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珠 寫別人也寫自己
2013-06-04 | 蔡慧珠一直是個喜歡看故事的人,至今仍是。至於怎麼會成為寫故事的人,聽我說下去。
應該是2003年,就是人文真善美成立的那一年,賴睿伶師姊在通識課堂上對學員說:「身為人文真善美要有為慈濟留歷史的使命感,數十年以後大家都不在了,但是今日所記錄下來都還留存在慈濟歷史中,這是一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啊!」
聽了這一句話,深深覺得這是一分承擔也是責任,也緊緊記著這一分使命;因為我的心中永遠記得,陪伴自己走出困境,是從閱讀《慈濟》月刊裡面篇篇動人的故事開始的……
沒了世間財 賺到智慧財
「九十五號,請到第二號櫃檯辦理。」我走到櫃檯前攤開手上的號碼牌,「小姐,妳是九十五號嗎?」
「是,我是九十五號。」辦理好存款手續,我又坐回銀行大廳的沙發,繼續閱讀剛剛那一本書──《慈濟》月刊。
為什麼會捨不得放下那本書呢?是有原因的……
1994年,我被倒了兩個十萬元的會,加上借出的款項總共三百萬元。我幾乎不敢相信,廠商跟會首串通聯手冒名標走我的會錢。登門去理論,對方避不見面能怎麼辦,透過很多管道處理這件事,卻因為這些人有心聯手,始終沒有結果,反而換來更多的憤恨與傷害,這是多麼不公平的事,但是卻無可奈何,很長的時間裡,我想到那些被騙走的錢都只能偷偷掉眼淚。
被倒債讓我跑了大半年的三點半,某一天在銀行書報架上隨意取一本書籍,其中有一段對話:「師父!我的錢被倒了,我足不甘願。」師父回答:「錢被倒了要感恩,幸好不是你去倒別人。」
看到這段話我整個人愣住了,這話是說給我聽的嗎?我特意翻到封面仔細看清楚──《慈濟》月刊,說這句話的人是證嚴上人,這是什麼團體?我心中很是好奇。
向朋友打聽後知道是慈濟,朋友問我,要不要加入會員?我問什麼是會員?有沒有《慈濟》月刊可以送我?當時,每個月的月刊是我的精神糧食,月刊上有一句「靜思語」:「世間財原是五家共有,錢財留不住,是因為自己福報不夠。」這讓我有另一種體悟。
上人的智慧法語教我面對經濟的困頓,面對家人的責難,還有被倒債的不甘願;我學會轉念,學會接受,學會放下,我每個月誦經迴向給倒我錢的那些人,期待前生債今世甘願還,從此兩不相欠。
月刊裡各種人生困境的故事,也讓我知道我並不苦,閱讀《慈濟》月刊的我,六年後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顧佛祖 也要顧肚子
俗話說「顧佛祖,也要顧肚子」,做好本分事才有能力去愛人,2000年已受證成為慈濟委員,雖然很喜歡做慈濟的感覺,因需要做生意賺錢和照顧一對年幼的女兒,無法投入太長的時間參加活動,我心裡很是遺憾。
平常開店營業時間都在早上十點,七點起床後會有幾個小時的空檔時間,我心裡盤算著這幾個小時不應該浪費,有什麼事可以做呢?偶然在一個活動中認識了文宣組組長邱淑珍,便向淑珍毛遂自薦,詢問可有工作讓我做。
每天早上花三個小時整理資料,黏貼活動照片和撰寫圖說文字,是從淑珍那兒標來的工作,很喜歡整理這些資料,從這些照片裡可以跟上社區活動的足跡,彌補了我無法參與每個活動的遺憾。
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不論是哪一部分,當我看著被記錄下來的人、事、物,剎那間都已經成為我無法參與的過去,我當時已能體會到這些成為歷史的資料,十足珍貴。
好故事 我聽、我看、我寫
整理資料是看故事,而第一次寫故事是在2003年6月。
「訪視組要去關懷一位長者,沒有文字可以記錄,妳去幫忙好嗎?」淑珍這麼問。
那是進入文宣組後第一次撰寫慈善故事。當時還不懂所謂的大藏經撰寫技巧,更不知道如何進行採訪,文稿架構鋪排更不用說了,只能用一顆感動而謹慎的心,完成我的第一篇記錄。
慈濟四十周年志業展,第一次在各社區舉辦,中正萬華聯絡處其中一個區塊規畫成大愛人物館,展出社區人品典範的故事。淑珍請我負責人文故事館人物故事的撰寫,與另一位志工花了幾周的時間,一一採訪完成了近二十位社區菩薩人品典範的故事。
其中有七十歲老菩薩九二一救災不輸年輕人,扛水泥、扛鋼筋;有自身因病開刀十三次,無畏病苦纏身仍堅持當訪視志工;也有儘管家徒四壁三餐粗茶淡飯,每周兼職四份打掃工作,堅持圓滿榮董的故事。
因為是真善美志工,他們願意敞開心胸無保留與我分享,我才有幸用文字傳遞這些不平凡而真實的力量。
張美瑛老師的故事,一直是最令我難忘的。我永遠記得她當時著喪服瘦小的身形,眼眶含著淚,面對媒體鏡頭以無比堅毅的眼神,述說著為什麼要原諒無故打死先生的更生人,「先生遭到這樣的傷害致死,心中一定充滿怨恨與驚恐,如果不選擇原諒對方,他不能靈安,我的家人也會被囚禁在怨恨的牢籠。」
當另一半突遭橫禍被打死,常人早該哭斷腸,還能立刻當下就選擇原諒,這樣的氣度與胸襟讓我寫完她的故事後,怎能還不能有所體悟,這樣的典範永遠放在我的心裡,以後遇到任何人事挫折,想起她我還有什麼不能釋懷,不能原諒。
細數人文真善美的十個腳印,我回首……成為一個寫故事的慈濟人是我的發願;未進慈濟看故事,做慈濟說慈濟故事,成為人文真善美寫故事,我耙梳了自己的思緒後,寫了一小段我自己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之後,我希望能繼續寫別人的故事,讓更多人感動,像當初的我一樣。
(文:蔡慧珠 臺北報導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