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是訓練場 修習動中靜

2017-03-11   | 李委煌
雖然忙於志工事,林月雲依舊每日晨晚陪著老伴,撥出時間自修。(攝影者:黃筱哲)
藉事練心,生活應對人事是「動」,做事多用心就會「靜」,能在動中多用心,就是「活在當下」了。


宗教活動勤參與 念經行經悟人生

從八歲起走進教堂,林月雲開心唱著動人詩歌,享受教會喜樂氛圍,中學時還函授學習《聖經》;在了解上帝福音與贖罪觀後,她更認真思考身為人的承擔與責任。

二十歲婚後,林月雲接觸佛教,聆聽李炳南居士的佛學講座。天生理性,具思維邏輯的她不學則已,一旦投入便推究到底。

在旺盛的好奇心趨使下,無論華嚴、禪宗、淨土、藏傳佛教等盡皆涉獵,還皈依了廣欽老和尚、宣化上人、星雲法師、聖嚴法師等十位高僧。

學佛非研究佛學 走入人群學道理

除參加禪三、法會、佛七、拜懺外,林月雲也積極聆聽各式佛學講座、薰習聞法;她喜愛梵唄,將活動排得滿滿,也去印度朝聖,偶爾也到老人院做慈善關懷。

她感覺因緣果報符合情理,六道輪迴也很科學,而且佛法重視「行」,加上她的個性熱心,「我見不得人家苦,會奮不顧身跳下去幫忙。」

1981年初,得知證嚴上人在花蓮籌設大型醫院,熱衷助人的她決定幫忙募款救人,她甚至曾在半年內勸募高達千萬元。

原想幫忙慈濟建院,三年後就可功成身退,沒想到這一忙就持續了三十多個年頭,期間更經歷人生巨大考驗……

跑遍三十多個佛教道場,林月雲坦言,當初接觸慈濟這個修行組織時,看到許多人都在談婆媳、子女、感情等「無助於了生脫死的無聊小問題」,她感覺實在太「婆婆媽媽」了,似乎學不到什麼人生大道理。

但很快地,她有了不同的想法與體悟──正因為主動走入人群、投入社會,才有許多人情、衝突、忍耐等學習機會,否則在哪裡可以學到這麼多東西呢?

她發現過去是在研究「佛學」,投入志工服務後才像是在「學佛」,兩者的意義與感受相當不同。

藉事練心 動中學靜

現代人往往「一靜下來就容易胡思亂想」,甚至是「擁有愈多就想要更多」,林月雲看到那麼多環保志工投入資源回收與分類,全心全意做著一件事,完全沒有為自己考慮投資報酬率,耐心整理著無數塑膠袋、瓶瓶罐罐等,這何嘗不是種靜定功夫呢?

就像瑜伽、太極的學習,它們鍛鍊的意義及內涵,並非只是表面有形的招式動作,反而是在背後無形的功夫。做環保、做慈善也可以延伸轉化,只要無私無求且單純專注,當下的心態就是靜定。

她回憶起三十多年前為建院募款,「一心一意投入一件事,做到『忘我』,忙得很快樂。」林月雲認為,忙碌的慈濟志工或現代人,特別適合學習「動中定」,練習「專注」,把勞動工作當作修心憑藉,將日常生活權充訓練場。

這也是為什麼上人不厭其煩地提醒大家:「凡事要多用心。」因為用心就不會胡思亂想、念頭散亂。

「平時做事多用心,就會『靜』,生活應對人事,就是『動』。能在動中多用心就是『活在當下』了。」林月雲強調,志工投入慈善修行,日常所做無不是「藉事練心」。

換句話說,一般所謂的打坐修心,不一定非要靜靜地坐著數息,而是可以在開會中、工作中試著放鬆得失焦慮,將狂亂的心思稍做收斂。

心無雜念不起分別 今天比昨天好就好

林月雲很清楚,人生苦難何其多,投入修行沒有止境。她建議若忙碌得因某事而煩惱時,就別太去想自己喜不喜歡那件事。因為對喜惡的分別心,往往會因此強化了煩惱心,反而背離了靜定之心的初衷與渴望。

她分享自己對修行的想法:「無雜念地活在當下,一如古人所說的擔柴挑水無不是禪。」但她也很了解凡夫如己難免習氣重,在日常生活中磨練並學習靜定,其實不容易,甚至常會因人事碰撞而感到挫折沮喪。

但即便走兩步退一步,也是愈走愈進步。她認為「今天比昨天更好」就很不錯了,所以毋須感覺氣餒。

無常即是常 紅塵好修行

投身慈濟志工三十多年,林月雲頭髮從烏黑忙到花白;驀然回首七旬人生,曾經對人生 意義的追尋、嚮往,乃至動靜修行之疑,早已雲淡風輕。(攝影者:黃筱哲)
在朋友眼中,林月雲是位生命字典裡沒有「困難」兩字的女強人。就讀商科的她,二十歲進入醫院服務,負責疾病的統計分類,之後又到北部的機場負責檢疫及驗關工作。

她在上班期間還積極發展副業,如房地產、保險、鞋業,甚至投資經營照相館等,因為從小生活貧苦,她總希望能賺到更多錢。

只是人生無常,她在二十八歲時,發現罹患了零期癌症,那時兒子才四歲,這宣判彷彿晴天霹靂,讓已接觸佛法多年的她也恐慌異常,曾以為人生會這麼一直美好,此時才驚覺原來幸福不是理所當然。

在她五十一歲時,二十九歲的獨子無任何預警突然往生,當時的她「好痛,感覺人生的希望全沒了。」老來喪子,先生為此暴瘦十公斤,媳婦進門也才不過五個多月,門上的大紅囍字仍然燦爛……「我一定不能倒下來!」林月雲自知,若她也承受不住,整個家一定會跟著垮掉。

儘管當年已深入佛法三十年,但迎來人生變化球時,是否在狂風旋亂中,依舊能找到穩固生命的力量?

持一念初發心 看見心地風光


回首來時路,她欣慰其實在每個苦難無常中,自己都能有所學習與體悟,否則這堂人生課程可就白繳學費了。

七十五歲的她,依舊是個慈濟志工老兵。儘管很習慣靜修,但更享受忙碌的慈善與勞動,「因為自利利他,就是我學佛的初衷與嚮往。」

她強調,「投入人群做慈濟雖然很忙,卻也是一種『修定』的好方法。」內心能夠保持靜定,是有志修行人士普遍追尋的心靈品質。

她慶幸自己長年投入志工服務,早已習慣在繁忙中學習觀照己心,也才能一關關地走過生命幽谷,看見真正的心地風光。

(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