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心願起 五十無悔

2016-10-24   | 慈濟基金會
上人開示:「慈濟菩薩們為了蓋醫院,是多少愛的能量來付出,大家那樣的愛心,每一把沙,每一塊磚,無不都是慈濟人愛的足跡,每一個醫院分布在不同地方,承擔起很重的責任,而且無醫村、偏遠地區等等都承擔很重,可是大家很歡喜地接受,很令人感動。」
【證嚴上人10月24日志工早會開示】
「慈濟五十年,(慈濟醫院)建院,我們的醫療三十年,其實我們的義診是四十五年。慈善五十、義診四十五,醫院完成三十年。從此開始,教育、人文,前前後後五十年間,四大八法完全齊全起來。」
2016年「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10月21日下午至23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行,兩天半的營隊於昨日(10/23)圓緣,證嚴上人在今日的志工早會中,感恩四大志業同仁以虔誠的心齊聚一堂,人人同念精進,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

關懷難民轉人生 不分宗教獻愛心

「每天課程安排得非常緊湊,同仁能瞭解慈濟國際觀,大家聚精會神,聽聽國際間的慈濟怎麼做。記得第一天看到的,真的很感人,多少人隨著臺上的故事而流淚。」

精進共修開營後的第一堂課,是由慈濟土耳其負責人胡光中分享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的生活狀況,土耳其慈濟志工如何幫助兩千多位敘利亞難民孩童,從打工賺錢的生活中重新回歸校園上課,孩童們因而轉化心境,也轉變了人生,更啟發愛心付出,令人感動。

「他們(敘利亞難民)知道臺灣臺南地震,他們也即刻發揮愛心,哪怕是一角錢,一塊錢,他們就這樣累積,錢雖然點滴很小,可是看到孩子們懂得發揮愛心,跨出宗教、跨出國際,而且回饋在他們所住地方的貧窮孩子,不分國際、不分宗教,發揮他們很單純愛的能量,不過胡居士提起孩子們每個家庭的故事,他都會開始流淚哭,臺上人哭,臺下人也哭成一團。人生啊!苦難偏多,我們更要瞭解和平的可貴,更要瞭解平安健康的重要,這就是福。」

藥師如來十二願 合和互協共圓滿

兩天半的精進共修,除了靜態課程安排地十分豐富精彩之外,也有安排朝山等的動態活動體驗,讓學員除了聆聽之外,也能深入去感受體驗。

「朝山好虔誠喔!廣場裡除了彩排的(學員)以外,都從山門外面這樣朝山,虔誠地進靜思堂來,那一分的虔誠,真的也很可貴。」

特別是圓緣時刻,學員們動人的心得分享,以及震撼人心的〈藥師如來十二大願〉演繹,除了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主管與同仁上臺演繹之外,還有社會上各行各業共兩百多人,同臺合和互協演繹。

「看到我們醫護同仁,六院同臺這麼整齊,各院院長的領導,副院長、各科室主任,通通同臺,鐘鼓開始《藥師經》的十二大願,鐘鼓序幕開始,好整齊啊!醫師要練多久?還要背經文,還要有節奏,每一個人這時刻就是同一念心,很震撼!昨天這畫面實在是很令人感動,宗門就是這樣合和互協合成起來的。」

篳路藍縷五十年 貧病啟發辦義診

透過演繹過程,上人再次回顧慈濟志業發展的歷程,篳路藍縷,萬分艱辛,全都只是因為一分不忍眾生苦的那一念心走到了現在。

「五十年前看到貧病的苦,五十年前的今天看到修女、神父,真是很有緣,五十年前也是三位修女,跟大家來互動,彼此鼓勵、互相啟發,讓我們從所看到的貧病不忍心而啟動了(慈善志業),這就是五十年前慈善工作一路過來,一開始因貧病而啟發。」

當慈善志業開啟之後,接觸到愈來愈多的貧病個案,上人愈感覺到無力感,因為地處偏遠的臺灣東部,醫療資源缺乏,許多貧病家庭患了疾病往往求醫無門,上人於是興起籌設義診所及巡迴醫療義診的念頭。

「東部的確是偏遠地區,求醫無門,所以先從醫療開始,到今年足足四十五年,那是從一個住家樓下,黃(阿乃)老太太發心,從她家的樓下騰出來,借給慈濟做義診,省立花蓮醫院四大科的醫師,張(澄溫)醫師、黃(博施)醫師、朱(隆陽)醫師、周(宏遄)醫師,還有兩位護士(林碧芑、鄧淑卿)也是我們的委員,大家有志一同開始,我們一路走過來。」

醫療缺乏感無助 行走全臺籌建院

當義診已然執行,上人卻又再次感覺到無奈和無力感,因為病患送到省立花蓮醫院或門諾醫院去做檢查後,稍微嚴重一點的,這兩家醫院都會說,「這在花蓮沒辦法,要送臺北。」

「那段時間,艱鉅困難的就要往北送,愈來愈感覺到,這就是非常艱鉅,那時候花蓮與臺北交通非常不方便,蘇花公路一趟就要八個多鐘頭,真的很不方便,路又很危險,一直感覺蘊釀出,花蓮本地一定要有一個能解決重症的醫療體系,所以不斷蘊釀著,終於開始決定要蓋醫院,那時也就是因為醫療碰到瓶頸,一定要突破瓶頸,唯有蓋醫院,才能搶救生命。」

蓋醫院的過程很辛苦,資金從哪裡來?醫師、護理人員又要從哪裡來?上人於是走出了花蓮,踏遍了全臺,開始去講解《藥師經》。

「從北、中、南開始講《藥師經》,林林總總的確很多,昨天從第一大願開始,眾生平等願,這種心願很令人感動,希望佛陀發藥師佛這樣的願啊!自身的光明莊嚴,也期待眾生人人都是平等的莊嚴,那時候所看到四肢殘疾的,或是紛亂顛狂的,種種的疾病都有,這麼多的苦難,醫療系統總是動員起來。」

為救蒼生覓人醫 慈悲醫王鼎力助

最初響應支持上人蓋醫院之一的,是時任臺大醫院副院長的曾文賓,後來也成為慈濟醫院的第二任院長。1980年3月,曾夫人周翠微女士在慈濟委員侯李秀珠(靜映)家中見到上人,提及先生在臺大醫院擔任副院長,上人當天晚間立刻到曾副院長家拜會,希望瞭解曾文賓副院長是否能協助花蓮慈濟醫院的籌建工作。

「在他家裡瞭解曾副院長是一位好醫師,從年輕的住院醫師開始,下鄉在(嘉義布袋及義竹、臺南學甲及北門)一帶發現烏腳病,在他的家裡聽到他愛心的過程,我好感動!這就是我要找的醫師,當住院醫師就是要這樣,人人有心到鄉下人的家裡,很昏暗,看不出他烏腳的狀況,他會親自背著他(病人)到外面,看到腳又髒又黑,他會用水把他(病患)的腳洗乾淨,他要蹲下來洗他(病患)的腳。」

上人提及那一晚聽著曾文賓副院長口述他發現烏腳病的過程,深受感動,心中默默祈求:「假如慈濟醫院能蓋起來,希望人人都有這樣的大慈悲心、大醫王的心念,愛天下病苦蒼生。」

同時,上人也向曾副院長提出花蓮醫療缺乏的情況,表達為了當地民眾的生命保障,一定要將醫院要建起來的心願。深受感動的曾副院長,除了答應自身投入協助之外,更介紹另一位臺大醫院副院長杜詩綿與上人認識,一起協助上人蓋醫院。

歲月無情人漸衰 感恩過去愛能量

「臺大兩位副院長就這樣投入,開始陪伴著我一路籌建等等,歲月不留人,從開始籌建醫院差不多(到現在)有四十多年,這段時間,我們還在義診的過程,曾院長剛剛我也看到了,在我們義診裡,曾院長那時候還來參加我們義診所義診,他有時間也會陪著我帶隊往山上、鄉下去義診,這都是曾院長,那時候的臺大副院長。只要有假日,他都給慈濟,就這樣地去做義診。」

在10月23日的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中,安排了一段感恩曾院長的橋段,由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及慈濟醫院的院長、醫師們,共同將坐在輪椅上的曾院長,從臺下推到臺上,接受現場大家的感恩。

「記得那時他才六十出頭,現在已經是九十三歲了,雖然退休多年,還是在花蓮的宿舍裡,他雖然年紀大,而且身體有病,但大家還是很尊敬他。昨天上臺,林執行長推上去,所有院長、大醫王陪伴著,全場都站起來,曾院長推下來時,全場都是起立的,那樣地敬重,那樣地對他感恩,就這樣緩緩著出來,把他推到樓上去跟我見面,我就叫他、問他,他都有反應呢!平常叫他都不太會回答,可是每次看到師父,還會知道笑著、點頭著,很開心地愛的能量。」

宗教精神同方向 分分長情寸寸愛

上人感恩曾院長一生在花蓮付出三、四十年,也接續慈濟醫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之後,擔任第二任院長,承擔起推動慈濟醫療志業的使命。

「醫療今年(2016年)是三十周年,從花蓮開始,大林、臺北、臺中、玉里、關山一一完成,這都是愛的能量,點點滴滴來付出的,非常感恩。慈濟菩薩們為了蓋醫院,是多少愛的能量來付出,大家那樣的愛心,每一把沙,每一塊磚,無不都是慈濟人愛的足跡,每一個醫院分布在不同地方,承擔起很重的責任,而且無醫村、偏遠地區等等都承擔很重,可是大家很歡喜地接受,很令人感動。」

走過慈濟五十年,回顧過往,已然留下許多美好的足跡。但現在人間苦難仍然偏多,如何能讓四大調和?上人慈示,要從人心開始。

「救苦救難都是需要人生的宗旨,以及這種愛的教育,這叫做『宗教精神』,任何一個宗教都可以發揮這麼大、這麼好的能量,我們要尊敬所有的宗教,愛的能量方向都一致的,名稱都一樣,愛心都是一樣的。感恩的事多,當然,這種眾生疾苦,在十二大願,在臺上都一一有表達出來,昨天除了四大志業,還有我們同仁,還有社會賢達,還有演藝的藝聯會,他們都上臺(演出)很豐富,各行各業都來表達出社會人間能用愛付出,這都是社會的一個美好。」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