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母愛 轉而投入臨終關懷

2014-12-01   | 陳玉芬
投入安寧照顧多年的林清助,對於所服務的每個病患狀況都鉅細靡遺做記錄。(攝影者:詹勳池,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14/10/07)
一陣陣助念佛號聲,在臺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長廊迴盪著,某位患者的生命在這裡劃下了句點。長期投入安寧照護的慈濟志工林清助,陪伴著悲傷而無助的家屬,為往生者準備後事。

十三歲那一年,媽媽往生了,這在林清助的心中留下一份欠缺母愛的遺憾。林清助想要填補這個缺撼,於是將失去母愛的遺憾轉為付出,因而投入擔任安寧志工,至今已經十七年了。

缺母愛 化為助人初發心

1997年,林清助連續兩次在電視上,看到當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杜詩綿的夫人(人稱杜媽媽),在臺大醫院擔任安寧志工。第一次看到時,他的心裡就升起了想要當安寧志工的心願,第二次再看到時,林清助就主動打電話到臺大醫院安寧病房,表達要當安寧志工的意願。

當時,社會上對於安寧照護的觀念接受度不高,許多人都認為送到安寧病房就是等死,其實,安寧照護是積極地在照顧臨終病患身體與心靈上的不適。身體的病痛以醫療團隊照顧為主,志工則著重在非醫療部分,以身、心、靈的陪伴與膚慰為輔,像是理髮、傾聽、聊天、洗澡等。

「由於來到安寧病房的大部分病患都是年紀較大的,跟我年紀比較接近,我們有過去共同的生活背景,聊天的話題也比較貼近。」說到安寧照護,平日寡言的林清助侃侃而談:「一般醫院志工比較沒有機會去接觸到這個階段的病人,也不知道要如何陪伴這樣的病人,這部分要上很多相關的學習課程,做很多的演練,累積許多的經驗,才能比較適切的去做這方面的工作,也才能達到身、心、靈的陪伴。」

亂投醫 草藥偏方全下肚


林清助說,希望在病患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的時刻,能透過他的引導,讓病患或是家屬可以沒有遺憾。(攝影者:詹勳池,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14/10/07)
退休前任職於臺灣電力公司的林清助,在1979年的例行健檢中,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當時並沒有發病,但他當作天大的事來處理,開始病急亂投醫,草藥偏方來者不拒。

當時,如同林清助第二個母親的大姊,常常由南部扛著一布袋一布袋的草藥上臺北來,林清助的妻子林賴麗琴就負責煎煮草藥。林賴麗琴說:「那時候他天天喝、餐餐喝,我想應該有喝掉一大卡車這麼多。當時只要有人介紹哪裡有醫生,林清助就會去,就這樣每天看中醫八百元的醫藥費,外加西藥的保肝藥品。」

話說從前,林賴麗琴無限感慨:「就在這樣花大錢找各種偏方持續治療下,肝指數反而不斷上升,導致林清助連續幾次的肝病發作,而需要住院治療。」在一次住院期間,林清助遇到在臺大醫院工作的遠房親戚,這位親戚幫忙朋友在臺大醫院收功德款,但後來中斷了,林清助夫妻倆於是就接下了收功德款的工作,也因此與慈濟結下好因緣。

早退休 買回黃金的人生

接觸慈濟多年的林清助,投入志工服務讓他深刻體會到,自己過的只是一般凡夫生活,所追求的都是自利的觀念以及生活態度;然而,因為慈濟的因緣,讓他有機會去學習、擴充自己的生活觀念,特別是在醫院裡承擔安寧照護志工,他常常在病房裡看到各種人生劇本接連上演,不斷地提醒他人生無常,更應該要把握每一個分秒。

在臺北慈院心蓮病房戶外花園中,林清助念著學生的來信,給身為老師的病患聽。(攝影者:陳玉芬,地點:臺北慈院,日期:2014/10/26)
於是,林清助於2005年興起了提早退休的念頭,雖然當時收入優渥,但他想要把生命買回來自己用,買回屬於自己的黃金人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林清助很開心這個想法也能獲得妻子的認同。

感受到自己受親人、社會的照顧,卻沒有太多的回饋與貢獻。林清助想要彌補,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成長的家鄉--嘉義。就在辦理退休後的隔天,林清助前往大林慈濟醫院,他心想,這裡離老家近,可以就近服務鄉親,還每天可以在老家與大林慈濟醫院間往返,過著簡樸的退休生活。

不料,當時醫院裡負責志工安排的志工告訴他:「不是喔!你要和志工團隊一起,所以要住志工寮房。」就這樣,林清助開始在大林慈濟醫院當起安寧病房志工。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林清助感覺自己的肝又不太對勁,檢查後,肝指數果然很高,這是他第五次的肝病發作。

放輕鬆 B肝帶原竟消失

在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期間,林清助肝病發作,卻未在大林慈濟醫院就醫治療,「自己在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兩年多,結識了許多來自全臺各區的志工,若是在大林慈濟醫院住院治療,我的病房肯定會有很多人來探病,為了不打擾大家,與醫生商量後,決定回臺北就醫。」

回到臺大醫院就診,醫生問林清助:「你胃口好嗎?睡得好嗎?」林清助回答:「都很好,就是肝指數高。」醫生讓林清助回家休養,依照指示用藥即可。罹患肝病多年的林清助,非常清楚要如何對待肝發炎的狀況,無非就是多休息、不要擔心、不要操心、飲食清淡。

「當時我已經是退休的老人,我家師姊也在做慈濟,孩子也都長大了,我若是不在,他們不會怎麼樣。」憶起當時的心境,林清助說:「在安寧病房看過這麼多來來往往的人,體會到要如何對待生命,對生命也有更深一層的認知,所以我不害怕死亡。」這樣的體悟,讓林清助在家養病期間,倒也過得悠哉自在。一段時間後,他回到醫院複診,奇蹟似地發現身體產生了抗體,糾纏他近三十年的帶原竟然消失了。

林清助將失去母愛的遺憾轉為付出,投入擔任安寧志工已經十七年。(攝影者:陳玉芬,地點:慈濟臺北內湖園區,日期:2014/11/08)
肝病帶原消失的轉變,讓林清助體會到一個生病者,最好的自我對待方法就是放鬆、放開、放下。「我們往往在遇到困難或者生病時,心裡就煩亂、很難過、很抱怨、很生氣,那都是負向的情緒,會把自己的能量往下拉,往下降。如果心裡能夠放鬆、放開,真的沒有煩惱,那就是善待自己。」

有信仰 堅持志工路不退

每年秋天,臺北慈濟醫院都會為在心蓮病房往生的家屬,舉行家聚活動。擔任醫院安寧志工的林清助都會幫忙整理通訊名單,「主要是關心這些家屬,這一年來過得好嗎?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地方?」

「遺族關懷」也是安寧照護重要的一部分。11月8日是臺北慈濟醫院心蓮家聚的大日子,地點選擇在慈濟內湖園區,醫護人員、志工忙著招呼前來參加的家屬。問候聲、感恩聲在活動現場此起彼落,醫護人員、志工與家屬之間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一個擁抱、一個眼神,就是最真摯的關心與感恩。

長期在安寧照護的領域不退轉,林清助說,「因為我有信仰,我對生命有認識,我真心誠意的關心、陪伴。如果我能對病患或是家屬有幫助,我都願意,因為這是我的初發心。我希望在病患走到人生最後階段的時刻,能透過我的引導,讓病患或是家屬可以沒有遺憾。儘管是一點點的作用,都希望奉獻給他們。而大家可以在那生命交會的過程中,彼此有一個善的互動,就是我的動力。」

林清助常常以一首詩來與病患和家屬分享:「我是天空裡的一片浮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驚訝也無須歡欣,轉瞬間消滅了蹤影。」林清助期待與大家共勉的人生哲學,就是學習詩中情境的自在,來看待人生聚散的因緣。【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玉芬 新北市報導2014/11/25)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