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嘉明 鏡頭讓真善美定格

2013-06-09   | 施玉惠
平面攝影是蕭嘉明的興趣,只要看到美的景物,他的腦海裡就開始天馬行空地想著,「該用什麼角度拍?如何構圖較好?」才能表現光影和線條等細節變化。(攝影者:陳榮豐,地點:貴州省羅甸縣羅沙鄉羅沙中學,日期:2011/01/10)
回到花蓮靜思精舍過農曆年,蕭嘉明在知客室旁矮樹叢的縫隙間,低下身子埋頭尋覓拍攝對象,忽然傳來一個聲音,「師兄,你在偷拍人嗎?」

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師姊,嘉明二話不說,馬上點開相機螢幕讓她看,「噢!原來是在拍蘭花。」

平面攝影是嘉明的興趣,由於對拍照品質的執著,因此常常在捕捉畫面時鬧出笑話。因為喜歡讓時間定格的FU,只要他認為美的,都會想盡辦法克服困難,取得珍貴畫面。

不一樣攝影角度 締造出不同情境

「正前方那棟大樓看起來很有立體感,一層粉紅色,一層白色,層層疊疊的外牆,在陽光照射下,就會出現不同層次色澤,上面比較亮,越往下越暗……」不論坐火車、乘汽車、搭飛機,或是出勤務、行進間,只要看到美的景物,嘉明的腦海裡就開始天馬行空地想著,「該用什麼角度拍?如何構圖較好?」才能表現光影和線條等細節變化。

他最喜歡拍清晨的晨曦及夜間星星的軌跡,更擅長藉由水、鏡子、車窗等反射物取景,「生活周遭,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可以發揮創意,常會拍出意想不到的景象。」他所拍攝的作品「蘆洲靜思堂前的倒影」,就是一張既唯美又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水面如鏡,虛實相映。

「蕭師兄,你戴什麼牌子的眼鏡,為什麼拍出來的照片總是跟別人不一樣?」慈濟花蓮本會文發處圖像組蕭惠如,看到他的照片後大感驚艷,不免好奇地問。
對攝影產生興趣是1977年到溪頭度蜜月那時開始的。太太高月白向親戚借了一臺小相機,他為了想拍「兩個人的合影」,靈機一動,就地找了四根細長木棍,用手帕綑綁成簡易腳架,相機穩穩架上去,留下幸福美滿的記錄。(圖:蕭嘉明提供)

嘉明平常不多話,但一談起攝影的學習歷程,就充滿熱情,話匧子很難再關上。「不一樣攝影角度,就能締造出不同的情境。就像我太太懷老二,快要生的時候,肚子好大,如果正常拍攝就顯不出有多大,可是用低角度由下往上拍,肚子就會像座山一樣壯觀。」嘉明對於這樣的比喻有些洋洋得意,笑得合不攏嘴。

鍾情攝影化永恆 求知欲跨越瓶頸

對攝影產生興趣是1977年到溪頭渡蜜月那時開始的。太太高月白向親戚借了一臺小相機,他為了想拍「倆人的合影」,靈機一動,就地找了四根細長木棍,用手帕綑綁成簡易腳架,相機穩穩架上去,留下幸福美滿的記錄。

大兒子蕭凱中出生後,買了第一部相機,他以鏡頭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和各地風景。至今想起凱中四個月大「收涎」的照片,仍笑不攏嘴地說,「小孩子很會流口水,掛在嘴上的涎水,笑起來樣子很可愛,記得那張底片被沖洗到模糊不清。」

為了充實攝影技能,曾在臺北攝影學會短期學習,大部分是靠自己摸索,但過程中難免遇到瓶頸,像是「夜間要如何拍出閃亮的光芒;背光時,人的臉怎麼拍才不會變暗……」

他對攝影有強烈求知慾,為突破極限,除了參加課程,加強內鍵功能運用與操作之外,有機會就到處外拍累積經驗,參觀攝影展、畫展,前往北美館、社區大學學美術,增加創作內涵。相機也由小而簡,換到大而專;技巧從完全自動,練到手動模式,曾獲得英國皇家建築攝影協會會員資格。

改變宗教觀感 夫妻攜手菩薩行

「明天,有家訪,你可以開車載我去嗎?」臨睡前,月白輕聲問先生。
「好啊!幾點?」嘉明點頭應允。
「對了!後天有共修,你也一起參加?」月白見他答應的爽快,趁機問道。
「我載妳去,並不表示我要參加慈濟呀……」嘉明一口回絕。
夫妻經常利用假日承擔勤務;月白錄影,他拍照。活動進行中,常可見到他手上拿著相機、腰際掛著另一部相機,穿梭在人群中「喀嚓!喀嚓!」捕捉最佳畫面。(攝影者:魏國林,日期:2012/05/26)

1998年,月白受證慈濟委員後,對宗教不熱衷的嘉明,經常開車載她前往活動地點,因為興趣缺缺,並未答應偶而的邀約,僅止於「車來、車去」接送階段。

直到2003年,月白參加第一期人文真善美三合一通識課程,學習寫文稿,因為他愛拍照,答應一同參加第二期通識課程。在參與過程中,感受慈濟人文之美,隔年,嘉明報名培訓,進而受證為慈濟委員,法號本至。

自此,經常利用假日承擔勤務;月白錄影,他拍照。活動進行中,常可見到他手上拿著相機、腰際掛著另一部相機,穿梭在人群中「喀嚓!喀嚓!」因為不清楚拍攝禮儀,常出其不意地忽前忽後、東奔西跑,全然忘我地捕捉最佳畫面。

「ㄟ!你怎麼又擋到我了……」一不注意,他就跑到正在錄影中的鏡頭前面,讓月白好懊惱。

以前習慣拍家人、風景照,現在拍活動、人物記錄,在匆促間捕捉的影像容易因晃動而失焦,對此他難免會有挫折。幸好,同區攝影志工李承志相伴,一起砌磋創作技巧、攝影風格,相互推薦攝影機身、鏡頭等配備,一步步跨越學習低潮期。

「師兄,這相機和鏡頭不便宜喔,新買的吧!」

因為慈濟活動大都在室內舉辦,光線嚴重不足,加上全面禁用閃光燈,拍出來的影像自然效果就不佳。他發現原有的相機已不敷使用,於是毅然選購高階器材。面對為數不小的花費,月白總是笑著說,「只要是做慈濟事,我都會全力支持他。」
三十五年來,蕭嘉明(右二)從從業餘嗜好者成為專業攝影人士。他樂在其中地說,「選好拍攝角度,按下快門那一刻,不僅可以愉悅心靈,也可以化剎那為永恆。」(攝影者:魏國林,日期:2010/10/10)

「相機那麼貴都買來用,T恤袖口磨破了,你怎麼捨不得買一件……」2013年初,細心的郭雪卿師姊,在石牌真善美工作室裡,看到正在編輯照片的嘉明,不捨地關切,對他的「取捨」價值觀,震撼又佩服。

唯美藝術用減法 簡單就是美

2007年他退休後,時間不受限,常受邀出班,不論晨昏晴雨,大小營隊或是到海外訪視、發放,他都勇於承擔,之後再利用沒有出勤務的日子,到工作室整理照片。

一天,志工王惠芳也來到工作室,準備和大家討論新聞實作作業,正好看到瀏覽中一張令她好奇的照片,不禁納悶地問嘉明:「這間房子的屋頂都破洞,怎麼住人?」

「當地很多房子都破破爛爛的,晚上走進去,可以看到月光,也可以看到繁星點點……實在拍不下去……」唯美派作風的他,幽幽地分享,第一次到大陸貴州訪視,就像見到三、四十年代的臺灣一樣艱困的生活。

「到那裡,不就是要將最真實的一面記錄下來嗎?」一轉念,他按下快門,如實拍下眼前情景,希望透過有形圖像,讓生長在富裕國家的人能有所覺悟,「見苦知福」珍惜現有幸福。

唯美來自刪減 用心就是專業

這是蕭嘉明滿意的作品,是他在拍攝四川韓灘慈濟小學搬新家時所拍攝的。「第一次見識到那種溫馨感人的畫面,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圖:蕭嘉明提供)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嘉明參加過無數大小營隊,體會到要拍出唯美照片必須用「刪減法」,去蕪存菁使畫面簡潔、主題明確,即使無加註圖說,也能令人動容,這就是慈濟人常說的「簡單就是美」的道理。

相對滿意的作品是他在拍攝四川韓灘慈濟小學搬新家時所拍攝的。那天一早,家長抬課桌,學生捧椅子,同心協力將原有的課桌椅,從臨時教室搬到新校園;整齊有序的隊伍就像一條巨龍遊走在馬路上,「第一次見識到那種溫馨感人的畫面,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上。」

證嚴上人說「用心就是專業」。三十五年來,嘉明從完美主義、專拍風景的愛好者,轉為以鏡頭寫實記錄慈濟人文的專職志工,拍下許許多多一般人拍不到的時空美景與人的對話,也從業餘嗜好者成為專業攝影人士。他樂在其中地說,「選好拍攝角度,按下快門那一刻,不僅可以愉悅心靈,也可以化剎那為永恆。」

(文:施玉惠 臺北報導)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