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會談 廣納知識整合智慧

2019-10-01   | 與談人:顧林生、Kevin Smith、Brent H. Woodworth、劉兆漢、李維森 整理:陳美卿
第五屆的慈濟論壇在圓桌會議中再次的聚焦,在何日生副教授(右一)的主持下,五位專業人士表達了自己的所得與期盼,為論壇總結,圓滿此行。(攝影者:黃炳添 地點:新店靜思堂 日期:2019/09/20)

論壇,可以匯集相關領域的人士齊聚於一堂,溝通、分享彼此的理念與想法。第五屆的慈濟論壇主題是全球防災與永續經營,經過二天的專題研討,今天(9/20)下午圓桌會談中再次的聚焦,在何日生副教授的主持下,五位專業人士表達了自己的所得與期盼。
 
防災四腳 自助互助
 
來自四川省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的顧林生副主任說到,這次的參與非常有感觸,感佩慈濟在減災方面做到自制、自強的防災能力,從中看到這是對信仰、文化、相互合作的提升。
 
再者,從這次的論壇了解到,減災不能只是單獨的考慮,它是存在於生活中的一部分,需要考量到生活層面的便利性;最後顧主任則是提到,從慈濟的救災體系中印證了訊息交換的重要性,身為全球性救災體系,也需要不斷的吸收、容納其他的資訊,轉化為智慧後,再度傳播出去。
 
Kevin Smith是美國國土安全局信仰和機會倡議中心主任,他認為救災工作除了政府、非政府組織之外,民間企業也是關係人,需要共同重視;如同椅子,大部分人都只注意到三隻腳,而忘了第四隻腳的存在。Kevin Smith認為,民眾就是第四隻腳,然而一般老百姓在災難來時就是等待救援,忘了自己也有責任。
 
他提醒大家災難來臨時,要能夠自救,且有能力時要幫助鄰近的人,一定要讓第四隻腳發揮功能。這次的論壇讓他體悟到,要如何做出更好的合作,掌握因緣,建立好的關係,讓防災能夠全面且永續。

整合智慧  落實防災
 
而來自美國洛杉磯急難準備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Brent H. Woodworth 則是分享,對於慈濟同舟共濟的精神很感動,透過分享,讓不同產業、文化的國度能夠一起努力,繼續把防災教育做好。
 
另外,他也感受到眾志成城的力量在慈濟的志工中展現出來,大家有共同的目標,知道減災的重要性,打造正信的社會。起而行,就有改變的機會,Brent H. Woodworth期待人人都能將訊息轉化成知識,將知識提升為智慧,將智慧化為行動;永續的發展需要透過智慧的整合,能量才會出來。
 
中研院院士劉兆漢對此論壇印象最深的是,慈濟在資源回收方面的努力,這方面的成功,值得大家進一步去看、去研究,讓臺灣的製造業能夠因此獲得啟發,形成循環經驗,從創新的過程中,持續發展。
 
另外,他也提到,如果大家希望達到永續,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永續發展的觀念,當成是人人都該具有的普世價值觀。他很敬佩慈濟在這方面找到了方法,而且做得這麼好,有機會他會多了解慈濟。
 
李維森是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秘書,他提醒大家,防災應該是從自己做起,而不是等待別人來救援;他拋出反思性的問題,「當你的手機接收到防災簡訊時,你的反應是什麼?」他希望大家不是只有看一看,而是應該思索,我應該做什麼,這樣減災才有能達成。面對科技的發展,未來如何用周遭的資源保護自己及他人,都是努力的方向。在自助、互助的網絡中,希望社會有災無難,有驚無險。
 
論壇之後 攜手共行
 
結束前,何日生副教授以「你想為慈濟作什麼?慈濟可以為你做什麼?」為議題,讓大家思索。
 
Kevin Smith提到,一定要持續的分享下去,有很多人還不知道慈濟這個團體,回到美國,要把這次的收穫分享出去;顧林生主任則是說,要學習把行動化為大愛的精神,要傳播出去,慈濟在大陸,有很多優秀的案例,是值得推廣的;Brent H. Woodworth則期許慈濟能持續成為榜樣,他也將努力於其中;劉兆漢院士則期許大家持續做慈濟;李維森則分享,如何再將已在合作的情資網做的更完善,真正達到減輕災難。
 
天下無災是大家的志向,透過這次論壇,大家能夠共知、共識且共行,建立真正的合作與連結,相互依存,利他,才能利己,以身作則,體現大愛的精神,才兩天的時間,有足夠力量可以改變嗎?只要你、我有行動,一定會有改變。【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美卿 第五屆慈濟論壇報導 2019/09/20)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