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做小螞蟻 為後世馱基石

2015-10-03   | 楊春燕
鄭金阿嬤(左)決定與亡夫聯名捐馬幣一萬令吉,護持麻坡靜思堂。(攝影者:林美福 地點:馬來西亞麻坡會所 日期:2015/07/13)
「我不知道2018年靜思堂建成之時我還在不在,但我還是要做那隻螞蟻,因為靜思堂真的很重要!」七十七歲的鄭金阿嬤在馬來西亞麻坡七月份見習培訓營中,得知大家奔走大街小巷募心募款,並籌辦第一場大規模的義賣會來籌募麻坡靜思堂的建設基金,由於義賣會當天恰巧是她的生日,她也趁此殊勝日子,與亡夫聯名捐馬幣一萬令吉(約七萬四千元新臺幣)。

心靈富有勤付出

2012年,鄭金阿嬤因先生剛往生而傷心,把自己封閉在家中。慈濟志工余善言邀約她來做環保,此後阿嬤越做越歡喜,隔年就自己報名參加新進志工成長班以及見習課程。因年事已高,鄭金常感慨「來不及」而決定多付出,2015年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她也加入大愛之光,社區讀書會與共修,都能看見她精進的身影。

自從麻坡靜思堂決定啟建之後,鄭金無視自己年紀大,腳也較無力走動,仍然跟著社區志工挨家挨戶、街頭巷尾去推廣宣傳8月31日所舉辦的義賣會。一開始,她都只是配合組隊行動,後來見證到民眾的熱情響應,她開始嘗試「單飛」,先獨自向左鄰右舍說明,獲得支持後,她信心大增,從此不論何時何地,鄭金見人就說慈濟,連到診所複診都能推銷義賣會點券。

志工特地到夜市賣大愛園遊義賣會固本,籌募靜思堂建設基金。(攝影者:林美福 地點:馬來西亞麻坡新加望夜市 日期:2015/08/07)
鄭金阿嬤常恭聽證嚴上人開示,認同「要留給子孫的不是金錢而是福報」 ,因此,她開始「募心蓮」(籌募靜思堂建設基金)邁進。阿嬤的真誠獲得親朋戚友的支持,共募得五朵心蓮,阿嬤的女兒顏麗絲也響應護持,她很欣慰媽媽在慈濟找到不一樣的人生,每天開開心心,讓他們兄弟姊妹很放心。

阿嬤滿佈皺紋的臉龐蕩漾著濃濃的笑意,在她的心中「做慈濟」是生命中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年輕的志工們親暱地喚她「阿母」或「阿嬤」,猶如兒孫承歡膝下,讓她無比歡喜。人生七十古來稀,阿嬤分秒不空過,彩繪精彩亮麗的人生,活出生命的光與熱。

貧中之富廣布施

志工陳惠蘭的心靈深處,總有個聲音「有機會一定要回饋慈濟。」她是洗腎病友,也是慈濟曾經幫助過的照顧戶,她很感恩慈濟志工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助她度過難關。生活步上軌道後,夫妻倆先後加入志工行列,為善不落人後。

最初聽了證嚴上人的呼籲,要做手心向下助人的人;認同竹筒歲月「小錢行大善」的理念,開始把買菜剩下的錢都存入竹筒撲滿,一點一滴的存,就算最困苦時也不曾拿來用,希望有朝一日能幫助他人。她的竹筒撲滿放置在客廳,買菜回來時,就把剩餘的零錢投進去。先生涂連財每天出門上班前也會投零錢,發好願。

陳惠蘭四年來日存零錢,克勤克儉,終於在今年七月存下一千令吉,護持麻坡靜思堂建設基金。(攝影者:呂嘉嘉 地點:馬來西亞巴口 日期:2015/08/23)
靜思語有言「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今年(2015年),麻坡慈濟人為了讓麻坡靜思堂早日動土建成,合心募款。其中有人邀約「募心蓮」,二十人一起成就一朵心蓮,人人負擔得來,同時也能邀約身邊親友一起來耕福田。

陳惠蘭回去跟先生商量後,決定自己來成就一朵心蓮。於是她將自己存在竹筒撲滿四年的錢倒出來數一數,無奈仍然不足。平時她儘量克勤克儉,能省則省,生活簡單,把錢省下再投入竹筒撲滿,有願就有力,今年七月,她終於圓滿護持一朵心蓮了。

一千令吉對她來說不是小數目,她仍發願要捐第二朵心蓮,又開始努力投錢入竹筒撲滿。即使經濟不寬裕,回饋慈濟的心不曾停歇。十六歲的小兒子也疑惑,媽媽怎會有這麼多錢,如何有能力捐出這一筆善款?獲知一切後,他全力支持,對全家能順利貢獻一朵心蓮,為建設靜思堂出一分力而感歡喜。

施無量,所以受無量,所得也無量。人生未必完美,世事不盡如意,然而即使人生多麼不周全,人人都有一雙無形的彩色翅膀。只要找到方向,在無垠的心靈長空中,便能展翅飛翔。【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楊春燕 馬來西亞報導 2015/08/21)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