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當教材 好大人做楷模
2015-11-14 | 陳清香出版過《在愛裡相遇》、《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我的工作是母親》等,學者洪蘭稱這些著作是她看過最好的「教養書」,同時被出版界喻為不凡的「素人教養專家」, 11月8日的秋日午后,蔡穎卿來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的靜思書軒,與近八十位聽眾進行一場閱讀與親子教養的心靈饗宴。
透過好書的閱讀 讓生命得到滋長
靜思書軒小志工帶來〈大地和風〉的手語演繹,也為講座揭開序幕,看完小志工的精湛演繹,讓蔡穎卿一開場就帶著激動又哽咽的語氣說:「看到孩子的純真,我在想,我到底可以給他們什麼樣的世界?頓時覺得自己責任很重……」
感性的蔡穎卿接著與聽眾分享他從閱讀中的深深體會,十二歲以前沒見過圖書館的她,不論家搬到哪裡,總有個書房,而這個空間,讓蔡穎卿從小讀著父母的書長大,培養她喜愛閱讀的習慣,她也因此提醒在場的父母:「孩子對我們的書架會有興趣,所以書架上必須是好書。」
談過閱讀,為人母的蔡穎卿繼續分享親子教養經驗,她自十二歲從故鄉臺東到臺北就學,生活環境改變帶來很大衝擊,但蔡穎卿卻不害怕,她說:「這是從小父母給我的家庭教育帶來的踏實感,讓我學會處理生活大小事。」
蔡穎卿更進一步表示,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都是最好的活教材,倘若只是讓孩子體驗而不參與,則會是生活教育最恐怖的事。
「我的女兒三、四歲起就開始參與家事,放學回到家裡,不是寫功課,而是先做家事,即使考試前夕也是如此……」蔡穎卿說完之後讓現場許多年輕父母都為之驚訝。
「掃地、洗碗是平常的事,但做得好的人並不多。」蔡穎卿更點出許多孩子的小毛病,接著又說自己堅持讓孩子學做家事的理由:「能收拾雜亂桌子的孩子,長大後必定可以處理複雜案子,因為小事能做得完整,懂得路怎麼走,願意做的人,很快就會被交付重責大任……」此話說完,也讓在場的聽眾頻頻點頭,表示認同。
期待擁有好孩子 要先成為好大人
除了讓孩子一起分擔家事之外,蔡穎卿也提到,我們都會希望孩子是「好孩子」,卻忘記在期待他們的同時,自己要先成為「好大人」。
蔡穎卿自述生命裡遇到的長輩都很好,因此有了許多學習典範,然而成為「好大人」之前,首先要學習的是「勇氣」,她說:「教育孩子時,該說的就要說,但需要好好說,不要忘記語言的溫度與情感。」
「好大人」不僅是觀點,更是實踐,證嚴上人曾說:「父母是孩子的模。」為此,蔡穎卿以自身的經驗說:「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裡,給孩子一個好的身影跟隨,才是父母角色的最高實踐。」
輕聲言語有溫度 讓孩子擁有美好
家住新竹的陳進德與妻子,特地開車到臺北,再轉乘捷運到慈濟人文志業中心聆聽講座,陳進德說:「我們是BuBu老師的粉絲,新竹很少這樣的講座,我們從網站知道演講訊息,一定不能缺席。」
細細讀過蔡穎卿每一本著作的陳進德夫婦,娓娓道來他們從書中獲得的親子教養觀像是針對每天必須面對的叫孩子起床,一般家庭都是以大聲喚醒孩子的方式,陳進德說:「BuBu老師分享,若能走到孩子床邊坐下,輕輕地喚醒孩子是最好的方式。」
留著一頭及肩學生頭,輕言柔語的陳太太表示,自己每天早晨以蔡穎卿的方法喚醒兒子,發現兒子不僅可以快速起床,連起床氣都減少許多;兒子也回饋,起床氣減少了,當天在學校與同學的互動也很順;陳太太又補充道:「好好的叫孩子起床,讓孩子每天都有一個『好好』的開始。我們也都在學習當『好大人』。」
來自臺東的老師周國隆專程趕覆臺北參加這場心靈講座,他提到自己近幾年在臺東從事社區教育工作,發現城鄉資訊的差距,服務的單親及隔代教養家庭,很難得到如蔡穎卿分享的親子教養資訊,以致親子問題層出不窮,因此他把握這樣的講座取經,將演講內容帶回臺東分享給更多服務對象。
秋日午后,暖陽曬得人人一身,蔡穎卿的閱讀收穫及親子教養觀念,在聽眾心靈撒下愛的種子,經過分享交流,也一定能夠滿載而歸。【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清香 臺北報導 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