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記者會 從共有災難記憶到防災

2019-10-01   | 田暐甄
第五屆慈濟論壇記者會,多位專家讚慈濟防救災實力,盼政府學界NGO能合作防救災,創造地球永續願景。(攝影者:顏天賜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9/19)
臺灣地震頻仍,大地震週期約為二十到三十年,今年(2019年)適逢九二一地震二十周年,第五屆慈濟論壇特別以天然災害之防災、救災、減災至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為主軸,結合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央大學、慈濟大學等單位,於9月19日至20日以「全球防災與永續經營」為題,邀約全球與臺灣頂尖學者、專家與會交流研討。
 
開幕當天,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國土安全局信仰和機會倡議中心Mr. Kevin Smith等八位學者專家及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出席記者會,由慈濟基金會文史處主任何日生副教授主持,兩岸三地十四家媒體與會。
 
政府學界NGO 協力防救災
 
慈濟基金會屢屢投入國際賑災,快速動員志工投入救災及復建工作,美國紅十字會執行長Mr. Trevor Riggen讚歎,也希望藉由論壇中豐富的對話與交流,分享彼此減災救災經驗,為全球防災和環境永續經營,提供正向思維與具體的方向。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秘書李維森(左一)分享和慈濟合作的經驗,「如果我們能把關懷戶的資料,和防災動態資料結合在一起,在事前就可以做好預防的工作。所以我們設計了慈濟災害情資網,希望能夠做到事前防災、減災的工作。」(攝影者:李彥賢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9/19)

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公共資訊部執委會主席Mr. Bruce Knotts 指出,聯合國非常重視環境變遷對全球氣候造成的影響,證嚴上人倡議以減少肉類食用,來減緩地球暖化的方式,是積極具體且有效的做法,值得全球共同來推廣及實踐。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秘書李維森博士,總結過去十五年災害防治的經驗,他說:「臺灣最值得與世界分享的經驗是『公司伙伴合作關係』,從政府、學界到NGO,大家全心全意為防災、救災而努力。」今年六月,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慈濟基金會簽訂合約,希望在能力建構與資訊交換二方面獲得合作。 

李維森主秘提出:「如果我們能把關懷戶的資料,和防災動態資料結合在一起,在事前就可以做好預防的工作。所以我們設計了慈濟災害情資網,希望能夠做到事前防災、減災的工作。」他接著分享:「在臺灣,災害防治不是單方面政府或是學界的任務,已經是全民必須參與的一項日常生活知識行為。」他期待透過本次論壇的舉辦,提高臺灣成人防災教育的傳播。
 
洛杉磯急難準備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Mr. Brent H. Woodworth擁有豐富的全球風險分析、危機管理、營運持續、系統與合作夥伴發展的相關經驗。他認為防災機制由政府啟動,結合不同的團體和資源進行整合。除了政府資源之外,他建議家庭與個人也應具有防災的知識與相關準備,例如糧食和物資的儲備及災難發生時的避難措施等等,方能在災難發生時,擁有最佳的應災準備。
 
曾任中研院副院長及中央大學校長的劉兆漢院士分享,2008年四川大地震震後,兩岸最高學術機構為救災與災後重建,開啟了首次的交流與合作。(攝影者:李彥賢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9/19)

身為防災教育專家的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教授分享:「災難剛剛發生的時候,大家印象深刻都會記得,可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家逐漸淡忘了,但是災害會再回來,這個時候災害發生造成的影響,跟我們的應災準備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在適當的時間,透過研討會、透過論壇,可以喚醒大家的危機意識,這是非常關鍵的。」
 
有愛地球村 防救災攜手同行
 
來自大陸福建電視臺的記者回憶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之時,僅有區區臺灣海峽之隔的福州鄉親,也被巨大的搖晃所震撼,紛紛由樓上逃到小區空曠的地方避難。她向現場專家提問:「臺灣的地震和颱風經常會傳導到大陸福建,造成重大災難。在防災、救災、重建方面,臺灣和大陸有沒有什麼合作的想法?今後可以共同進行哪些項目?」
 
前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及中央大學校長的劉兆漢院士分享,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帶來毀滅性的傷害,災難發生後,中國科學院院長親自致電,邀請中央研究院科學家們組團,至大陸進行防災、救災與災後重建的研討。這是二岸最高學術機構,首次的接觸與交流,也開啟了日後研究與合作的契機,尤其是在氣候變遷與防災救災項目的協作。
 
極端氣候改變了地貌,也改變了生命面貌。天地雖無情,人間有大愛,第五屆慈濟論壇,迎來全球攜手合作,盼大地的創傷,喚醒了人間愛的力量。【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田暐甄 臺北新店報導 2019/09/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