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放棄急救 也是一種孝順

2015-12-04   | 施月嬌
黃軒醫師分享在行醫生涯中,與病人攜手抗病的點點滴滴及感人的故事。(攝影者:施月嬌,地點:慈濟桃園分會,時間:2015/11/14)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要面臨的問題,但是,當生命走到盡頭時,要如何讓自己或親人得以善終,而又有尊嚴的走完人生的旅程呢?

11月14日下午兩點,任職於臺中慈院胸腔內科的主治醫師黃軒,來到桃園分會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用他詼諧、逗趣的口吻,帶領現場五十一位聽眾一起走入他十五年來,用生命搶救生命的動人故事,而他更從中體會出因為愛,要讓「他」好好走,提醒在場民眾簽署「放棄急救意願書」的重要性。

為照顧媽媽 踏入行醫

講座開場司儀陳虹吟這麼介紹黃軒醫師:「他從小就喜歡讀古文、唐詩、宋詞的,十二歲就會寫詩,曾用他充滿感情的文字,將陪伴病人攜手抗病的點點滴滴集結成多本書籍出刊,尤其〈那一夜,我與婦產科醫生一起流淚〉的報導,更讓數萬人感動;還被網友封為最富詩情畫意的醫師。」

隨後登場的黃醫師說,二十七年前從馬來西亞來到臺灣,當時曾立志要讀中文系,後來因為媽媽的身體不好,當下覺得唯有學醫才能好好地照顧媽媽的身體,因此踏進了行醫的道路。

「如果有人在你的面前倒下,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是,哎呀!怎麼這樣,然後趕緊跳開,但是我是那個立即衝上前去的人,因為這是作為一個醫師的本能,救人第一不能遲疑。」黃軒說生命是美好的、幸福的;他常告訴護理人員,要對病患及家屬多用心體會,不要只相信眼睛看到的,想想如果自己躺在床上,二十四小時每分、每秒都不能隨意亂動,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即便他常從臺中前往南北各地演講,是辛苦,但絕對不會比躺在床上的病人辛苦。

讓親人好走 不留遺憾

他接著說,中國人常怕被扣上不孝的罪名,兩年前有一對父子與他商量,要將爸爸帶回家讓爸爸在家終老,並在他的面前簽署了「放棄急救意願書」。某天這個兒子來找他訴說:「黃醫師,怎麼會這樣。」原來兒子受不了親戚的指責,只好又將父親送往住家附近的小醫院,如今成了植物人,還躺在醫院靠機器維持生命。

還有一個病人的女兒,有一天在加護病房外遇到她,也向他哭訴:「半夜媽媽喘不過氣,送來急救,現在怎麼辦?」黃醫師說不是都決定不急救了嗎?病患女兒回答說:「我找不到人商量,我怕以後有人責罵,我承擔不了。」

黃醫師說,當人們孤單的情緒,大過於理性時,就很難做出決策,就像那位兒子說:「因為不想失去」。黃醫師繼續說:在醫院裡時常看到親人之間,因為病人而不斷地爭吵,使得家人的情感變得殘破不堪!上人說:把握生命腳踏實地,不要執著於殘缺不堪的軀殼。所以放親人走,是另一種情愛的昇華。
參加講座的聽眾專注聆聽黃軒醫師的分享,更不忘詳做筆記。(攝影者:施月嬌,地點:慈濟桃園分會,時間:2015/11/14)

簽放棄急救 學習放下

「如何簽署放棄急救意願書呢?」在聽完黃醫師精彩的分享後,聽眾潘淑薇請教黃醫師。黃醫師說:「當我們簽屬意願書後,把它寄到臺灣安寧照顧協會,協會就會把資料轉給健保局,健保局就會將它註記在健保卡上。」

志工林冬梅也分享先生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某天吃蘿蔔糕時不小心噎住了,急救後送進加護病房,她哽咽地說:「看著八十幾歲的先生,往生前那段日子真的很不捨,如果早點聽到黃醫師的分享,就不會讓先生急救了,不但浪費醫療資源、先生也很痛苦。」

聽眾游雅如說,去年身體一向很硬朗的父親,因為急性肺炎送醫,在急救的過程中導致腦部受損,現在雖然身體漸漸復原了,卻無法表達。今天專程從大溪來聽黃醫師的課程,並請教醫師當初是不是不該搶救呢?

黃醫師勸她過去了不要再去追了,現在要好好陪伴爸爸,更重要的是現在要簽署「放棄急救意願書」。游小姐說,從黃醫師的分享中,學習到要把握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將心中的愛表達出來,當無常來臨時,雖然不容易但仍要學著放下。【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施月嬌 慈濟桃園分會報導 2015/11/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