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念他 片中女孩謝提燈照路人
2019-07-01 | 曾修宜 呂巧美首部由慈濟慈善基金會監製的戲院影片《如常》,記錄臺東訪視志工用生命陪伴生命的感人紀錄片,6月28日起於全臺院線上映。蔡進添就是影片裡的人物之一。
觀影首映 說生命悸動
記錄片上映前一天,27日下午六點,慈濟基金會在臺北市林森北路上欣欣秀泰戲院五樓,舉辦首映記者會。現場除了各界媒體與文教界、學界的朋友共襄盛舉,片中主角更遠從臺東而來。
慈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也是本片監製,他表示,當初只想把臺東訪視志工的如常所做,做文史記錄,但錄影剪輯後實在太感人了,所以成為今天的《如常》電影。
《如常》由兩位金鐘導演陳芝安與謝欣志歷時一年半採訪拍攝,從七千多分鐘的影帶,剪輯成七十二分鐘的院線放映版,陳芝安表示,「把紀錄片放電影院播,是很大的挑戰,經過幾個月來的試片,觀眾都很感動,我們才發現原來溫暖柔軟的故事做得深刻,還是可以感動人心的。」
志工的故事柔軟了創作者,帶給大家溫暖。手拿泰源國中棒球隊片段圖板,謝欣志導演分享,拍棒球隊時發現孩子們共同的願望竟只是期待有個健全的家,這讓他深受衝擊。「拍這部影片讓我學到生命的智慧。」
真實人物 用生命寫「如常」
電影宣傳劇照的海報中,兩位老人家望著大海,他們是用生命做慈濟的志工余輝雄與宋美智夫妻倆,余輝雄已經往生,宋美智來到現場。就讀臺大的蔡進添時時陪伴在宋美智身旁,互動中感受出那分祖孫情深,而當初就是余輝雄和宋美智一路陪伴蔡進添走過困境。
當往生的志工余輝雄出現在大銀幕,她視線完全模糊了。蔡進添說:「我很想念他!余師伯就像是家人一樣陪伴我,帶給我很多溫暖,他所做的事,好像還是昨天的事情,可是今天卻已人事全非。」
落落大方的蔡進添,言談中充滿信心,她小時候的志願是當人民保母,希望能進移民署,幫助像媽媽一樣的新住民在臺灣過得平安順逐﹔然而在2015年她獲頒總統教育獎時,前總統馬英九的一句鼓勵「妳可以考慮當外交官」,讓她改變了志向進入臺大政治系,但未減的是幫助新住民的心。
現在,懷抱著感恩心,蔡進添利用課餘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希望用自己的溫暖照亮其他人。蔡進添要告訴在天上的余師伯,「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會繼續在臺大努力的讀書,讓家裡變得更好。」也要勉勵和她一樣身處困境的孩子們,「只要自己持續努力,總有一天會被看見。」
臺東志工蔡秀琴和劉文瑞是影片中的另一組「主角」,兩年來夫妻倆陪伴著原住民孩子林雅觀和阿嬤,讓孩子有書可讀,更成為阿嬤的靠山。蔡秀琴說,影片中的志工是全球慈濟人的縮影,是全球慈濟人的如常,大家做的是一樣的事情;劉文瑞也說,「慈濟是招牌,讓志工堅持走下去。」
「當我不可能有書讀的時候,來了一位神秘的師姑,圓了我的夢⋯⋯」林雅觀無法來到現場,透過自錄影片感恩慈濟志工蔡秀琴。而這段話也讓蔡秀琴在長期訪視的疲累中感到振奮與無比欣慰,「堅持是值得的。」
另一組志工是陳瑞凰、先生徐連松和小姑徐世驊一家三人。陳瑞凰有二十多年的訪視經驗,一家人照顧社區獨居又失智的美妹阿嬤,也讓驟失先生的被關懷者放下自殺的念頭,靠著水泥工的微薄收入,拉拔孩子長大。
陳瑞凰一家人除了開店,還做訪視、做環保身兼數職,徐連松說:「我們做慈濟落實生活中,不累,做得很快樂。」
真實「如常」 卻撼動人心
放映廳總共有三百四十四個座席,全場座無虛席。每個人都專注在螢幕上感人的每一片段。故事在蔡進添騎著腳踏車在臺大校園奔馳來到最高潮,隨後劇情回到余輝雄重病,兩老一起看海的情景,到余老菩薩已然凋零,留給觀眾無盡的思念與感動。
神秘嘉賓馬英九前總統親臨現場,因為當時蔡進添獲頒總統教育獎,就是由馬前總統頒獎。馬前總統分享說,「電影真的很感動,行善要低調,揚善要高調,在《如常》這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臺灣人最棒的六項特質:正直、善良、誠實、進取、包容、勤奮。」
用生命陪伴生命,觸動的何止當事人!內政部消防署災害管理組長冷家宇也是滿心的感動,尤其志工余輝雄發願行善幫助身邊的人,直至最後一刻的精神。他說,「每個人身邊都會有身處逆境的人,大家可以發揮自己小小火把的角色,溫暖身邊的親人朋友,相信大家彼此照顧好,這個社會將會非常的美好和諧。」
南非聯絡辦事處副代表馬貝莎小姐看完電影之後表示,這部片子太棒了,她看到志工展現了內心的慈悲,把上人的話語化為實際的行動,很令人感動。片中志工探視並照顧獨居的阿嬤,帶阿嬤去看醫生並且細心地照顧她,讓她感受特別深。馬貝莎表示,真的很感謝慈濟人如此幫助需要的人,這激勵了其他願意為社會付出的人。
城鄉特色發展協會吳盈慧秘書長長年在社區服務,看到社會上很多需要被關懷的人。她說時代變遷很快,政府給的資源有時候無法從真正需求面幫助到需要的人,因此深感社會上很需要更多在第一線做關懷的人。
吳盈慧說她看影片時是從頭到尾噙著淚,感受到受助者真正需要的是陪伴的力量,「陪伴看到生命的美好,看到未來可以走下去的勇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曾修宜 呂巧美 臺北報導 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