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難抹『大囍市』 廖村和的故事

2010-08-31   | 慈濟基金會
慈濟志工廖村和,原本是大囍市住戶並擔任社區管委會主委,歷經頓失所有,見證社區凝聚力的可貴。(攝影者:李建穎,地點:蘆洲市大囍市社區,日期:2008/11/16)
相傳在五千多年前,遂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從此火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讓黑夜不再是黑夜。不過,就在2003年某一個夜晚,蘆洲大囍市發生了一場大火,讓當地民眾的人生,有了不一樣的改變。

廖村和,當時他就住在大囍市,那一場祝融之災讓他一無所有。不過火災後,感受到慈濟人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讓他決定浴火重生,不僅加入慈濟,還號召社區裡面有志一同的朋友,一起打造嶄新的家園。

凝聚社區心力 轉冷漠為溫暖

一張張照片,讓廖村和再度開啟不願面對的回憶。2003年八月三十一日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點燃了蘆洲大囍市的夢魘,八十六戶居民受這場火波及,造成十餘人往生,七十多人輕重傷,廖村和一家雖然平安,不過辛苦半生的心血,就這樣付之一炬。

災後慈濟人持續關心大囍市的重建情況,為了撫慰居民受創的心靈,不但舉辦愛灑茶會讓大家齊聚一堂,還不時前來關心、陪伴,讓當時擔任社區管委會主委的廖村和心生感動。

2003年蘆洲大囍市大樓火災第一時間,慈濟志工將許多愛心人士捐贈的白米、沙拉油等搬入荷堤旅館給受災安置鄉親。(攝影者:陳美淑,日期 2003/09/02)
因為感受到慈濟人災後無私的付出,加上當主委期間與陳金海等慈濟志工頻繁的接觸,耳濡目染之下,廖村和在卸下主委的重擔後,開始一步步踏入慈濟,也慢慢地把愛與善的種子灑播在社區裡。

每個星期四晚上,廖村和都會來到中庭,和左鄰右舍一起做環保,這樣的習慣從大火發生後持續至今,不僅自己親身付出,加上課餘充當生力軍的女兒,就連太太也推著嬰兒車來幫忙,因為在這裡做環保,對廖村和與居民們來說,正是聯絡彼此感情的好地方。

喜歡與鄰居結緣的廖村和,在加入慈濟之前,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老菸槍,尤其國中畢業,就開始做木工的他,總習慣在工作之餘,吞雲吐霧一番。

因為下定決心要投入慈濟,廖村和毅然決然戒掉抽了二、三十年的菸,現在的他和從前一樣,是個專業的木工師傅,不同的卻是多了一份慈濟人的承擔。

福從做中得歡喜,經歷一場劫難後,廖村和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且願意手心向下、無所求的付出,而透過這樣愛的給予,不僅豐盈了他的生命,也讓周遭的人感染了這份善的氣息。(大愛人物誌 20090316)



蘆洲大囍市社區義工隊 合力找回愛的力量

深秋的假日早晨,大囍市社區義工隊與慈濟志工將進行頂樓排水管油漆、地下室蓄水池排水管施作、後花圃修剪、整理。樓頂上,社區義工隊正揮著油漆刷子將十多年的排水管一一漆上紅色的油漆,有的爬上梯子、有的彎著身驅,為了社區內的各項公共設施做維修與防護。

慈濟志工廖村和表示:「這些都是我們社區內的義工隊成員,大家在2003年的大火災難過後,從沒錢、沒人到凝聚共識,慈濟志工與義工隊結合一起經營社區,由環保、設備維修、環境清潔、結合水河里辦公室各項活動策畫…等,不僅省錢、省時,最重要的是藉由這些工作將社區內的住戶凝聚起來,大家愈做愈歡喜,也達到上人要我們『落實社區』的理念。」

台北縣蘆洲市大囍市社區環保資源回收日,志工利用每週四晚間於大囍市社區中庭做資源分類,希望藉此帶動居民走出火災的陰影,更拉近居民的距離。(攝影者:李有義,日期 2006/08/10)
2003年蘆洲大囍市社區的一場大火,走過冷漠的鄰里關係,頂樓牆上灰黑的痕跡,成了大家對蘆洲的共同記憶。彎著身驅油漆排水管的慈濟志工黃福財告訴大家:「我今年回花蓮尋根時,採訪的人文志工特別表達上人對大囍市社區近況的關懷。」

揮著油漆刷的黃福財說:「我們會『做』給 上人安心!」

大樓地下室整齊排列的汽機車,看得出社區居民秩序良好,義工隊員陳明村將塑膠水管丈量、裁切,為社區內的蓄水池做排水管。社區前主委何俊松表示:「我們以前的地下室非常髒亂與潮濕,招致許多蚊蟲,居住品質非常糟糕,自從義工隊與慈濟志工默默在社區進行許多公共設施的維修,在納莉風災時才能幸免水淹地下室的災難,感動許多的住戶,大家紛紛主動加入義工隊。」

社區居民廖谷保回憶說:「當年納莉風災,我們都在地下室設法擋水,為免住戶車輛及各項電動器具泡水、損壞,居住一樓的家中水淹及膝,慈濟志工不分你我,幫我將家中水患排除,那是一種心心相惜的溫暖。」

近午時分,天空下起毛毛細雨,大家一刀刀剪去雜亂無章的枝葉,拔除蔓延的小草,不一會兒,汗水和雨水就分不清了,前庭傳來用餐的聲音,沸騰的大鍋湯飄散出濃濃的人情味,大家聚和著分享各種工作、生活經驗,宛如大家庭般熱鬧。

「以慈濟為里仁,以大愛作道場」慈濟志工用愛關懷社區,接引許多美善的回響,慈濟人文在社區深耕,忘卻傷痛,帶來關懷,大囍市社區的團隊就像露出優雅丰姿的後花圃,充滿著愛與希望。(文:陳婉貞 2008/11/16)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