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赴海鳥島 中醫原民義診
2018-09-18 | 吳群芳湖光山色、風景秀麗,這是加拿大海鳥島(Seabird Island Band),但海鳥島不是島嶼,而是一個被河流環繞,地處偏遠、人口僅有一千多人的原住民保護區,距離加拿大分會約二個小時車程。
2016年10月17日,慈濟加拿大分會首次在海鳥島舉行義診;經過長時間努力,於該部落成立「醫療點」,2018年5月19日開始在每月的隔週週三來此駐診,引進中醫療法照顧居民健康,彌補當地醫療的不足。
加國海鳥島義診有成 以誠以情為相伴
在暑假8月期間,十六位來自臺灣慈濟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學生,在系所老師的鼓勵及學校海外事務處、加拿大慈濟人醫會與溫哥華國際中醫學院共同支持與協助下,組隊前往溫哥華進行海外專業研習與原住民部落義診的志工服務。
執行長何國慶告訴學生:「來到這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意慈濟人文。講話與服務的態度,要發自內心的誠懇,他們會感受得到。表達我們的關心,讓他們覺得受到關愛,有愛的人就不會放棄自己,不會自暴自棄,這就是尊重。」
吳承翰醫師也表示,海鳥島的原住民對於醫護人員都很親切,配合度也很高,就他的觀察應該是慈濟的人文與醫護人員態度感動了他們,讓他們放下排外的戒心。
見識精湛的中醫醫術 體會醫者慈悲心
每次義診,永遠都是第一位等待看診的酋長西摩爾(Mr. Clem Seymour),很高興的與志工寒暄。志工彭美萍和慈大學生曾哲緯,饒有興趣的聽酋長介紹手中權杖代表的意義,彭美萍讚嘆原住民祖先的智慧,將大自然天地萬物都鑲在那支權杖中。
西摩爾酋長此次為了皮膚疾患前來,林清棋醫師徵得酋長同意後,改以中文向二位學生解說他為酋長診查的結果及預備的治療方式,引導他們要如何與病患溝通,從患者敘訴中了解病況,才能對症下藥及治療方式。
學生黃琮融分享:「這裡的醫生看病,會花大部分的時間跟患者溝通,傾聽他們的一切,無論是身體上、心理上,甚至是家庭或工作,都是用來判斷及治療的重要依據,這是我今天學到很重要的一課。」
另一位肺部曾經動過大的手術的德瑞克(Derek Lewis),在媽媽陪同下前來,經過吳承翰醫師醫施以針灸治療,呼吸比較順暢,雖然還有些壓迫感,但是感覺好很多。
吳承翰醫師向學生說明治療方式,要他們多留心患者治療前後的不同反應,「針灸不是變魔術,不可能一次就好,但是患者對治療前後的反應,應該會有不同感覺。如果症狀沒有改善,可能就要思考改用其他的診療方法,不能墨守成規。」
虞詠琳(Natalie Yu)醫師也告訴同學們:「患者肯主動配合,治療效果會更加分。給予她們的生活起居及飲食習慣好的建議,教她們一些簡易保健動作,對健康會有幫助。當醫生的,不要吝嗇嘴巴給予這樣的建議,不要關上耳朵聽他們的訴苦。」
小小的一個把脈動作,是醫生用「心」看病的一環。在徵詢患者同意後,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在跟診醫師指導下幫患者把脈,這是很難得的臨床實習機會,同學們無不用心學習,學生王裕方向患者道謝,說聲「Thank You!」感謝他們給予的機會。
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海外義診收穫多
慈大後中醫學生黃琮融表示:「臺灣門診的患者很多,沒有機會和他們有太多的溝通;但是這裡的醫療制度,不會有臺灣的門診盛況,醫師會花很多的時間跟病患交流,傾聽他們願意分享的事情,做為治療的參考依據。參加這個義診我覺得很有意義,除了老師們的精湛醫術外,大家展現的真誠和親和力,讓部落的原住民願意進來這裡看病,我覺得是很難能可貴,因為這是有慈濟人文存在的地方。」
對大三生夏正昀而言,患者的包容,讓她學用「心」才是溝通的橋樑,也學會了如何與病患交流。夏正昀感恩的說:「在臺灣跟過很多醫師的診,我還是不清楚要如何跟病人溝通?這次義診,雖然用英文溝通不是很流利,但是他們都願意讓我來把脈、觸診,用溫柔的眼神鼓勵我,給了我莫大的信心。」
加拿大慈濟人醫會召集人鍾政哲醫師告訴大家:「這是第四次舉辦的大型義診活動,雖然這裡已經有常規的診療點服務,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帶著義診團隊過來義診,讓他們感覺到我們對他們的關懷,是持續不斷的。」
見到很多行動不便的人進來,經過治療後帶著滿意笑容走出去,執行長何國慶感恩大家帶著微笑的服務,加上精湛的醫術,在濃濃的大愛環境中,大家開心的一起做事,也祝福慈大後中醫學生們能以選擇中醫而為榮,並帶著無私的服務精神回到臺灣,繼續做個仁心仁術的大醫王。【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群芳 加拿大報導 2018/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