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行動和社區復原力
2019-09-24 | 發表者:Brent H. Woodworth 整理:李志成擁有四十多年資歷,具備全球風險分析、危機管理、營運持續、系統與合作夥伴發展的相關豐富經驗的Mr.Brent H. Woodworth,望以他的經驗能夠提出有效的因應措施,協助政府進行災後重建工作。
民力 補政府不足
發表伊始,Woodworth先生就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今天所要討論的是,一旦發生災害之後,我們可以有甚麼樣的社區發展計畫?一旦發生的災害要做什麼樣的重建工作,該注意到甚麼樣的原則?」
在從事非營利組織的四十年中,他有機會參與各種天然災害的災後重建工作,也曾跟各國的元首、政府機構、非政府機構或民間社會團體一起合作過。Woodworth先生指出,世界上不管哪個地方發生災害,當地的地方政府的支援往往是不夠的。
所以,為了能夠滿足受災社區的各種需求,他提醒大家,必須要像慈濟基金會這樣的民間社會團體的介入,才能補政府不足之處。他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有百分之八十的支援,其實都是存在於民間社會,而不是在政府機構的手中。」他強調,應該要去動員民間的力量協助政府。
創新 突破不可能
他透過參訪慈濟,了解到慈濟防災與救災原則,以及慈濟基金會所擬訂的一些的工作重點,同時歸結自身經驗,提出五項「社區復原力」的工作指標。首先是「創新」、「合作」、「永續發展」,以及「可以衡量的績效」與「可以複製的計畫」。
「創新,要創新必須要有創造力。」他表示:「假如有人跟你說『這是不可能』,你不放棄,就不會受限於既有的遊戲規則,也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然後把它變成一個真正具體可行的計畫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傳統的方法。」
Woodworth先生以土耳其伊斯坦堡鄰近地區發生的地震為例,「當時有好幾千人需要協助,那時候土耳其的醫療系統,基本上也陷入癱瘓。」NGO在當地建立野戰醫院跟成立救災的指揮所,但是醫療用品來自不同的二十多個國家,不同的語言,該怎麼辦呢?他說,在分配這些醫療用品的時候,用顏色來區分,而且世界衛生組織有個系統就是用顏色來做區分,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醫院,就可以準確的送到他們所需要的醫療用品,而這樣的一個系統呢,後來在世界衛生組織所協調的救災過程當中也做為引用。他說:「慈濟基金會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
協同 合眾人力量
「第二就是合作,集合眾人的力量,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從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夥伴來進行合作,」Woodworth先生相信,不同單位一起進行討論,討論每個人面臨的挑戰與想法,特別是企業界、宗教界以及非政府組織,「他們都有很多、很好的、寶貴的想法,把眾人的力量結合起來。」
他以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為例,向大家說明合作的重要,「我們團隊六百個人到了斯里蘭卡,還有印度受到海嘯的幾個地區,我們發現當時參與的機構非常的多,可是大家像一盤散沙一樣,沒有人居間協調。」災區幅員遼闊,印尼北部甚至還有內戰問題,各地的情況都非常複雜,讓他想到可不可以找到好的工具,讓大家能夠進行合作?
Woodworth先生介紹了一個規模最大的開放人道救援的軟體「Hardsoftware」,包括聯合國跟紅十字會都加以採用。「因為有這樣的軟體,我們可以公平的分配,大家所需要的食物。」芬蘭的前總統也協助去居間協調,讓原本有軍事衝突的印尼不同派系前往赫爾辛基坐下來談,並因此舉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持續 可衡量複製
永續發展的重點,在於適當的資源集結,輔導受助者發展,他以菲律賓為例,就是當地文盲很多,要怎麼樣來從事救災的工作?於是他們打造了一些新系統,用圖示的方法,「我們送出去的這些資料,基本上都是用圖形的方法來告訴災民,如果發生水災的話,疏散的方向在哪裡?」後來,他們追蹤發現,有一百多個不同的符號讓災民容易看得懂,而且證明效果非常的好。
救災是否能進行「績效評估」?Woodworth先生表示,有多少人來瀏覽你的網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還有另外一個評估的方式,到底有多少人接受到你的資訊?到底他們有無受到幫助?他強調:「你必須要懂可以量化的方式,來評估到底你們現在所實施行動的計畫,是不是發揮了預期效果?還是有哪些地方是是有待加強或改善的?」
「身為一個救災的機構,應該把我們自己的經驗跟其他的救援機構分享。」 關於成功計畫的「可複製性」,Woodworth先生指出,對成功計劃加以發展與記錄,能在具有類似挑戰的團體和社區中擴展或複製。需要持續的品質控管、追踪、教育與指導。在示範社區中證明計畫可以與時俱進、有效複製。能力建立可以加快複製過程、創造社區福利。複製過程也能根據社區特定需求進行改良和變更。
溝通 聽別人想法
提出社區復原力五個成功特質後,Woodworth先生認為,最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一個經驗,就是溝通,每次碰到危機的時候,必須要讓大家知道現在發生甚麼事情,而且不斷的持續的溝通,至少要進行「三次」的溝通,譬如說在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那時候的他率領一個六十人的團隊,負責溝通的工作,當時他堅持每天舉行三次的記者會,讓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情,他強調,這是一個標準化的作法。
他鼓勵大家要能夠把合作計畫寫下來,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觀念,或建議,「也許他們的建議是非常好的,而且你必須要好好的去做分工,才是一個可行的計畫。」
最後,他與大家共勉,不要害怕去請求別人的支援,很多人會說,如果去請求別的國家或機構來支援,代表自己的能力不足,「其實不是,你願意開口代表你是足夠強大的。」
(發表者:Brent H. Woodworth 整理:李志成 第五屆慈濟論壇 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