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人為榮 入百大小學
2017-06-06 | 慈濟基金會跟上E化教學 打破教育藩籬
打破偏鄉教育資源匱乏的限制,康樂國小教師善用科技開發教學資源,讓高年級學生上課時配有平板電腦,能夠在知識爆炸的網路時代學習新知。校方不但沒有偏重智能教育,還相當重視每個孩子的潛能,積極對外向社會大眾募資,培育孩子成為溜冰運動的專才。
在品格教育方面,康樂國小的洗手間一塵不染,原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用心打掃的成果。校方規定,只有表現優異的高年級學生才能打掃洗手間,藉此讓偏鄉孩子潛移默化慢慢養成良好的人品,學習為人服務。
偏鄉孩子具有志工服務精神等軟實力,但卻缺乏完善的學習場所。康樂國小附近有三條斷層,地震風險偏高,加上校舍使用近七十年,老舊不堪,慈濟基金會以學生安全為優先考量,拆除舊校舍、援建能耐強震的減災工程,讓相對欠缺教育資源的偏鄉孩子,不再輸在起跑點上。
動工前,校方鼓勵每位學生寫下感謝卡,表達對老校舍的感恩與不捨,更特地全程拍攝拆除過程,讓全校師生牢牢記住2015年暑假最具歷史性的一刻。援建過程中,慈濟志工還與師生寫了靜思語卡片,感謝施工人員在烈日下流汗水的辛勞。
因為援建,慈濟大學媒體製作暨教學中心在2016年10月間舉辦「童在一起」小記者營,以環保為主題,將媒體專業帶入校園,由慈大學生帶著孩子到尼伯特風災受災戶等地,深入了解環保的重要,及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影響,培養孩子深度的人文情懷。
建築設計說明
因康樂國小原有行政大樓及川堂棟為座西朝東方向,非面對學校主入口,且耐震評估判定未達標準,故須拆除。在校舍配置上,建築師重塑康樂國小的主要門面,建議將主體行政大樓,配置於主要入口的中軸線上,南北朝向自然通風,減少西晒,有助於節能減碳。從山西路正門進來的主要門面,可強化未來學校在都市景觀記憶裡的印象。
新校舍基地內,有很多二、三年以上的南洋杉及龍柏樹,建築師將新建物融入其中,儘量減少移樹的情況,讓新校舍與老樹共生。而原校園建物外觀主要為淺灰白色、方塊磚及鐵皮斜屋頂的造型質感,座落於樹叢中,新建建物與之融合。惟考量磁磚容易日久剝落、取材不易的保養問題,外牆採用洗石子,搭配灰褐色瓦斜屋頂,結合成整體,塑造花東在地建築的文化延續。
除主體南北向配置外,東西向連接棟也以配置機房等功能性空間減少東西晒影響;外部則以陽臺、迴廊、斜屋簷、凹窗等建築手法來降低日晒雨淋,並增進自然通風,自然達到節能效果。
另外,建築師也特地將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統融入建築中,收集雨水作為沖廁、澆灌用水,並與校園供水系統結合,省水、省電,原則上皆以容易保養取得的設備建材為主,方便校方未來管理維護。
委任建築師:蘇建榮建築師事務所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