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號委員 四十年心堅定

2015-02-13   | 王鳳娥
花蓮靜思精舍發放日,林慧美發送麵線與照顧戶結緣。(攝影者:邱繼清,地點:花蓮靜思精舍,日期:2013/07/31)
從年輕一頭黑髮到現在兩鬢霜白,四十年的歲月,林慧美在慈濟的腳步未曾停歇;2010年退休後,深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於是更加快腳步緊緊跟著證嚴上人做慈濟,只要上人說什麼,她永遠都是「去做就對了」!現在她的生活除了「做慈濟」,還是「慈濟」﹗

90號的慈濟因緣

1947年生於花蓮,身為長女的林慧美下有二弟一妹,父親喜愛喝酒,是酒廠的鍋爐技工,母親是家庭主婦。

臺灣早年,社會福利尚未完善,街頭常見乞丐。每次乞丐來乞討,林慧美的媽媽就在米甕裡掏了好幾杯白米來布施;林母的身教,讓林慧美從小就有「不忍他人苦」的慈悲心;1967年,母親更加入了慈濟會員,捐款助人。

二十九歲時的林慧美,也常常為父母植福捐善款。「妳這麼年輕就知道要做好事,我帶妳去精舍認識上人。」來收善款的七號慈濟委員陳阿玉很高興,約個假日就帶林慧美去見證嚴上人。

「我要如何幫上人?」林慧美驚訝一位瘦弱出家人要自力更生維持生活,還要做濟世救人的工作,感動的眼淚不自覺流下;之後,她便常常利用假日到靜思精舍幫忙做嬰兒尿布和蠟燭等。半年後,上人要林慧美出來承擔委員;委員編號九十的林慧美開始承擔訪視,並在每月的全臺委員聯誼會時,和上人一起開會討論個案補助情形。

1977年冬天,天氣越來越冷,精舍師父們穿的衣服很單薄,「我們來買好的羊毛布料送去精舍如何?」 當時靜思精舍只有五位出家眾,生活很刻苦,林慧美和在花蓮縣政府上班的李惠瑩商議買了一綑黑色羊毛布,兩人搭計程車送進精舍給上人。
用心做慈善訪視的林慧美(右一),面對無數孤苦老人和貧困家庭,她總是及時送愛來解決案家的困難,圖為送冬令物資給照顧戶。(攝影者:邱繼清,地點:照顧戶的家,日期:2015/01/26)

上人看到布匹後,感恩地說:「我們夠穿了,照顧戶也很冷,我們發放的錢不夠,趕快把布退還換成現金。」上人不為己,心心念念是照顧戶的飢寒,這大愛情操讓林慧美和李惠瑩很感動,但又不捨上人受寒凍,因此兩人流著淚將布匹帶走……

第五組的故事

早期花蓮慈濟委員不到一百人,編制七組志工。1981年時,林慧美從志工林碧玉手中承接第五組組長,擔任組長後的林慧美一做就是二十八年。慈濟落實社區,她仍然繼續承擔組長和訪視幹部,林慧美說著:「我就是喜歡承擔責任。」

當時第五組組員分散在光復、鳳林、吉安和花蓮美崙。「當時人少,但大家很合作。慈濟有活動,我若上班無法請假,除了打電話找人,也用電話來『搖控』分配工作,交待的事,大家都做得很好。」林慧美回首當年,臉上泛起笑意。

曾是第五組組員的張芳如,說起林慧美的好:「慧美個性好,對人說話聲色柔和、做事負責慢慢來不緊張,凡事以身作則,且關心每一位組員……」李惠瑩也說:「慧美溫柔婉約,心地很好,看到可憐的個案就哭,曾經皮包有多少錢就掏出來。她也是很『雞婆』(意指熱心)的人,常做不請之師。」

李惠瑩說,志工林碧玉擔任第五組組長時,常常帶著大家上山下海去看個案,那時候林慧美心思非常細膩,觀察入微。有一天,大家帶便當到山上看一位可憐的獨居老人,下山天已黑了,螢火蟲四處飛舞,林慧美心有感觸,就向上人報告那次訪視的感動;上人說:「既然那麼感動,就把它寫下來。」

當林慧美寫好記錄和李惠瑩一起呈給上人看時,上人笑了,「這好像在記流水帳,一點都不生動。靜淇(李惠瑩法號),妳來寫看看!」就這樣成就了李惠瑩在慈濟的筆耕之路。

月眉山上送暖

一路堅持用心在做慈善訪視的林慧美,面對無數孤苦老人和貧困、破碎的家庭,她總是不辭勞苦地爬山涉水、一趟趟走訪,務必「及時送愛」來解決案家的困難。1990年6月,歐菲莉颱風重創花蓮,住在壽豐鄉月眉山上一位老榮民的房子被吹垮了,林慧美接到通知,就和志工們一早開車上山去訪視。不過因為前一天下過雨,崎嶇山路泥濘難行,岔路又多,車子在荒山野外繞來繞去,近中午才找到這位榮民曾老先生的家。

曾老先生單身一人,三十幾年來住在無水、無電的住所,以接雨水維生,房屋是竹片簡單搭起來,經不起颱風吹襲,已無法住人;而山上溼氣重,曾老先生患有腳痛風,無法走路下山買東西。志工經評估,除了為老先生建水泥板房屋外,還挖水井,並向電力公司申請電源。
林慧美在為環保志工舉辦的《靜思語》讀書會中,除了帶大家讀書,也分享上人的法給大家。(攝影者:王鳳娥,地點:花蓮環保教育站,日期:2014/12/10)

「謝謝慈濟,謝謝你們……」新居落成時,老先生第一次按下電源開關,看到電燈亮起來時,老先生流下高興的眼淚。

此後,林慧美下班後,常常帶米糧、日用品和熬煮好的養生湯給他調補身體;持續六年的關懷行動,直到老先生往生。世間苦難偏多,說到悲苦的個案,林慧美仍難過掉淚。但為了傳承訪視經驗和技巧,林慧美每次都會帶著訪視新手深入走訪每個案家。

「慧美很讚!凡事她都是身體力行,而不是只用『說』的。她看個案認真又細心,她會耐心教你,並從頭逐條的告訴你如何寫個案本,就像媽媽在帶女兒一樣。」參與訪視團隊的志工鍾美玉分享學習歷程。

慈育隊話慈濟

「有做就要分享。花蓮做那麼多沒分享,誰會知道?趕快去說、去分享。」有一天,上人對林慧美說。為此林慧美籌組成立「慈育隊」,請大家來學說話、分享慈濟事。往後慈育隊則承擔起花蓮慈濟醫院建院初期,為來自全省參訪的「慈濟列車」民眾介紹,說慈濟。

1993年,為接引社區民眾,林慧美在社區帶動家庭讀書會,讀《靜思語》、《三十七道品》和《慈濟》月刊,也舉辦慈濟茶會,讓許多人走進慈濟大家庭。
顧家的林慧美,每天薰法香回來,或忙慈濟事再累,一定會趕回家為家人煮早餐和晚餐。(攝影者:王鳳娥,地點:林慧美的家,日期:2015/02/06)

同年,慈濟骨髓資料庫成立,花蓮舉辦大型骨髓捐贈驗血活動,承擔骨捐小組長的林慧美,利用上班前、各學校朝會時間,穿著慈濟制服向學校師生宣導「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理念;晚上下班後,再換上慈濟制服趕往軍中宣導。

這期間,林慧美也到人潮較多的花蓮遠東百貨、三商百貨和麥當勞、頂呱呱速食店前進行宣導骨捐驗血活動。但在前往商場宣導的前一晚,林慧美正在煮晚餐時,一隻腳不慎被熱湯燙傷,隔天,她依舊腳裹著紗布、忍著腳痛還是出門去宣導。

「那時慧美走路很困難,我扶著她上樓去找百貨公司經理宣導說明。」志工吳蓮英說起當年事,仍然淚光閃閃。百貨公司的經理被林慧美的精神感動,紛紛都表示:「明天我們一定會去參加驗血活動。」

讀書會傳法愛

四十年來,林慧美堅定慈濟志業,當2011年起慈濟在各社區推動《法譬如水》、《無量義經》、《佛遺教經》讀書會,承擔法繹種子的她,除了在花蓮以外,也到三十幾公里外的鳳林導讀,並為鳳林、花蓮環保志工辦《靜思語》讀書會。

為了帶讀書會,原本對電腦「簡報」一竅不通的她,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向年輕志工請教學習。雖然有公版資料,但她為了更生活化、淺顯易懂,林慧美事前勤讀上人的書,也從上人開示影片中找尋資料,做好「簡報」功課。
2013年8月開始,林慧美清晨四點即起,不論下雨或寒風刺骨,或前一晚忙慈濟事到深夜,林慧美(前排左)仍然克服萬難,天天「晨鐘起,薰法香」。(攝影者:羅明道,地點:花蓮環保教育站,日期:2014/03/06)

三年來,不論寒冬、烈日或刮風下雨,只因為歡喜分享上人的法給大家,林慧美來回奔馳在台九線。「環保志工也要有上人的法來增長慧命啊!」林慧美說常有年長環保志工在讀書會分享:「老師,妳說的我很喜歡聽,我都聽懂了。」住鳳林的阿香患憂鬱症,讀了《靜思語》後,打開心結,覺得自己很幸福;而照顧戶何先生參加讀書會、做環保後,也開始茹素、戒煙戒酒;其中一位更生人孫先生更學會口說好話,他常說:「好事多做,壞的不要做。」

薰法自度度人

2013年8月開始,林慧美清晨四點即起,不論下雨或寒風刺骨,或前一晚忙慈濟事到深夜,慧美仍然克服萬難,天天「晨鐘起.薰法香」,也帶動影響很多人到花蓮環保教育站聞法。

每天「晨語」結束,不論有幾個人留下來,林慧美都堅持為大家做十分鐘分享。每天聞法的鄭怡慧說:「慧美是法繹種子,頭腦清晰,上人說過的話,經她再說一遍,就更清楚入心了。」

「過去曾經怨嘆先生木訥老實、不體貼,假日不會帶家人出去走走。」林慧美在薰法香後,放下執著,看著也是銀行退休的先生在菜園裡揮汗耕耘出一片翠綠的菜蔬,讓林慧美在為家人煮早晚餐時可以下鍋,她體悟到這就是「幸福」﹗

有著傳統婦女美德的林慧美,家裡一直是三代同堂;過去孝順公婆,現在則是體貼照顧兒媳和孫輩。幾十年來她兼顧好家庭、事業和慈濟志業,工作再忙再累,慈濟事她絕不放棄。

「媽媽每天薰法香回來,或忙慈濟事再累,一定會趕回家為家人煮早餐和晚餐。雖然很心疼媽媽每天這麼辛苦勞累,但媽媽歡喜做慈濟的心,家人都很支持。」林慧美的小兒子說。

在慈濟路上,林慧美緊跟上人的腳步,上人說什麼,她永遠都是「去做就對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鳳娥 花蓮報導 2015/02/07)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