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走過 創傷到康復每一天

2015-07-19   | 沈玉蓮 白雪蘭 蕭惠玲 楊筑雅 劉瑞香
參與八里塵爆醫院訪視的志工,準備投入關懷家屬與受傷者的志工,及平時奔走大街小巷膚慰病苦、弱勢民眾的慈濟志工計四百人用心學習,如何膚病苦。(攝影者:許耀明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 日期:2015/07/18)
八里粉塵爆炸事故自6月27日晚間發生至今,許多傷患仍在病房內與死亡相搏,然而燒燙傷癒後及復健是條漫長的路,如何膚慰傷者及家屬的不安,實質陪伴傷者及家屬,提升社會大眾感同身受之尊重與接納,卻已經是不能等待的課題。

慈濟基金會結合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之專業,展開一系列「愛膚傷.迎陽光」關懷燒燙傷患者之教育訓練,為志工陪伴傷患出院後的漫漫復健路,進行教育訓練,期望以愛膚傷,迎向陽光。

創傷在復建的每一天

7月18日,以臺北慈濟醫院為主場,全臺二十七個連絡處與中國大陸二個連絡點,透過視訊連線,數千名志工同步,接受「愛膚傷.迎陽光」系列--志工教育訓練的第一階段培訓。

「感恩慈濟志工願意陪伴燒傷者走到最後,這是陽光基金會最大的助力,也是工作人員最大的支持,今天透過燒傷者身心理重建歷程的分享,期望能夠讓大家有具體的輪廓,來陪伴、關懷、協助傷者走過生命的低潮。」課程講師陽光基金會主任杜秀秀首先表達了感恩與期許。

幾乎二十四小時與燒傷患者生活在一起的杜主任,在課程中透過圖片,及燒傷患者的身、心理所產生的問題來分享。她首先提到,燒傷伴隨的傷害有:吸入性灼傷造成心肺功能下降;骨折、截肢、水腫;長期臥床造成肌力下降;燒傷造成的疤痕──疤痕增生、攣縮、肢體五官變形;外觀改變。

陽光基金會主任杜秀秀呼籲所有參與的志工「真誠陪伴、用心關懷、用愛膚慰」,希望傷者早日能迎向燦爛的陽光。(攝影者:許耀明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 日期:2015/07/18)
「創傷不只留在受傷的那一天,而是在復建的每一天。」杜主任提到,因心肺功能下降造成呼吸困難,不能爬樓梯,不能多講話,有些人更需隨身帶著氧氣筒。所謂「三個月加護,三個月普通病房,六個月站不起來,是肌力下降的表現。」 透過圖片,看到因疤痕增生造成的攣縮,她說:「攣縮就像紅白塑膠袋遇到火的狀況。」她的形容讓全場「啊!」了一聲,為傷者不捨與感同身受。

在陪伴與照顧的歷程中,常會看到傷者出院時一個樣,再過些時候看他又是一個樣,杜主任說:「因為疤痕的不穩定期長達數年,不同的疤痕會有不同的變化。」疤痕的增生、攣縮、起水泡、變硬、乾裂、破皮、下肢充血等等這些狀況,讓傷者失去原有的行動功能,也因復建拉扯或壓力衣的磨擦而產生傷口,或傷到其他原本正常的地方。

杜主任提到五官的變形說,如果五官被燒毀損了,就需重建。臉部沒被損傷,但傷在脖子或胸部,也會因疤痕的拉扯,造成嘴巴閉不了,講話不清楚,吃每一口都是痛,如果復建趕不及變化,臉頰往下拉,眼睛閉不了……疤痕的變化常影響全身,慢慢擴大到沒疤痕的地方。

「開刀─復建─開刀─復建……」有些人以為出院就沒事了,面對變形、扭曲的疤痕,數年、也許數十年的復建,總在不斷的開刀、復建中度過,杜主任說:「在醫院治療期間是救命的刀;出院後配合復建開的是功能的刀;出了社會維修保養開的是維修的刀,所以不論是幾年的時間,與醫生密切合作是必要的。」

「傷者體耐力變得超差,所以需要重新訓練。」杜主任提到,傷者的外在疤痕也許痊癒了,看似健康的人,家屬常會責怪「你為什麼不肯去做……?」「你應該去做……」認為是他們不肯、不願意走出來,但其實是傷者的體耐力沒辦法負荷;杜主任提到一位傷者分享他的心情說:「每天早上起床,就很努力的鼓勵自己去練習、去生活,但不到半天的時間就會受不了。」

出院不等於復原

「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與疤痕拉扯。」這是傷者的復建之路。白天八小時到醫療機構做復建,結束後,治療師還會開功課再帶回家做,為了不讓疤痕攣縮,睡覺前要請家人幫忙擺放功能位置,如同五花大綁到天亮,這是燒傷者一天超過二十三小時對抗疤痕的復建之路。

復建之路花費所有的時間與精力,但成效卻常是緩慢的。杜主任說,有些人剛剛到陽光基金會時,早上走不出房間,躲起來哭泣。受傷的挫折,失落的復建進度,讓他們常問:「這復建要做多久呢?」復建常因生活背景、期待、經歷不同而有異。

陽光基金會會透過不同活動來幫助復建,生活功能的訓練─最基本的穿衣、吃飯開始,從最大的衣服到合身。使用輔具,生活輔具的改造來配合傷者的使用。壓力衣、穿載頭套、透明面膜的應用及幫助五官復建的膺復輔具的使用等等。

陽光基金會杜秀秀主任,在課程中透過圖片,及燒傷患者的身、心理所產生的問題,來和參與培訓的志工分享。(攝影者:許耀明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 日期:2015/07/18)
「出院不等於復原;傷口癒合也不等於復原;疤痕的變化過程與照顧;準備好學習各種新知識、復建的重要性,及生活的重建,這些都是傷者及家屬早期重要的觀念。」杜主任說著燒傷者重建環境、身體、心理所需面對可能發生的狀態。

其他與生理相關的事情還包括營養的攝取,因燒傷初期新陳代謝會加速,吃再多體重還是會下降。但蛋白質及維他命C不能少,此階段吃多、吃好復建才能有耐力,但傷疤穩定後,吃就可恢復正當。用藥也需要做好管理,因燒傷會引起多方面的問題,傷者常得奔走多家醫院、多科別的看診,此時藥物的管理就很重要。

在身體照顧方面;淋浴要用溫和流動的水,有傷口的地方用冷開水、中性肥皂,或生理食鹽水,以無菌的處理原則,還要每天觀察傷口的顏色、味道、滲液、溫度的變化,杜主任說:「燒傷者不僅怕火,更怕水。傷口碰到水,那種痛絕不是常人可以想像的。」

陪伴走過創傷症候群

燒傷者的PTSD(創傷症候群)會產生的狀況:睡眠與情緒困擾─因缺乏安全感,坐著睡、做著事件重演的惡夢、驚醒、不能在陌生環境過夜。在情緒方面,哭、麻木、不打招呼、不說話或一直說話、不笑、心智或行為退化。自卑、不值、父母的負面心態,漫長的自我接納之路,會在意他人眼光與語言的刺激。有時因為個人發展停滯,產生了抗拒與逃避現狀,不敢說、不敢見人、自責、生活習慣改變、不敢求助、害怕回職場或學校、不能談未來,甚至有自殺意念。

不僅僅受PTSD的影響,傷者還深受社會性功能的影響。譬如,休閒興趣中斷,人際關係改變,社會活動減少,社會參與困難,居住環境不適合,家庭支持大不易,行動障礙,社會岐視等等,所以這些傷者要很努力地自我練習,透過沙盤演練,加強心理建設並增加社會功能。杜主任提到,有一位傷者透過藝術治療找到出口,十年後他駕馭心理的黑暗,寫信告訴她說:「我喜歡受傷後的自己。」

悲智雙運的關懷

參與這次連線的教育訓練課程,除了主場臺北慈院外,還有關渡、板橋、三重、東區及各連絡處,人數超過千人,對象包括參與八里塵爆醫院訪視的志工,準備投入關懷家屬與受傷者的志工,及平時奔走大街小巷膚慰病苦、弱勢民眾的慈濟志工,大家都懷抱著想要更了解傷者的痛,整個課程大家用心聽講,勤做筆記,尋求機會去幫助、膚慰傷者。

參加培訓的志工用心做筆記,希望透過學習能幫助到受傷的孩子們病患。(攝影者:許耀明 地點:臺北慈濟醫院 日期:2015/07/18)
志工林居正從事件發生一直在基隆長庚醫院關懷傷者,他回憶進入加護病房第一眼見到第一位傷者是全身包裹著紗布,且插滿急救管子,心中就有個問號:「這孩子怎麼辦!」他沉痛地流下淚水,因為這些傷者跟自己的孩子年齡大約相近。

今天的課程讓林居正了解原來這一切都只是剛起步,未來也許是一年、五年,甚至十年的復健過程,才是條漫漫長路,陪伴者必定要有同理心。林居正說聽完課程,才知道原來燒傷者的生活是如此的辛苦與煎熬。

在關渡園區連線上課的胡可人,長期承擔醫院志工,有著豐富的訪視經驗,近日將投入振興醫院燒燙傷訪視關懷。聽了這場講座她感同身受的想像到傷者與家屬有很艱難的路要走。她說:「慈濟人應帶動社會大眾來接納這些人,如果社會不接納他們,等於給他們多重的傷害。家屬除了要有很大的勇氣陪伴,正確的信仰可以讓人安心定心。慈濟志工要悲智雙運,除事相上給予家屬傷者幫助,也要有智慧安慰他們的心靈。」

學員中還有來自汐止人文真善美志工白崑廷,認為要參加「愛膚傷.迎陽光」課程,才能將社區記錄深度化。白崑廷得知此教育訓練課程,積極邀約人文真善美團隊參與學習,能夠增加自己日後為記錄的深度和廣度。他也熱誠的邀約社區組隊志工們,今天汐止區就有近五十位成員參加,期待組成社區團隊來協助這群傷者及家屬。

二個小時,一百二十分鐘,陽光基金會杜秀秀主任沒停過一分一秒,詳盡努力的要將經驗與心得做最好的傳達,期使更多人以愛膚傷痛,讓傷者走過生命的低潮,迎向燦爛的陽光。她呼籲所有參與的志工:「真誠陪伴、用心關懷,一直往前走,希望所有的傷者有一天也會說——喜歡受傷後的自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沈玉蓮、白雪蘭、蕭惠玲、楊筑雅、劉瑞香 臺北報導2015/07/1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