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鑾的生命履歷 就是吉打慈濟發展史
2020-01-08 | 李佩芯生於戰亂 渴望安定
成長的記憶,讓劉寶鑾對「貧窮」有種莫名恐懼感、不安全感……
1948年,屬英殖民的馬來亞各族人民,為了生存與獨立奮起反抗,向統治者揚起抗戰旗幟。此後的12年,英殖民政府主力對付反殖民的馬共及其他左翼政黨非法組織,實施緊急法令和進入戒嚴狀態;逮捕、扣留、集中、驅逐、槍殺等事件頻頻傳出,民間氛圍凝重,人人自危,風聲鶴唳。英政府與馬共非法組織展開游擊戰後,局勢更加嚴峻,而背負嫌疑陰霾的華人,處境更顯艱難。
劉寶鑾就出生於這紛亂年代。父親為養活一家八口,一人打兩份工,早上在菜市場賣家禽和雞蛋,下午再到合股的小型雪糕廠工作。一家三餐雖解決了,但日子也過得捉襟見肘。
十六歲那年,一場惡火奪去了他們一家八口棲身的鐡皮屋,除了緊急中來得及帶走的一些衣服和重要文件,其餘的辛苦家當,皆在眼前化為烏有。
親身經歷過禍難,劉寶鑾體會到一無所有的惶恐,對於失去家園的傷痛,比別人更清楚,也更渴望有個安定的家。
走過戰火 傳承家風
戰爭時代,許多大陸人遠渡南洋謀生,面對人生地不熟,生活一時成問題。雖然當時劉家生活也清貧,但母親李蓮珠更同情鄉親們的處境,常照料他們,總捨得布施,助人的熱血潛移默化,造就劉寶鑾的樂善好施的性格。
而環境也讓劉寶鑾早熟懂事,自小就知道自己不能任性,隨心所欲,一切以家庭為重,不讓父母壓力。話不多的她,心思異常細膩,家裡的大小事都會關注和攬上責任,長姊風範儼然而成,日後影響家族六十幾位成員從善門進慈濟。
年少的她,為改善家境,劉寶鑾念完初中三後,就停學投入職場。沉穩的性子和認真盡責的態度,讓她很快地獲得了老闆的賞識,擢升她為主管;為了塑造主管的威嚴,她只好以嚴謹的面孔武裝自己,日子久了,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就真的變得嚴謹起來,在別人眼中甚至覺得龜毛。
四十八歲那年,劉寶鑾遇到正在推廣慈濟的劉秋安夫婦,慈濟扶弱濟貧的個案訪視深深地打動了她,她覺得志工關懷感恩戶的方式與媽媽的行善理念非常契合,加上當時的她,因為親近佛法,一直想找一個適合自己的道場,決定走入慈濟。
步步深耕 志業生根
吉打慈濟成立之初,是以劉秋安經營的修車店屋上層為聯絡點。後來空間不敷使用。劉寶鑾與家人商議後,將佔地約四千方呎的雙層洋房祖屋捐出,讓吉打慈濟有個正式的落腳處。
她認為這祖屋是父母的心血,也是家族血脈的根基;期待以此方式延續媽媽的行善美德,報答父母恩。
有了更寬敞的空間後,吉打慈濟志業開始蓬勃發展,劉寶鑾也從工作崗位退下,做個全職志工,利用父母賜予的身體去付出。
當時吉打雖只是聯絡處,但走的卻是分會格局,劉寶鑾像火車頭般帶領大家一步步地開拓四大志業。為了推動人文和醫療,劉家將日得拉鎮上的兩間商業店屋,重新打造成靜思書軒和洗腎單位。
醫療志業起步之時,同仁均缺乏經驗,為了讓大家有所成長,劉寶鑾每星期定時載他們到檳城洗腎中心取經和學習。此外,她也為很積極地帶他們去參與進修課程,加強醫療人文概念。
而毫無醫療背景的她,勇於承擔了主任的職位,不僅攬括行政工作,也每天到中心關懷腎友,處理大小事務。
首批進來的護士黃麗珠是對劉寶鑾的堅持和守時,最為深刻。「只要確定了方向,師姑就會很堅持的去做。比如去上課進修,她每次清晨六點一定會準時出現。看到她這樣守約,我們就不敢找藉口懈怠。」
推廣教育志業也是出錢出力,她提供了兩家洋房充當幼兒園。年輕時,劉寶鑾曾夢想當一名教師,但因沒唸完中學而沒能實現這抱負;她把當年的遺憾化成希望,也為後來的人文學校奠立基石。
無常扣門 帶病付出
2016年年末,劉寶鑾前往緬甸勘災時,察覺身體不適。回國後,獨自前往醫院檢查,隨即被診斷患上淋巴癌。她冷靜地召開家庭會議宣布病情,讓家人能處理名下的一些事務,處理妥當後,才到醫院接受治療。
開刀、化療後的她消瘦不少,體力大不如前,卻不曾停止志業的腳步;家人見她開始忙碌,勸她多休息,但她這邊答應了,那邊卻又轉頭出去做慈濟。
甚至2017年11月時,檳城發生水患,她依然堅持穿起志工服,到前線加入打掃工作。大家善意勸解,她卻說:「水來得快,水退過後要及時清理,一定是需要很多人力,我希望能夠幫上一點。」
與師訣別 含笑而終
一向身子硬朗的劉寶鑾,竟罹患罕見的淋巴癌,家人錯愕,但她從容淡定,術後又積極做慈濟,撫平了大家的不安,認為她一定可以跨得過難關,殊不知無常來得又快又急……
才一年多,她開始覺得四肢乏力,直到一天不慎在浴室裡跌倒,到醫院檢查後,醫生的宣判癌細胞擴散,已至末期。大家措手不及,唯獨她,坦然地接受生命的自然法則。
病倒的消息傳出後,各界好友紛紛前往慰問與關懷。12月20日,全國八百名法親雲集她的山莊,以接力的愛,為她凝聚善念祈福。家人對她的愛,在這時更是表露無遺,自她病情惡化起,大家除了輪流照顧她,還每晚定時聚在家裡為她誦經,從不假手於人。
只是虛弱的身體終抵不過頑強的癌細胞,她昏沉的日子漸漸多了起來,不復往日的精神。記憶力消退的她,私人的事已忘得一乾二淨,唯獨師徒之情,一直懸掛於心。
一天,誦經結束後,她以虛弱的聲音告訴弟弟劉炳坤:「我要回臺灣」。這要求讓弟弟略感驚訝,不確定地再問一句,她重複:「我要回臺灣」。
見師的心願讓劉寶鑾克服了身體的困難,2019年2月25日,出發回臺那天,她臉上一直掛著笑,精神看起來恢復了八成。
「你還記得我嗎?」上人傾前問她。「記得。」她腼腆地笑著答。寥寥的幾句,卻仿佛橫跨了時空,道出了無盡的師徒之情。
最後,上人贈她一副獨一無二、以家鄉稻草編制小飾件,期待她日後見物如見人。當下的她縱然無法多言,但眼裡蹦出耀人的光芒,已說出了莫大的歡喜。
3月13日的寧靜早晨,心願完成後的一個半月,她在睡夢中悄悄地離開了。就像睡著了一樣,面容安詳含著微微笑意。
精神常在 雋永芬芳
因她的因緣牽起,慈濟四大志業的種子得於在馬來西亞吉打落地生根,穩健成長,枝繁葉茂。
受她提攜的吉打大愛幼兒園園長譚莉蓮,回憶當初被委託重任的情景,充滿感恩:「師姑一路陪伴我,為我指引方向,不間斷地給予信任和包容,鼓勵我要做得更好。」她發掘了我的潛能,「這個教育殿堂,日後將與她的精神同在。」
「將與她精神同在。」劉寶鑾離開了,但每個人都相信,菩薩不遠去,她很快就會乘願再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佩芯 馬來西亞報導 20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