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者能引路 王仲箎心如炬
2010-09-06 | 潘俞臻
失明生無明 自我閉鎖在生命幽谷
王仲箎國中畢業,從水電及消防工程的學徒做起,二十出頭就已經是水電及消防工程行的老闆了,因為專注於工作,忽略了身體的保健;他二十八歲罹患糖尿病,為了讓家人能過更好的生活,更加致力於事業的打拼;無奈,四十八歲那年(2004年),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視力急速減退,一眼視力全無,另一眼只能微弱感受到黑色及白色的影像。
失明後,長達二年的時間,王仲箎足不出戶,因無法接受事實,而自怨自艾,情緒極度不穩定,不是沈默不語,就是莫名對家人發脾氣,時常升起輕生的念頭;家人全面戒備,不敢留他一人在家,深怕稍不注意,王仲箎就會想不開而自殺;妻子劉金環發現他的情緒每況愈下,百般勸導,帶他就醫,藉藥物穩定情緒。
早在1989年,王仲箎就已經接觸到慈濟,成為會員,卻斤斤計較於捐款的功德,無法體會布施助人的歡喜,有時還會斥責妻子不能體諒自己賺錢的辛苦,捐款太過慷慨,妻子只得默默付出。
謝坤山社區講座 打開心扉

劉金環雖然放慢了加入慈濟的腳步,卻時刻盼望慈濟能引領王仲箎早日走出心靈的幽暗。
2006年,慈濟志工邀請口足畫家謝坤山到社區分享人生故事,她帶著王仲箎來前往聆聽,過程中,謝坤山的分享,一字一句都撼動著王仲箎封閉的心靈:「我有比他慘嗎?為什麼他可以這麼過得這麼好?為什麼他不苦?為什麼」一連串的為什麼,激起他的鬥志,跟自己說:「別人能,我也一定可以。」王仲箎為自己的人生定下目標──走出黑暗。
「同學」度 引導盲胞走出傷痛
有一天,王仲箎從廣播中得知,高雄的博愛職訓中心正開辦盲人按摩課程,他心想:「雖然有慈濟師兄姊的關懷,減輕了不少心靈的苦,但別人畢竟只能短暫陪伴,人生的路還是得靠自己走。」
一向自主性強的性格,王仲箎不甘於拼博了一生,從高處跌落就此消極一生,於是決心踏出家門,面對人生的考驗,每天不辭路遠搭火車往返高雄,重新學習一技之長,也不再阻止妻子投入慈濟,自己也於2008年,他正式踏進了慈濟菩薩道,成為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有心有福,有願有力,行入慈濟人間路,王仲箎用心看世界,憑著精進的信念,克服糖尿病和失明的障礙,難行而行發揮良能,歡喜付出揮灑人生彩筆,以自己為起點,與視障者互為貴人,啟動善的循環。
(文:潘俞臻 台南報導 200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