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空了 爸爸認得我嗎?
2015-10-30 | 施月嬌10月24日的秋天午後,在充滿著書香、茶香、咖啡香的慈濟桃園分會靜思書軒內,舉辦每個月一次的心靈講座。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及面對失智症,特別邀請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也是《記憶空了,愛滿了》的作者周貞利小姐,與五十六位來自各地的聽眾分享──照顧罹患失智症爸爸的經驗。
無奈 看著爸爸漸失記憶
雖然自己是護理師,但是照顧罹患失智症病人超過十年,仍然覺得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周貞利娓娓述說起爸爸的罹病過程,她說爸爸是一位喜歡花草、又愛繪畫,行事嚴謹的數學老師,剛開始媽媽交代他去買東西時,他總會少買了一、兩樣,以為只是記憶變差,為了避免問題再發生,就用書寫的方式,後來不但物品的名詞記不住,連字也不會寫而失去處理事務的能力。這對做了一輩子老師的爸爸而言是一種打擊,所以他會想辦法掩飾,例如媽媽要他在紅包上寫祝賀詞,他會說有紅包就好了不用寫字……也因為這樣而延誤了就醫的時間。
她接著說,直到爸爸七十歲在大林慈濟醫院確定為失智症時,她和家人與大多數患者家屬一樣,對失智症一無所知,感到錯愕與無助。直到加入失智症協會才了解,失智不單只是記憶力減退,還有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等等的退化,個性還會改變,出現妄想或幻覺的症狀。她說只有認識失智症,才能面對疾病、接受它、處置它、放下它。
失智症是一種藥物只能延緩而無法治癒的疾病,所以照顧失智症患者時一定要轉念,不要將自己的情緒侷限在狹隘的負面思緒中,要用耐心、愛心及包容心陪伴生病的家人。在症狀初期,她會陪著爸爸動動腦,請他出一些數學題目給孫子寫,雖然爸爸因為顳葉區破壞嚴重,很早就失去了語言能力,但是他會用繪畫的方式來畫出題目;也鼓勵他多運動走出戶外與人群接觸。
用愛理解病人 關懷家屬
而到中期時,可能會出現反覆性的動作或幻覺,我們要多順著他不要覺得他在耍賴,周貞利說:「爸爸在那時期出現了所謂的『黃昏症侯群』,時間一到就把門窗都關起來,並用膠帶黏貼、用夾子把窗簾夾起來,我就在旁邊陪他做,因為這樣可以穩定他的情緒。」
到了重度時期,不但記憶空了、身體的關節、肌肉都出現了僵硬現象,這時的照顧很重要,要每天拍痰、按摩避免肺部感染及褥瘡產生;周貞利並分享了自己的作法──她先畫出一個人形,在上面點出容易長出褥瘡的地方,要看護特別注意並且多按摩這些地方。她告訴大家,即使家人臥病在床沒有意識,仍然要以尊敬的心對待他,不論在洗澡或是更換尿布時,記得多準備一條毛巾遮掩私密的地方,讓他在生命的終點能保有最後的尊嚴。
在聽完周貞利的分享後,聽眾呂宜靜請教她:「如何讓家人轉念呢?」,周貞利提出她的做法讓大家參考:「通常配偶是最難接受的人,所以除了關心病人外,也要多關心親人。」她曾安排媽媽去參加卡拉ok班、書畫班、銀髮族的活動……也帶媽媽去參加失智症病患家屬聯誼會,透過分享彼此之間遇到的問題。貞利說:「我和媽媽從活動中發現自己還是很幸福的,雖然照顧失智病人很辛苦,但是我們身邊有看護可以分攤工作,家人之間又能相互幫忙與肯定,只要轉一個念頭從正面思考,心中就充滿了感恩。」
司儀楊麗如也提到,最疼自己的阿嬤罹患失智症七年後往生,當初如果有這些資訊該有多好,那麼爸爸就不會覺得阿嬤講不聽,而終日處在對立的狀態。聽過了周貞利小姐的分享後,心中對阿嬤充滿了愧疚與不捨。最後,楊麗如向在座的聽眾叮嚀,證嚴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希望大家更要用愛、用孝,用心填滿失智家屬記憶的缺口,結束了這場溫馨動人的心靈對話。【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施月嬌 桃園靜思書軒報導 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