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衣缽 戴著媽媽法船受證
2016-01-26 | 林淑懷 吳惠萍小善種發芽了
七年前,委員六千號的游淑如因為癌症往生,留下先生及兩兒一女,當時還在讀大學的楊佳真沒有多想,只聽爸爸的話:「好好將媽媽的慈濟法船收著。」
自從幼稚園就跟著媽媽在慈濟長大的楊佳真,隨著年紀增長和花花世界的誘惑,並未主動加入慈少或慈青,原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就這樣平順地度過,直到無常示現。
當時就讀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楊佳真,青春正飛揚,然而媽媽卻無法繼續陪伴她長大,告別式上,學校老師同時也是慈濟委員余瑞梅,成為楊佳真重回慈濟大家庭的貴人,「老師很關心我,帶著慈青同學一起來看我,之後也一直邀我參加慈青活動。」
余瑞梅宛如親人般的關愛,讓楊佳真倍感溫馨,那些幼時溫暖的回憶湧上心頭,小小心靈種下的善種子瞬間發芽。余瑞梅以「誠」與「情」感動了楊佳真,楊佳真因此加入慈青社,讓楊佳真與慈濟再續因緣。
加入慈青後,楊佳真積極付出,人情的溫暖與陪伴,成為她繼續向前走的動力,看著一些好夥伴回到志業體上班承擔志業,讓楊佳真好生羨慕,但又不想放棄為人師表與表演藝術的夢想。
學姊也是慈濟委員的呂媛菁鼓勵楊佳真:「想為上人承擔更多,何不從培訓開始?讓自己的心更堅定。」呂媛菁這一番話讓楊佳真下定決心,決定要培訓受證為慈濟委員。
長相甜美,講話溫柔的楊佳真,坦言自己的脾氣並不好,尤其當了老師之後,對於學生求好心切,常常大怒、大罵學生,「有時覺得自己的理智線快斷了,常常罵了學生,下了課碰到面,學生都不敢看她。」對楊佳真而言,第一年的教師生涯似乎有些難熬。
直到2015年到花蓮參加「暑期教師靜思語研習營」,讓楊佳真重新思考,「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找不到方法的老師。」當學生表現不如預期時,楊佳真學會先深呼吸,並想起靜思語:「發脾氣是短暫的發瘋。」讓自己的教學變得不一樣,和學生的互動漸漸改善,感覺越來越好!
傳承慈濟衣缽
說起自己的改變,楊佳真忍不住提到媽媽游淑如生前做慈濟的用心和精神。她說,每到一戶會員家收功德款,媽媽總會逗留一、兩個小時,與會員都有聊不完的慈濟事,無形中留在心中的是,「媽媽有足夠的耐性和做人處事圓融的好方法。」
在病情末期中,游淑如最不願意面對的是,慈濟列車未靠站,她卻要先下車了,只怨佛菩薩的安排。游淑如內心很清楚,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也沒有刻意要兒女承接她的衣缽,有幸女兒楊佳真在眾人的鼓勵下,走上慈濟路。
楊佳真說,沒有媽媽陪伴的,自己拿著功德簿,心情會緊張,不知道如何開口跟會員說慈濟。年輕的她要面對著媽媽舊會員,有些都是已經上了年紀的人,到底要如何跟他們互動說慈濟?楊佳真說,「只能用微笑及真誠的心。」靦腆的楊佳真認為,自己還要加強與會員分享慈濟的好,學習媽媽依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開導和膚慰,讓會員愛她如同對媽媽的尊愛。
「能跟媽媽同師同道走慈濟路,是這輩子最有福的事。」紅著眼眶的楊佳真,對著天上媽媽說:「我為您承接未完的使命,要學習您做事圓融、做人圓融的方法。」慈濟走入五十周年的此時,楊佳真要做好上人的好弟子,以生為游淑如的女兒為傲,用「受證」送給天上媽媽最豐富的禮物。
受證後的楊佳真,胸前別著佛心師志,勇敢地收起思念媽媽的那一分心,在上人的帶領下勇往直前,發心立願學習更多做人處事的道理,淨化更多有緣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淑懷、吳惠萍 臺中報導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