前沒有疑,這在佛法稱為菩薩,菩薩不是在形象、雕塑;跟十字架一樣的道理,十字架也就是一個信仰的標誌,而佛法也是一種信仰的標誌。」
 
上人慈示,菩薩和十字架的雕象,都是令人尊敬的人像;這就是宗教,人們用尊敬的信仰去他,自然就會有這樣的形象,
 
「所以,我們彼此總是要尊重與愛,假如是說拜偶像,這是不對,同樣都是有偶像,任何的一個標誌總是有相,總是『相不相』,在佛法說都是『空相』。所以,張三、李四,總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不過他就是人,總是很奇妙的人生,總是會有相。最重要是『尊重、愛』,『信、信仰』,尊重是一樣,愛也是一樣,信只是一個名稱,信仰應該就是比較往前前進,就不會被障礙到了。所以,也是很感恩,時時我都感恩,不管是任何宗教,總是引導人向著正確的方向去進步。」
 
人間落實宗教愛 孤老有怙幼有依
 
從宗教的愛落實到人世間的愛,從被供奉的菩薩塑像,變成走入人群成為人間菩薩,都是基於對人人「無緣同慈、同體大悲」的付出,而且不論是長者或晚輩都是一樣。
 
「現在這高齡社會,的確老人問題很大。其實,用感恩心去看老人,我們今天的社會,現在這樣的經濟繁榮,不都是老一輩的他們打下的基礎嗎?還有那樣的培養人才教育,哪一個成功的人士,不是父母很辛苦的付出,養育、培養?所以說來,我們對老人真的都要用尊敬的心,感恩的誠意,那一種愛的能量是把所有的老人,就要當成自己的長輩,自己的父母一樣。」
 
看到慈濟人和其他宗教團體對長者的付出的那一種愛,將長輩們如自己的父母般地疼惜、尊重,讓上人也很感動。
 
「一路走過來,每一個地區慈濟人的付出都是一樣,問題一樣,同樣慈濟人用心、用愛付出也都是一樣,這真正是天下就一家親。雖然說人生是苦,但是我覺得是那樣的感恩,很安慰!」
 
除了長者,還有對待年輕貧困孩子的關懷,這樣的愛,也能讓他們的未來,走出平坦的康莊大道。
 
「人來到世間,總是受苦難偏多,窮困沒有什麼,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很多偉大的人才,也許曾經都是最貧困的,他們很爭氣地磨練出來。常常會記得說王永慶小時候還是要洗瓶子,總之有好幾位我都有聽到。貧困沒有什麼,只要對自己有信心,對人人有感恩心,莫忘過去,不要忘記父母的時代是很辛苦,好不容易生、育——生你、養育你、教育你等等,人生中,父母、師長都是我們成長的過程,都是要感恩。」
 
自愛付出感恩心 利益人間耀雙親
 
人生路上,值得感恩的人很多,還有自己的父母親,也要孝順父母親,讓他們因為有你而感到很安慰。
 
「為了感恩,對父母我們總是要盡心、盡孝道。什麼叫『孝道』?不要讓父母擔心,也不要讓父母感覺:『啊!因為這個孩子,心裡有愧對社會。』不要做到這樣;要做到讓父母因為孩子他很精進地成功,讓人家覺得你很不簡單,你的生活是這樣,你給孩子有這樣的空間去接受教育,你的孩子很不簡單,這麼的真摯,而且他雖然沒有因緣,給他培養,讓他上了大學,但是孩子很爭氣,這也都是對父母一股很有榮耀的心態,總是不要讓父母有那種感覺,愧對社會的人,這樣就是孝順啦!」
 
受慈濟志工長期陪伴的兩位孩子,在上人面前感恩慈濟師兄姊的照顧,他們說:「我不孤單,我有三個媽媽、四個媽媽。」孩子把這些慈濟師姊們,當成是自己的媽媽,讓陪伴的慈濟人感到十分欣慰。
 
「不管是多少媽媽,要知道是天下的都是我們的媽媽,賦予你將來的成就,也要記得社會人間,無不都是自己的慈母。我們用這樣的心,去對待了每一位的媽媽們的心的人,所以這就是現在,這麼多的媽媽疼你、愛你,期待你將來要孝順天下的媽媽們。同樣,父親也一樣啊!看看我們的慈誠,我們很多都是榮董或者是……他們還是放下身段,看他們在打掃、看他們在付出,我每一次都很讚歎,這一群都是父親,就是像老父。這一群慈父、慈母在你們的心中,應該要好好地記住,這叫做莫忘,莫忘過去的人生有多少人的付出,這都是我們應該要有的。」
 
不忘來路存感恩 受助培愛傳承善
 
感恩之外,上人勉勵孩子們還要立志,「選擇正當的行業,但先立志,把握時間好好地用功,向社會有正氣的人生學習。未來我們要讀什麼呢?立什麼志呢?只要正當的事業都是可以選擇的,我們還有更遼闊,很多的事業、職業可成就,總是大家要立志。」
 
立志的方向,上人期許最好就是成為用愛回饋社會的慈濟人。
 
「慈濟人,不管年紀大小,有的像自己的哥哥一樣,有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或阿公、阿嬤,反正你時常愛人、感恩人,將來做一個能被感恩的人。那就是因為你有愛,你有愛,人就會愛你,你現在要培養愛人的心態。我不也就說,唯有愛是共同的方向,不管什麼樣的宗教,唯有愛是人間共同的方向,要記得培養自己有那一分的愛,用愛來回饋人間社會,莫忘慈濟這一群菩薩的社會。」
 
而且期待慈誠委員也能陪伴慈青或孩子,傳承這分愛的力量。
 
「你們就要負責,孩子要陪伴,就要永恆地如自己的兒女,永遠他就是我們的孩子,永遠就是我們都要陪伴。只要他不忘你,你們也永遠也不能放棄。這都是人世間最美的誠意,最美的誠意就是這個感情要長。我常常都說覺有情我們彼此之間都要很鞏固在『覺有情』,是清淨付出無所求,但是時時要說感恩。
這一群人無所求,但是接受的人也莫忘這一群人。」
 
覺悟有情菩薩心 清淨無染續長情
 
上人慈示,愛本身就是一種循環,愛人的人永遠被愛。因此期待年輕人,永遠都離不開愛。
 
「這一群人(慈濟人)都是我們的親,就是清淨無染的『清』,值得你們一輩子都可靠的、尊敬的,這叫做菩薩。菩薩就像是父母一樣,因為他們的心在看我們,就像是父母心,這叫做『菩薩心』。菩薩,叫做「覺有情」,菩薩是梵語,叫做『覺悟的有情』,因為他們跳脫了私己的愛,他們不只愛自己的孩子而已,他愛的是天下的孩子,所以無私的愛叫做有情——覺有情,叫做菩薩。」
 
上人續言,所以我們禮佛,佛就是覺悟的人,而菩薩叫做「覺有情」,還要承擔著佛陀所教育的責任。
 
「他覺悟了,他還要投入人群去承擔愛護眾生。總而言之,這些爸爸、媽媽們,他們不會在你身上要求你將來如何的回饋,但是他們對你們有希望,希望你們守護好自己,希望你們將來為人間有用,而且能付出的人。」
 
最後,上人勉勵年輕人,希望他們能秉持愛的方向,將來也能選擇可以利益人群的志業和職業。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