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竹蘊智慧 更有救命恩情
2014-12-09 | 涂鳳美
而提供竹子的正是一對年輕夫妻,女主人蔡佳伶說:「竹子老了也要砍掉,才能長出新的來,這裡的竹園這麼大,如果我們自己砍,多費事啊!能提供給師兄、師姊,讓竹子物盡其用,事實上是幫我們的忙呢!」
女主人蔡佳伶因為多年前的一場病,有慈濟的協助,讓她得以重獲新生,從那時起她心心念念都在想著要如何報恩。這次得知慈濟三峽志業園區需要竹子搭棚架,她便主動邀請慈濟志工到竹林去採竹。
選定竹子 採竹有技巧
志工們曾在三峽園區慈善農耕區以竹子搭起大片的拱形棚架,讓園區種植絲瓜、苦瓜等瓜藤類農作物產量大增,但經過長期的風吹日曬,棚架早已腐朽不堪使用。於是大家計畫著明年要增量種植瓜藤類及豆類時,便決定要再次採竹備料,以利日後使用。12月6日農耕隊的志工一行十八人,帶著柴刀、鋸子、量尺等工具,前往新北市三峽區十三添採竹子。
這群都市農夫大都沒有砍竹子的經驗,考量採竹過程中的安全,長期投入在慈善農耕的慈濟志工陳明福,特別邀請從小就與竹子為伍的志工蘇建成,為大家說明並示範採竹的技巧與注意事項。
「砍的時候竹子可能會反彈,我們先從一邊砍一下,換另外一邊再砍一下它就斷了。竹子的細枝,我們先用刀口在竹節的地方輕點一下,再用刀背反方向大力敲,細枝就會掉,這樣竹子才不會脫皮。」蘇建成拿出一根乾的竹子為大家解說,志工們也趁機提出相關問題。

陳明福也提醒大家,「柴刀屬於較重的刀具,刀柄又短,在使力的時候很容易從手中飛出去,大家一定要特別警慎。」他建議上山後每兩人一組彼此關照,每一組的距離必須拉遠一點以策安全。
「竹子的長度大約取三米三,請大家裁切之前先丈量一下。數量也要概略計算,因為採多了,久置園區也會腐爛,容易招來黑螞蟻。」出發前,陳明福不忘叮嚀大家。
禮敬大地護眾生 謹記取竹口訣
十三度的低氣溫,在太陽的溫潤下慢慢散去,志工帶著遠足的心情,分乘四部車往十三添山上的一處私人竹林出發。
這是一處極為偏僻的地方,若不是竹林的主人在前方帶路,面對愈來愈窄的山路,志工甚至懷疑車子是否能直接開上山?在幾度柳暗花明後,一片平坦的廣場出現在眼前,在短暫的日光浴後,志工脫下厚外套,朝竹林方向走去。
「懇請在此有情眾生自行迴避,若有不幸傷及性命者,願往生淨土。」在禮敬天地後,志工們迫不急待地挑選適合的竹子,開始小試身手。刷刷的鋸竹聲和著啪啪的刀砍聲,組合成最天然的節奏。不一會兒,一支支大小不一的竹子,依照三米三的尺寸被鋸斷。年輕時就學會砍竹子的志工蘇建成身手俐落,邊做邊和志工經驗分享。
採竹過程,志工對竹子沒有年輪,困惑於它的年齡如何分辨?陳明福自有他的訣竅與分享:「表皮看起來像發霉似的,還呈現黃色,這大概就是四年的。老祖宗取竹的口訣是,『留三去四,七不用』也就是三年的竹子先留著,四年的取來用,七年的就別用它了。」
謝謝慈濟 讓我活下來
志工們非常感恩提供竹子的年輕夫妻,他們愛護山林的方式,與慈濟的慈善農耕理念不謀而合。不論竹林、茶園、菜園一律不噴灑農藥和除草劑等化學原料,他們自製有機堆肥提供農作物養分。五年多前,女主人的一場病,讓她與慈濟結下深深的緣,她一直希望能為慈濟做點什麼。

「當年我得了急性白血病淋巴癌,是因為慈濟我才有機會做骨髓移植。如今五年過去了,我很感恩,也感恩上人,把我這條命能留下來……」竹林女主人蔡佳伶表示,她一直懷著報恩的心,希望有機會幫助別人,就像慈濟幫助她一樣。
這次得知三峽園區需要竹子搭棚架,她主動請志工到她們的竹林去採,要多少都可以。「竹子老了也要砍掉才能長出新的來,這裡的竹園這麼大,如果我們自己砍多費事啊!如果能提供給師兄、師姊,讓竹子物盡其用,事實上是幫我們的忙呢!」
蔡佳伶穿著厚外套並戴上口罩和手套,她十分客氣地和志工分享,當初接受骨髓移植時便發願,日後一定要做慈濟。因此她小心翼翼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只期望能早一天達成心願。
從選竹、砍竹、拉竹、丈量裁切、集中、裝載到園區曝曬,經過這半天的時間,讓志工重溫了山林生活,也讓大家對竹子有更新一層的認識。【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涂鳳美 新北市報導 201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