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鐘 夜盲不打退堂鼓
2013-02-15 | 王惠英 黃秋玉妻子善巧 引入慈濟
陳國鐘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家中共有七位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五,父母務農,母親待人誠懇和善,在母親的薰陶下,傳承了憨厚、務實的個性。
從高雄工專夜校電機系畢業後即考取南部臺電發電廠公職,至今已三十年。由於興趣照相,所以領第一個月薪水時,就買下他人生中的第一部單眼相機,工作之餘不斷研究、自修,碰到問題便請教開相館的鄰居,久而久之,奠定今日的專業技術。
九二一地震那年,陳國鐘的妻子鄭莉娜因朋友的帶領,參加慈濟災後的救災活動,並於隔年參加慈濟志工培訓,身為先生的陳國鐘,當時看著妻子整日忙進忙出,雖不清楚她到底在忙些什麼,但從妻子與其他志工聯絡事情的電話中,略知她是在做行善助人的事,也就不便阻攔。
在妻子投身慈濟活動的兩、三年間,因女兒也參加慈濟的慈少營隊活動,妻子便遊說他說:「你那麼會拍照,要不要來幫我們拍照做記錄啊?」陳國鐘心想:「反正拍照嘛!又不難!」隨口就答應了;也因為如此,讓他對慈濟所從事的志業工作有更深的認識。
雖尚未參加見習培訓,但是慈濟大小活動都可以到陳國鐘參與的身影,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妻子的邀約下,他參加了第一次初一、十五拜願共修活動。
他記得那一晚,他跟妻子來到鳳山街上的素食麵攤上,他看著大大的招牌寫著店名「清涼地」,還在疑惑的當下,妻子便拉著他的衣袖直往店裡走去,在攤位前招呼客人的老闆娘,忙碌中還不忘跟他們打著招呼「快!時間差不多了。」他正納悶:「不是共修嗎?怎麼跑來吃麵的地方?」
「爐香乍熱……」穿過營業的門廳,來到內場準備上樓時,即聽到樓上傳來莊嚴的梵唄聲,忽然間,他混亂煩雜的心瞬間沉靜了下來,就如同身處「清涼地」一般。他安安靜靜地跟著妻子後方循階而上,接下來映入眼簾的是二樓狹長的空間裡,擠滿了近百位參與共修的志工,從房間裡一直排坐至陽臺上,大家虔誠一念的唱誦著,那種聲波共振撼動著他的心,雖然他不懂共修的用意為何,只知道自己喜歡這樣的氛圍。
共修活動後,慈濟志工吳銀河試探地問了他:「要不要參加志工的培訓啊?『夫妻同修,福慧是生生世世』,做好事要趁早。」陳國鐘沒多想,當下就點頭答應。見習、培訓的過程中,他開始參與人真善美通識課程的研習,也開始承擔起照相任務。2006年擔任高雄區人文三合一第十組隊的窗口,由於當區缺乏錄影志工,陳國鐘開始學習錄影技巧,毅然肩負起錄影的工作。
遭逢逆境 心不退轉
人文真善美草創階段,人員非常缺乏,身為人文真善美行政窗口的他,曾努力招募、培訓人員,但能堅持下來的卻是寥寥無幾。在那篳路藍縷階段,陳國鐘自己也曾想打「退堂鼓」;尤其是有人因故退出,他的心裡不免自我質疑:「是不是我的能力有問題?換人做,會不會比較好?」
當他說出心裡的想法,太太頗能體會他心中的挫折感,但又不希望他退出人文真善美,她語帶鼓勵地說:「帶人真的不簡單,學技術也不是簡單的事;我們都不想做,又怎麼奢望別人願意學?」陳國鐘想了想,「也對!懂技術都打退堂鼓了,那些新進人員又叫他們何去何從?」他因而堅持了下來。
當他重新調整腳步投入時,卻發現自己的視力逐漸模糊,一開始以為是用眼過度造成短暫的視力模糊,但情況一直沒有好轉,最後經醫生診斷為夜盲症,雖然白天無礙於工作,但到了晚上,視力就變得非常差。他感慨地說:「當眼睛出現狀況後,我才深刻體會『把握當下』這句話!」為此他晚上出任務記錄時,身邊總會有志工協助牽扶;看電腦螢幕進行剪接工作時,也必須自備放大鏡方能順利完成工作。
雖然他已不能像以往隨心所欲的參與各項任務出班,最主要的是不想讓家人擔心及工作夥伴分心。但他仍心存感激的是,大家知道他眼睛不好,對他都相當照顧,就像兄弟姊妹一般,在活動中會主動牽扶他,避開他看不見的障礙物;活動結束,也都會主動護送他回家,凡此種種,讓他體會到在別種功能少有的革命情感。
也因此,他告訴自己:「決不能因視力不佳,而退出人文真善美。」
提攜後進 傳承使命
陳國鐘從紀錄活動中看到不少人間疾苦,從而見苦知福,更對不辭辛勞,付出無所求的志工,打從心底敬佩,他希望自己也能跟上他們的腳步為愛付出。
從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開始,陳國鐘與各專業領域的志工相互切磋學習,學得剪輯、攝影、製作專題等專業技術,他毫不吝惜地將所學傳承給新進志工,當他在指導新進志工攝影、照相、剪輯技巧時,臉上永遠保持著憨厚的微笑,不勝其煩,一次次的反覆教導,直到學員操作正確為止。
「出班時,對受訪菩薩要存著尊重與感恩的心,盡心盡力做好紀錄。」這一句話是他對出班志工的行前叮嚀,提醒志工除了努力達成任務外,更應顧及慈濟人文禮儀。
證嚴上人的靜思語「能付出愛心就是福」是陳國鐘的座右銘,藉由拍攝記錄慈濟志工在社區的付出,讓他感受到有能力付出是很大的福報,雖然自己視力不佳,但一樣可以發揮良能去幫助人。他自許將盡己所能,提攜有興趣學習人文真善美工作的後進,以傳承紀錄「慈濟大愛」精神作為自己終生的志業。
(文:王惠英、黃秋玉 高雄報導201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