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個鞠躬後 懂發放真意

2016-12-26   | 北京人文真善美志工
志工陳霞為鄉親讀杯子上的靜思語「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攝影者:王雲岫)
「當我認真地鞠每一個躬,發自內心地道每一句謝時,不知不覺間內心世界早已暗流湧動,就在大概鞠了一百多個躬時,我的眼淚忍不住地奪眶而出。我的眼淚不是要向誰作秀,更不是因為同情誰,我只是為自己。歷時三十六年,我終于懂得『恭敬』、『彎腰』的含義所在,明白了證嚴法師所說的『縮小自己』……最早以為是自己來做好事幫助別人,最後才知道其實是在幫助自己!」

第一次參加中國大陸河北省易縣冬令發放的社區志工李怡萱,記錄下她在給鄉親奉上物資時,九十度鞠躬後的真實感受,兩天的發放活動帶給她的不只是付出的欣喜,更有內心深深的觸動。

克己克難 廢棄礦廠大變身

2016年12月17到18日,慈濟志工分別在河北省易縣南城司鄉與富崗鄉舉辦大型冬令發放活動。

時隔六年,慈濟志工再度來到富崗鄉進行冬令發放,場地仍選擇在廢棄鐵礦廠,然而志工曾經使用過的鐵礦場簡易房如今已經坍塌,地上還散落著磚石瓦礫。沒有了廚房,志工們就在露天支竈;柴火不夠了,志工們就自己去撿;沒有電,志工們戴著頭燈、打著手機裏的電筒照明……

場地克難,三口地鍋燒的熱氣騰騰,志工楊堃為鄉親們煮熱食。(攝影者:王雲岫)
從老鄉家借來的三個簡易鐵皮大柴竈裏,送給鄉親們的小米紅棗粥即將出鍋,黑暗中,電筒光、跳躍著三團熊熊的火焰,伴隨鍋內升騰起的白色霧氣與柴火的劈啪作響,讓這個荒涼偏僻的廢舊鐵礦場,在寒夜裏充滿溫暖與生氣。

場地上,等待發放的物資整齊地堆成小山。當地慈濟志工陳振山和邢泉林被委派在這裡看守發放物資,整整三天三夜卻不喊累,當志工忙著布置場地時,他倆又去協助一起整理屋子、生火、燒水;當桶裝水用完了,邢泉林就會幫助扛過來,還不時給志工們抱來柴禾,他的臉上總是笑笑的,誰也不知道,他的腿腳並不好。邢泉林卻說:「你們才是真正的偉大!」

原來,邢泉林以收廢品為生,供兩個孩子讀書,他的大女兒邢帥以前在易縣中學讀書,受過慈濟資助,現在在保定讀大學,所以邢泉林對慈濟很感恩,希望自己的女兒有出息,也去幫助別人。

零下七度不覺寒 衣暖心更暖


清晨的陽光躍過不遠處的小山崗,灑向布置一新的發放場地,凝結在物資袋上的冰晶在暖黃色的陽光下,彷彿碎鑽般閃爍著璀璨的光輝。

一位拄著拐的老奶奶緩緩走來,她的頭髮已經花白,腰也彎成了弓,發放還沒開始,慈濟志工馬上找來一個凳子請奶奶坐下。

付奶奶今年(2016年)六十五歲了,二十八歲時她因為手術後遺症,導致幾十年腰疼直不起來,不能幹體力活;而和她相依為命的老伴又因肺癌永遠離開了她。由于自己長期有病,有的村民看不起她。2011年,慈濟志工們來到她的家,老人還清晰地記得,當年發放的棉被特別的暖和,還有米、麵、油等物資。

氣溫零下七度,來自七個村的鄉親聚集在發放區。(攝影者:康銘軍)
「慈濟志工特別好,心地善良,問寒問暖,就像親人,很溫暖!」說起慈濟志工,老人的話語充滿感激。雖然老人身體不好,今天依然和二兒子一起來到發放現場,老人說:「今天來,就是想看看慈濟家人,祝福好人們一切平安順利!」

「你們真好,謝謝你們!天氣這麽冷,還從老遠的地方來給我們發放物資,我們心裏過意不去啊!」另一位王奶奶身上穿的棉服,左胸口印有一個清晰的慈濟標章。王奶奶特地穿著幾年前領到的棉服來「認親」,要向慈濟志工們道一聲感謝,「衣服暖,心更暖!」

富崗鄉鄉長賈淩雲告訴志工們,這次發放的八個村都是貧困村,因為土地貧瘠,扣掉化肥種子等成本,種一畝地掙不了五百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二千三百元),因此村民們主要靠外出打工收入。這次慈濟志工在春節前給貧困人口發放大米、麵粉、食用油、鹽、秋衣、棉被等物資,給鄉親們帶來了貼心的關懷。

尤其在零下七度的氣溫下,慈濟志工們不到五點就趕到會場為鄉親們燒水煮粥,讓鄉親們吃上一頓熱呼呼的早飯,令她非常感動,她向志工們表示感謝!

齊心同付出 人人都是英雄

在慈濟有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這句話在搬鹽的隊伍中得到充分展現。操著山西口音的武友愛和李玫忙得格外起勁,只見二十公斤重的鹽箱她們兩人合拎,從發放場地一頭搬到兩、三百米外的另一頭,兩人已往返數趟,依然沒有停下腳步歇息。

發放線上的志工來回奔走,休息室裡王桂蘭也不曾閒著,頂著七十二歲高齡,堅持要把生活組的責任做好,忙著和女兒袁洪豔一起搬桌子、擦桌子、鋪桌布擺點心,擺放志工們的背包,沒有一刻得閒,就像一位慈愛的老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著自己的孩子們。

易縣一中的學生忙碌在動線上,他們儼然成了自立自強的小大人。(攝影者:劉毅)
王桂蘭報名三次才如願參加發放,因為大家考慮她年紀大了,前兩次都推說無法辦理保險而沒能成行;今年(2016年)她又再次報名,大家折服於她的毅力與堅持才順利成行。儘管早上四點半就要起床,先行來整理場地,但王桂蘭臉上卻絲毫看不出疲倦,她笑著說:「能夠給貧困鄉親們送去溫暖,這是我一輩子最榮幸的事!心情特別高興激動!」

「我們家在發放活動時團聚了!」年輕的慈濟志工李明碧在北京工作,她的媽媽龍梅則是易縣的第一位志工,這次也帶動了四十多位易縣志工前來參加發放活動。李明碧的父親李向農則是「做在最前,吃在最後」的香積組志工,身為成功的企業家,他親自為志工們烹煮好吃的飯菜,卻絲毫沒有老闆架子。平時女兒在北京,龍梅在保定,一家三口各自忙碌,倒是慈濟活動成為全家團圓的機會。

發放活動不只是付出,還會獲得更多的體悟。王添樂是一位年輕的九○後(不到三十歲)志工,第一次參加發放活動的他,看到鄉親們領完物資回家時,不僅帶著發放物資,還帶著一小袋土很是好奇,鄉親們告訴他,那是掉在土裏的大米,回去洗洗還能吃,不能浪費,那一刻他的心仿佛被什麽觸動到了……

把握時間 臺灣資深志工親傳承

午餐時間,來自臺灣的資深志工王壽榮與大家分享自己跟隨證嚴上人學習佛法的感受,志工們越聚越多,圍坐在他的身邊,有的拿出筆記本認真記錄,有的凝神傾聽。

已經六十四歲、做慈濟志工三十八年的王壽榮認為,自己這輩子最有意義的事就是成為上人的弟子。他告訴大家,「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做慈濟事遇到不愉快是拔出心中煩惱的機會,心中煩惱越少,也才能越快樂。

入戶訪視時,王壽榮走在最前面,七十歲的鄉親趙爺爺無兒無女,是村裏的低保戶,獨自住在木頭搭建的老舊陰暗的房子裏,王壽榮親切地拉著老人的手,詢問發放物資領用的情況,並親自到房間裏查看,叮囑老人要照顧好身體。臨別,他將帶來的紅色平安小掛飾給趙爺爺掛上,兩位老人如兄弟般相擁而笑。

七十一歲的趙奶奶股骨頭壞死,靠雙拐行動的她平時基本就待在床上,說起家裏的種種不幸,趙奶奶不禁傷心落淚。「我們的身體都會有不好的那一天,但我們可以讓心情保持健康。」王壽榮一邊寬慰奶奶,一邊拿出擦手油幫奶奶擦手。

王壽榮對鄉親親切的態度、真誠的話語,言行舉止充滿對鄉親的尊重與關心,用身行給同行的志工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我們一次次出發,不是為了去拯救他人,而是為了尋找和到達自己更純淨的心之彼岸。」第一次參加發放的社區志工羅瑛寫下她的感受。誠如這些文字,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幾百上千人的力量就會形成一種正向的磁場,讓所有被囊括其中的人,都會慢慢變成一粒撒向人間的愛的種子。

(文:楊穎、秦楠、張宏、吳慶利、邢會燕、羅英、陳穎清、李美玲、張娜、李汶霏 河北省易縣報導 2016/12/1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