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出院 災後的心理重建

2015-08-01   | 陳千蕙 莊國雄 許斐莉 余國維
醫護團隊準備蛋糕,慶祝鄭平暄同學出院,雖然依依不捨,但這分祝福象徵著另一個新 生命的開始。(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又有一位八里塵爆患者從臺北慈院出院。原先百分之四十左右燒燙傷的鄭平暄,經過治療後恢復狀況良好,醫護團隊於7月31日為她歡慶出院,同時協同慈濟志工前往居家訪視,讓照護不因出院而間斷。

只是,燒燙傷者雖然出院了,家屬的壓力卻是個難以卸下的重擔,面對傷者的未來,許多家屬都有說不出的苦。專家指出,許多在災後出現的情緒反應,像是抗拒接受事實、後悔、傷心或是種種情緒壓抑都是正常現象,這也突顯出建立「災難心理重建制度」的重要性,包括醫護人員、志工都需要經過特別的訓練,才有辦法幫助傷患跟家屬一起面對漫長的復建之路。

出院居家訪視 延續醫療照護

臺北慈院醫護團隊準備蛋糕,要慶祝鄭平暄同學出院。這些護理人員多數年紀與鄭平暄相仿,彼此有共同話題,住院期間培養姊妹般情感,雖然依依不捨,但這分祝福象徵著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

踏著復健有成的步伐,在出院前親自走到趙有誠院長診間表達感謝,並給院長一個大大的擁抱。鄭平暄說:「很謝謝他(院長)一個月這樣,五、六點那麼早,還一床一床看,感覺很親近,就有點像爸爸。」

不僅是醫院的醫療照顧,在鄭平暄出院的前一天,醫療團隊也進行居家訪視,觀察家中的行走動線,以及衛浴使用的方便性,就怕鄭平暄回家後不小心再受傷,因此門檻、防滑等設施都是必須要考慮的重點。

臺北慈院副院長徐榮源說:「比較小的地方,我們會建議障礙物移除,另外一方面,她也不能蹲,(浴室)也不能坐,所以我們會建議她買一個洗澡比較方便的椅子,回來之後她比較方便。」

心理創傷復原 專業醫療陪伴


努力做復健,鄭平暄終於熬過了危險期,可以出院了。爸爸鄭全智說:「最起碼可以看到自己的女兒,已經可以從危險的邊緣上,已經降到慢慢在恢復當中,整個心就放下來了。」

復健是一條漫長的路,即使可以出院回家,復健的進度也不能鬆懈。鄭平暄說:「就是讓腳這邊比較不會那麼緊,手就力氣而已,就是沒什麼力氣,就要練。」

鄭平暄的復原速度之所以可以比預期的快,親友的支持跟心理建設是重要關鍵。爸爸鄭全智說:「一開始的時候,我就跟女兒講說,以後你的皮膚可能跟以前不一樣了。」

然而,鄭平暄的心裡早就做好了準備:「這些疤可能以後去做手術,看能弄掉多少算多少,如果別人看的話,我也不會去管人家。」

災後心理反應 參考國際做法

衛福部計畫推動心理急救訓練,而民間各大心理衛生組織也已經啟動串連合作機 制,可望整合資源,陪伴傷患與家屬走長遠的路。(畫面擷取自大愛新聞)
災後一個月,雖然有不少人出院了,但還有許多孩子待在加護病房。當初衝進災難現場搶救自己小孩的張爸爸,為了保護孩子,甚至連事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到現在都還不敢跟孩子提。

張爸爸說:「我自己每一天,每一天這樣子靜靜的時候,都會想起人從火堆跑出來那個畫面,我真的很難過,真的,不單單是我的女兒,我看這麼多人這樣,我真的很難過。」張媽媽也說:「你跟我說滿月了,我真的才驚覺到,天哪!好像做一場惡夢一樣,完全日子過到不知道耶,就是每天掛心小朋友的近況。」

「她曾經跟我講,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去那裡。但是,我的回應是這樣子,是我沒有好好照顧妳,我沒有好好照顧妳,不應該讓妳去那個地方。」孩子的錯愕、追悔、抗拒……種種情緒的起伏與轉變,讓張爸爸的壓力快要破表。

專家指出,重大災難後所出現的種種心理反應,其實都是正常現象,面對未來中長期的身心重建,非常需要各界專業人士整合資源,加入經驗分享。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張玨說:「一個月之後,我們所看到的是,希望把可能的幾個點的需求要列出來,看看國際上他們是怎麼在做的,回頭再來看看我們國家,可以訂一些什麼樣的方案。」

民間組織串連 實施心理急救


早在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就有公衛專家從美國引進「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這套系統出自美國健康和社會服務部門,強調的是災難後的心理重建與平時不同,不但參與的人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專業的訓練更是重要。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張玨說:「當我們要去協助救災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是一般的臨床訓練的醫護,或心理或諮商師,他們必須要有另外一個基本心理急救的概念。」

目前,衛福部計畫推動心理急救訓練,而民間各大心理衛生組織也已經啟動串連合作機制,可望整合資源,陪伴傷患與家屬走長遠的路。塵爆傷患家屬鄭全智說:「生命留住了,我覺得就很幸運了,要是有多餘的能力的話,可以去加油鼓勵別人,這是很好的。」

期望八里塵爆所帶來的磨難,可以喚起社會各界的共識,建立更周全的災難心理重建制度。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大愛新聞:陳千蕙、莊國雄、許斐莉、余國維 綜合報導2015/07/3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