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惜福品? 真需要才給

2015-06-09   | 李興倫
志工張玉蓮(左二)了解惜福區以教育民眾為主,觀機逗教,提醒民眾不要因為想要而採購。(攝影者:鄧遂嶸,地點:馬六甲喜捨環保教育站,日期:2015/04/26)
「買這個東西,是您需要,還是您想要呢?」這是惜福區的志工一定會問前來採購的民眾的一個問題。馬六甲喜捨環保站的惜福區除了二手物品的買賣,它也教育民眾精明消費,傳遞節儉美德,惜福愛物救地球。

位於馬六甲峇株安南慈濟喜捨環保站的惜福區,每個週六和週日於上午九時三十分開始營業至下午二時。自2014年1月19日開始營業至今,已有超過一年的歷史了。

當時,設立惜福區只是志工黃金寶的一個心願,然而經過他及團隊一點一滴的努力與規劃,利用環保站裡的一個空間搭建起惜福區。期間,志工團隊從回收資源中陸續收集可用的搭建器材,以及二手物品等,即使過程需耗費更多心思和時間,但大家毅然堅守利用回收資源搭建惜福區的理念。惜福區裡的一草一木,以及每一件物品,無時無刻展現其惜福愛物的環保理念。

修正習氣長智慧

剛開始,沒有人敢承擔負責志工一職,溫桂妹只好硬著頭皮承擔。主要負責安排組員輪班、整理物品上架等。「開始的時候,我獨自經營惜福區。常面對物品擺放,以及應對民眾的難題。」逐漸地,她請環保志工一起來協助,共同經營惜福區。
從一開始獨自經營惜福區,到後來有更多志工投入協助,溫桂妹(右)感覺更有力量。(攝影者:鄧遂嶸,地點:馬六甲喜捨環保教育站,日期:2015/04/26)

以前的溫桂妹,逛街是「正職」。每當大減價,她就會狂購物,然後閒置家中。當她投入慈濟做環保時,看到很多可使用的資源被回收時,她開始反省,並減少逛街,節省不必要的開銷。有時她會請購一些物品送給孩子,並讓他們知道禮物的來源。孩子知道了,也學習珍惜資源,培養節儉美德。

志工張玉蓮是溫桂妹的得力助手,她總是先與民眾交流,了解他們的家境以及購買該物品的目的。「如果是他們所需要,我們會依據他們的經濟能力來調整心中原定的價錢。」反之,假使消費者只是想要該物品,即使再便宜,她也絕對不會賣。因為,張玉蓮知道惜福區以教育民眾為主,因此會勸導大家只買所需要的,而不是滿足自己想要的。所以惜福區物品都不標價,價錢是志工在與消費者交流中,集合了對他們的了解及對物品的評估的一門學問。

不是每位消費者一開始都能接受她們設定的價錢。零成本的物品,價錢會遠比市場低,也導致有時會遇到抱著貪小便宜的民眾來惜福區。「他們會講這些物品只不過是別人丟出來的,需要這麼貴嗎?」過程中,溫桂妹也不斷學習修正習氣,笑臉迎人與民眾分享惜福區收入的用途及惜福愛物之理念。久而久之,鍛煉出她的耐心,也能與大家結下好緣,至今惜福區擁有一群忠實的支持者。

張玉蓮深信當惜福區的消費者增加,在超市購物的人數和次數就會慢慢減少。同時,大家會把不需要的物品轉交至環保站,再讓其他人購買使用,間接減少垃圾量,為維護地球環境而努力。

惜福省錢又助人

惜福區的常客群中,有來自友族同胞及外國客工。當巫裔顧客阿都阿茲斯(Abdul Aziz Bin Ahmad)走入環保站和惜福區時,總會聽到環保志工熱情地向他打招呼,原來他自一年前,每個星期都會出現在惜福區。當初他是聽朋友說惜福區有便宜物品,所以就來買東西。他認同惜福區的理念,並表示丟棄能用的東西,是一種浪費。
自惜福區開始營業,邱宜茱會到惜福區購買需要、適合的物品,有時也會買來送給家人及親朋戚友,並鼓勵大家響應環保愛惜物命。(攝影者:郭巧雲,地點:馬六甲喜捨環保教育站,日期:2015/04/26)

阿都阿茲斯是一名小型食店的業者,也參與鄉村裡的一些社團。富有愛心的他,看到比他苦的人,都會購買惜福區的物品化為一份愛的禮物送給他們。「我想行善助人,可是市場上的物品價格高,經濟能力無法負擔。」因此,惜福區成就了他布施的心願。

除了買東西送人是行善,他表示,「在惜福區買東西,也是間接將錢捐出去,交給慈濟去幫助更多需要的人,亦是一種善舉。」看見志工積極付出的身影,他也幫忙收拾物品和做環保,付出體力強身健體之餘,也藉此修福。

當民眾邱宜茱回憶第一次踏進惜福區時,看到很多還很新的物品,讓她感慨萬分。她反省自己的消費習慣,覺得該學習節儉了,尤其是現在正值漲價和徵收消費稅時代,節儉是最貼切的消費好習慣。自惜福區開始營業,她都會選擇週末來惜福區看看有什麼適合的物品,有時,會買來送給家人及親朋戚友,鼓勵大家響應環保愛惜物命。

志工黃金寶感到欣慰,看到惜福區現在發揮著教育民眾惜福愛物的功能,並把這分愛延伸出去。他期許每個環保站都能設立惜福區,除了延長物命,也讓更多的社會民眾學習只買「需要」的節儉美德,讓環保真正落實於生活中。【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興倫 馬來西亞報導 2015/04/26)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