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來不及 非洲志工點滴傳法
2019-08-30 | 廖右先馬普托本土志工赫蕾娜.瑪妮莎(Helena Manhiça)舉手發言:「今天很高興,早上可以跟大家學習。我學到的不管是什麼,雖然只是一點點,我也願意去分享。聽到上人說,他的時間來不及了,所以我覺得更要把握時間,把上人說的分享給更多人。」
而張佑平師兄進行總結時也大力讚歎,《法華經》裡提到,哪怕一字一偈,都有無量功德,這是因為這份「傳」的精神,有了這份精神,佛法就會傳下去。
人人能付出 才能快快拔苦
赫蕾娜很喜歡種田,因此在馬普托慈濟的家負責農耕,尤其學習到環保酵素的作法之後感覺如獲至寶,一直很想跟許多人分享。她是馬普托本土志工中第二批來到雅瑪郡駐紮的成員之一,從4月至今,長時間地與這裡的鄉親互動,她指出兩地最大的不同。
「這裡的人不懂愛,所以要讓他們來瞭解、學習慈濟。」赫蕾娜雖然很希望讓大家很快地都像慈濟人一樣能付出,但她也覺得這件重要的工作之前,還得先克服兩個困難。一是語言,儘管莫三比克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但這裡(中部)的鄉親所說的土話(Ndau、Sena)與南部馬普托用的邵納語(Changana)不同,所以這一群馬普托志工有時也需要在地志工來「翻譯」。
提到另一個推動慈濟的困難,赫蕾娜搖搖頭地說:「這裡的人太苦了!『業』很重。」她使用了英文詞彙「karma」,令人印象深刻。幫忙翻譯的蔡岱霖表示,她在馬普托陪伴與帶動慈濟志工多年,一直到了大約兩年前,才慢慢地讓本土志工們稍微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
赫蕾娜說在這裡進行訪視,會遇到了許多無可奈何的個案,「有一個孤兒家庭只有三個孩子,他們分別是十七歲、十三歲跟十歲,他們的父母相繼往生,三個孩子只能靠撿塑膠瓶賣錢,有時運氣好,一天可以有四十元莫幣(折合新台幣二十元),有時就都沒有收入。」三個未成年的青少年除了生存,也還在求學階段,但讀書所需的學費從何而來?赫蕾娜說,三兄弟中的老大有副好歌嗓,想今年讀完就去唱歌賺錢,而老么卻是啞巴……
不是不懂愛 只是需要引導
「貧苦是救不完的。」蔡岱霖指出,現階段莫三比克慈濟在雅瑪郡等災區還未能推展個案扶助,實在是因為貧苦群眾太多,幫了東就漏了西;如果要解決個案的困難,更需要帶動鄉親之間的彼此幫助。
而這也是上人在2013年1月在她下定決心要在莫三比克推動慈濟時,所給予的寶貴方針——讓人們心靈富有。蔡岱霖表示,比起給予有形的物質,慈濟志工所扮演的角色,應傳遞真心的關懷來讓個案知道:「我是你的家人。」以傾聽陪伴受助者解除痛苦,直到他們從心「站起來」。
然而,這並不代表慈濟志工就袖手旁觀災民的苦難,而是用愛與智慧進行陪伴,同時蒐集資訊,找到真正能幫助鄉親的方式。蔡岱霖說明,當災後的糧食已能充分供應之後,他們發現鄉親需要的是種子,幫助他們恢復耕作;而在伊代風災關懷第一線的,就是這一群本土志工。
赫蕾娜親身投入更多,修正了先前認為當地人「沒有愛」的認知,她發現只要讓他們知道怎麼互相幫助,鄰居都很願意告知慈濟志工哪裡有需要幫助的人,或是自己就對鄰居提供援助。「他們不是不懂愛,而是需要引導。」
(文:廖右先 莫三比克報導 2019/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