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打擊 抗登革熱新發現

2015-11-02   | 李家萓
博士後研究員連德昇表示,模擬小鼠的方法若是能被其他藥廠或研究單位應用,對登革熱的治療會有幫助。(攝影者:李家萓)
全臺登革熱疫情持續延燒之際,對抗出血性登革熱有了最新的進展。慈濟大學研究團隊運用登革熱病毒,在動物實驗上成功模擬出血性登革熱,對於未來開發用藥和疫苗有相當大的幫助。

模擬出血性登革熱 有助開發用藥

慈濟大學研究團隊在出血性登革熱的病理機轉研究上有了新的進展,全球第一個在小鼠身上模擬二次感染登革病毒誘發之出血性病變。

全世界有不少團隊都在研究登革熱,時間已經長達數十年,但是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特別的治療方式、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沒有藥物可以用來對抗病毒,其中很大的障礙原因之一是因為缺乏適當的動物實驗模式來進行登革熱疫苗的試驗。

過去,不同實驗室曾運用老鼠作為動物模式,但這些小鼠模型並無法同時模擬二次感染登革病毒所誘發之出血、肝損傷、血漿滲漏、激素風暴及高死亡率等出血性登革熱之相關症候,無法進行臨床前的評估,或是作為未來人體試驗必要的檢查項目。

而慈大團隊在小鼠身上模擬出血性登革熱,對於未來要開發之用藥及致病機轉研究上,將有很大的助益。

提出雙重打擊假說 找出有效疫苗

張新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透過注射登革熱病毒與自體反應性抗體,發現小鼠出現血小板降低、出血、肝損傷、血漿滲漏、激素風暴及高死亡率等出血性登革熱之相關症候。(攝影者:李家萓)
隨著地球暖化,蚊子生長環境逐漸北移,全球各地感染登革熱的機率也增加,以臺灣為例,原本登革熱是在南部地區較易感染,但今年(2015年)北部也發生不少病例,從第一次被帶有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叮咬,到第二次被帶有病毒的蚊子叮咬,時間在數個星期到數十年之間,都有可能造成第二次被感染者發生出血性登革熱,因此,如何找出有效疫苗和藥物,對於全人類的健康非常重要。

慈濟大學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老師張新侯、孫德珊,以及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老師吳文陞、博士後研究員連德昇、博士班詹昊、林祐延等,為出血性登革熱提出「雙重打擊假說」。

「雙重打擊假說」的理論基礎為,在第一次感染時,登革病毒本身造成的病理反應為「第一打擊」,但並不足以導致出血及死亡病變,但是在二次感染時,病人體內可進一步誘發出自體反應性抗體之「第二打擊」,在「第一擊」及「第二擊」雙重打擊之下,即可誘發出血及死亡病變。

張新侯老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先在小鼠身上注射登革熱病毒,二十四小時後,再打進自體反應性抗體進入小鼠身上,四十八小時後進行小鼠血液等檢查,發現小鼠出現血小板降低、出血、肝損傷、血漿滲漏、激素風暴及高死亡率等出血性登革熱之相關症候。

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專家學者回響

張新侯老師(右一)、博士班詹昊、林祐延、博士後研究員連德昇等人,將「雙重打擊假說」發表於「血栓與凝血」與「免疫學期刊」兩知名國際期刊(攝影者:李家萓)
慈大研究團隊從2007年開始進行實驗,終於在今年成功運用登革病毒,以及自體反應性抗體在小鼠模型模擬登革出血性病變。並分別在「血栓與凝血」(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以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兩知名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於十月份第十屆亞太醫用病毒國際會議中,以此雙重打擊假說發表演說,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諸多回響。

張新侯老師表示,目前對於出血性登革熱的研究,多著重在第二次病毒對人體的影響,但透過模擬老鼠的實驗發現,人體產生的自體反應性抗體,有可能是造成出血性登革熱的主要原因之一。

博士後研究員連德昇表示,很高興能參與這次的研究,因為登革熱目前在全球都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模擬小鼠的方法若是能被其他藥廠或研究單位應用,對登革熱的治療有幫助,對研究者來說就是最開心的事,這也是為何他們願意公開發表在期刊和研討會上讓大家知道。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2015/10/29)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