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書庫banner
敘愛
 
愛在滿納海
 
慈悲心路莫拉克風災援助
 
鏡觀海燕風災援助
 
品格學堂二十年
 
環境與宗教的對話
 
慈濟宗門的普世價值
 
一性圓明合心入懺守慧命
 
慈濟宗門足跡202304
 
慈濟宗門足跡202303
 
慈濟宗門足跡202302
 
慈濟宗門足跡202301
 
慈濟宗門足跡202203
 
慈濟宗門足跡202202
 
慈濟宗門足跡20220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2
 
慈濟宗門足跡202111
 
慈濟宗門足跡202110
 
慈濟宗門足跡202109
 
慈濟宗門足跡202108
 
慈濟宗門足跡202107
 
慈濟宗門足跡202106
 
慈濟宗門足跡202105
 
慈濟宗門足跡202104
 
慈濟宗門足跡202103
 
慈濟宗門足跡202102
 
慈濟宗門足跡202101
 
 

援助烏國難民 超過二千人次打包二萬多箱物資

2022-04-01   | 許美文
自3月7日至3月18日截止,臺灣人愛心滿滿,共收到物資超過二萬箱。慈濟志工發揮螢火蟲聚光的精神,眾志成城協助外交部整理、打包,3月11日開始,每天有一百至兩百位志工前往,3月19日更超過三百人以上。(攝影者:陳昭賓,地點:外交部,日期:2022/03/19)
螢幕上,遠在地球的另一邊,烽火滿天,透過協助打包送往戰區的救災物資,一切變得近在咫尺。俄羅斯出兵攻打烏克蘭,至今(3/19)已經二十四天了,超過三百萬的烏克蘭難民跨越邊界湧入鄰近的歐洲國家,急缺生活物資。
 
手快心細 打包齊付出
 
為了幫助逃離家園的烏克蘭人民,外交部開啟馳援行動,除了接受捐款,同時接受民間捐贈物資,自3月7日至3月18日截止,臺灣人愛心滿滿,共收到物資超過二萬箱。慈濟志工發揮螢火蟲聚光的精神,眾志成城協助外交部整理、打包,3月11日開始,每天有一百至兩百位志工前往,3月19日更超過三百人以上。
 
外交部接受的物品、藥品概分三十四項,舉凡發熱衣、睡袋、奶粉、乾糧、輪椅、抗生素等等,望著滿室的物資,志工手快心細至為用心,毛毯一件件折疊整齊,用塑膠袋密封。
 
波蘭當地目前大雪紛飛,為免物資受潮,志工仔細封箱。餅乾食物等則一包包檢查,確保有效期限六個月以上。外交部還開闢西側門地下停車場,做為臨時工作區與倉儲,處處是道場慈濟志工把握付出的機會。

 
外交部十六位年輕同仁加入志工的行列,杜睿辰(左四)表示,他們是同期培訓的同學,自願相約前來,過去聽過慈濟的善行,但是沒有機會參與,今日是她的初體驗。(攝影者:陳昭賓,地點:外交部,日期:2022/03/19)


年輕生力軍 做好事不缺席
 
19日適逢周末,外交部十六位年輕同仁相約而來加入志工的行列,杜睿辰表示:「過去聽過慈濟的善行,但是沒有機會參與,今日是她的初體驗。」
 
外交部亞西及非洲司司長楊心怡也感到欣慰:「短短的志工經驗,在他們心中會埋下服務人群善的種子,終有一天這種子會發芽茁壯。」楊司長也以志工的身分勤奮地幫忙搬運。
 
沉甸甸的物資上坡時,要用力推;下坡要用力擋,避免衝撞。志工駱純美參與打包,邀約兩位年輕壯漢在斜坡推送物資。他們分別是服務於新竹科學園區高中的體育老師蔡明憲和舉重選手劉東義,兩人健碩的身材引起大家側目,宛如見到了不可多得的生力軍,而他們也的確發揮所長,協助志工們搬移許多重物,不僅做得很開心,亦表示往後也樂於當志工。

 
沉甸甸的物資上坡時,要用力推;下坡要用力擋,避免衝撞,還好有兩位年輕壯漢來幫忙。(攝影者:陳昭賓,地點:外交部,日期:2022/03/19)


動線精心規畫 事半功倍
 
由於物資項目繁瑣整理不易,志工張益城每天穿梭在各個區域,精心規動線,使得打包工作順暢,讓志工分配得宜,大家做得歡喜。他表示:「很感謝外交部讓我們有這個機會,每次的大動員就是我們在人群中的修行。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更會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只能單手作業的志工張茂星,搬箱拉拖車至定點,來來回回不停歇,張益城體貼地告訴他,只要負責維持走道暢通就可以了,他很肯定地說:「搬東西拉拖車我可以的!」「真的一點都不痛嗎?」張益城問。他說:「早上醒來脖子有點痛,現在心情好完全不痛了。」張茂星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沒有人我是非,心裡只有快樂。」
 
承擔倉儲重任的志工張新純,在地下停車場的有限的空間,分門別類——待分類的物資要迅速運出,打包完整的物品進貨堆疊,起運的物資依序出貨。從第一天開始,他每天從早到晚,生龍活虎地忙進忙出,到了第九天,有點年紀的他,已經無法健步如飛了,仍努力保持疾行,指揮若定。

只能單手作業的志工張茂星,搬箱拉拖車至定點,來來回回不停歇,身體雖累,內心歡喜。(攝影者:陳昭賓,地點:外交部,日期:2022/03/19)
 

不捨苦難,眾人齊心付出,每個揮汗的背影都烙印著菩薩的無私精神。【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許美文 臺北報導 2022/03/19)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