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菩薩道 楊中喜作渡舟

2011-01-31   | 廖月鳳
2008年身體已發現血液腫瘤,楊中喜師兄仍以一貫的笑容出席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不為己身病苦所惱,只求他人離病苦。(攝影者:廖月鳳 地點:宜蘭文化中心 日期:2008/11/30)
61歲,經過淬練的生命,智慧的累積,已是順逆皆能通曉,無所違逆的耳順之年,而宜蘭慈濟志工楊中喜師兄卻與病纏鬥三年多了;2008年發現了全球僅發現五千多位病症的罕見血液腫瘤,三年來飽受病苦,一貫開朗的笑容沒離開過他的臉上。元月27日下午於台北慈院往生,宜蘭法親們莫不難捨一位睿智風範的菩蕯而難掩悲情。

宜蘭道場作推手 風範寄木是棟樑

早已「知因緣,了生死」的楊中喜師兄於1月27日往生,同修游適嘉師姊與家屬在慈濟法親的陪伴下,從台北慈院回到花蓮慈濟大學,一償大體捐贈的宿願;路經宜蘭時,特地前往羅東聯絡處作最後巡禮,等候在大殿外的宜蘭法親們,噙著淚水低聲唱誦佛號迎接,佛號聲和著叮嚀的祝福聲,希望楊師兄圓滿塵緣,捨此生,投彼岸;早日再來慈濟世界,做最愛的慈濟事,再結慈濟緣。

楊師兄的母親,委員號346號,法親暱稱的阿蝦師姑,是慈濟早期在宜蘭蓽路藍縷勸募的委員,在母親的言教與身教薰習下,楊師兄39歲(1980年)授證委員。好脾氣的楊師兄喜歡作、用心作,任何事只要由他經手,莫不全力以赴,不敢輕忽,事業如此,慈濟事更是分秒必較,最令人樂道的是宜蘭最早期的三星聯絡處興建時,楊師兄以預估僅夠整地的經費,建設了一座設備齊全的聯絡處,讓宜蘭慈濟人有了心靈的家。

由於自家是開設木材工廠,楊師兄不僅提供了所有木材,還將其特性發揮至極,雖然竭力的樽節每一分的經費,但木材都桃選最好,以至後來聯絡處遷移羅東,原三星聯絡處所有建材絲毫未減的搬到埔里興建聯絡處,繼續發揮度眾的功能。

兄弟情堅同路行 善厚親友與道侶


接著2003年時,開始建羅東聯絡處時,楊師兄依舊承擔起建設重責;中風前一天(2010年12月2日),在自家廠房內,與弟弟林中信(從母姓)坐談,弟弟鼓勵他宜蘭市將要蓋新會所,要他快快養好身體,繼續發揮長才;二人興奮地商討計畫尚在耳邊迴繞,無常難料,第二天楊中喜就因天氣驟降,引發腦部中風遺憾,令人不勝噓欷。

專業加上用心,早期人文真善美尚未成立,楊師兄即購買攝影機紀錄宜蘭地區的慈濟歷史,幾乎每一天早早到工廠接洽業務後,就將偌大的廠房交給弟弟全權管理,他就直奔聯絡處,更別說為大小活動的盡心了。弟弟了解哥哥愛慈濟的熱忱,在事業上作了哥哥最好的後盾,將工廠經營得不讓操心,讓楊師兄無牽掛的出國賑災,足跡遍及尼泊爾、亞塞拜然……等多國。

有時天災需人力,二人同時出門,幸得廠內已如一家人的十一位工人,不曾讓他們擔心工作進度和安全問題;從創業起,工人就一直維持固定人數,除了年老退休外,不曾中途離職,這都是兄弟倆待人如親;數十年來,讓大家願意陪他們渡過事業起伏,兄弟二人在事業上合作無間,兄弟一內一外,從對木材一無所知,努力至今在業界已是舉足輕重的工作伙伴。

而兄弟姊妹相聚,話一聊開,感情好得會讓太太們嚷著「兄弟感情比夫妻還要好,」這份手足情深緣,由從小在艱困中培養出來的患難與共的情感。

胼手胝足創業艱 體解欠債胸襟寬

當年,父親工作的收入不多,但足以全家糊口,一家人仍過得和樂融融,直到三弟三歲時發現感染當時盛行的小兒麻痺,父母傾了全部積蓄到處求醫,怎奈病情依舊毫無起色。在罄盡所有後,為了償還積欠的債務,鄰居鼓勵母親擺攤賣菜與水果,楊中喜和林中信兄弟為了減輕體弱父母親的重擔,往往天未亮就起身,蹲在水桶邊刷洗著水果與蔬菜,希望讓水果和菜賣相好,能多掙點錢。

楊中喜師兄(右)為會眾解說骨髓捐贈的過程。(攝影者:蔡佳育 地點:宜蘭文化中心 日期:2008/11/30)
林中信說,寒冬的清晨冷風刺骨,雙手泡在冰水中的情境,但是從不喊苦喊累的哥哥,讓他學到了吃苦的精神。

最讓林中信信服的是哥哥的忍辱。生意來往,金錢糾葛難免,楊師兄曾經為了討回被積欠的債務而被對方出手傷害,但是楊師兄仍笑臉以對,而且事後反而為對方的無理行為作一解釋;他認為或許是對方有困難,才會惡言相向,楊中喜也發願,只要同業經濟不佳,絕不出口要求還錢,以免傷了同業情誼,同時也顧全他人的尊嚴。

慈懿溫暖饋自身 回歸教育作老師


對於慈濟,楊師兄最初只抱持著護持的態度;母親阿蝦師姑為募款幫助花蓮慈院興建,用雙腳走遍大街小巷,只要有人要捐款,再遠也不辭辛勞的奔走,楊師兄認為,即然家中已有人在行善就可以了,只要護持就是認同慈濟了。母親義正辭嚴的告訴兒子們,「為善是公作公得、婆作婆得的事,要自已作的才能自己得。」

在母親鞭策下,楊師兄投入菩蕯道從未有退轉心,1989年慈濟大學成立「慈誠懿德會」,每一屆學子的心中都有楊師兄用心播下的善種,生病期間,那些曾經受過楊爸爸呵護的學生們,不論畢業或在學,都趕赴家中及醫院探視,這也印證了母親阿蝦師姑說過的:「曾經付出的溫暖,終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廿多年慈濟路,楊師兄仍感覺時間太匆促了,雖然早已知死生、契生死,到了最後仍萬般交待要利用生死,將身後無用的身體作最大用,家人依願陪伴回到心靈的故鄉,而楊師兄承襲於母親的善、素樸、寬容,早已深印在大家心中,祝福楊中喜師兄早日乘願再來慈濟世界,揮灑出另一頁美善的生命篇幅。【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觀賞影片.
(文:廖月鳳 宜蘭報導 2011/01/2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