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脈 菩薩道穩固不偏

2015-11-10   | 陳慶瑞 薛燕春
德(耒曼)師父分享透過戒、定、慧,防止所有的起心動念。心念正確,不受外界影響,持戒滅煩惱,才能自度度人。(攝影者:陳冠賢,地點: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5/11/08)
《三十七助道品》是慈濟宗門共修之法,萬法都離不開這三十七種幫助修行的方法,上人叮嚀大家不但要會背,更要運用在日常生活中。「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第一梯次、第二天的課程,就是由《三十七助道品偈誦》揭開序幕。

接續前一天「靜思法脈、穩固不偏」的精神,第二天的主軸重在提醒人人殷勤精進於菩薩道、積極走入人群付出、落實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帶動人人共同發心。

修行  三十七種心性法

清晨五點鐘,慈濟三重志業園區響起陣陣佛號聲,隨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法音,四百一十八位學員跟著靜心唱誦。經過昨天靜思精舍師父教導大家禮佛的儀軌及演練之後,今天不管是合掌、放掌、問訊、頂禮的動作,學員的表現都顯得特別莊嚴而有道氣。

在虔誠唱頌《三十七助道品偈誦》之前,德(耒曼)師父特別叮嚀大家:「今天是我們(在營隊)第一次做早課,慈濟是慈悲的道場,是救苦救心的志業。《三十七助道品》包含『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種修心養性的方法。」

來自中國大陸福建泉州、身材高大的謝文錦,在唱誦《三十七助道品》時感動得頻頻拭淚。他這次擔任隊輔,帶領九位學員一起回到臺灣,當唱誦到〈四念處.觀法無我〉的經文「磨磚焉能做明鏡」時,感受特別深刻,「要自己去除煩惱、播善種子,找回清靜的本性,要將經文讀到內心裏面。」

苦難 看見人間真誠至愛

近來社會上逐漸被無明所籠罩,地、水、火、風四大不調,2015年2月4日復興航空班機意外墜入基隆河,同年6月27日新北市八仙樂園派對粉塵爆炸,慈濟第一時間即在失事地點設立服務中心,膚慰受難者與家屬。

經過靜思精舍師父教導大家禮佛的儀軌及演練後,不管是合掌、放掌、問訊、頂禮的動作,學員都表現顯得特別莊嚴而有道氣。(攝影者:周幸弘,地點: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5/11/08)
八里粉塵氣爆發生時,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緊急召回醫護人員,投入燙燒傷的搶救與治療,收了十三位嚴重燙傷的病患。趙有誠院長一句「不可以!」堅持不放棄每一個人,一定照顧到傷患痊癒出院。北區資深慈濟志工羅美珠說,「哪一天她要往生了,趙院長也會是一句『不可以』!」

羅美珠分享今年2月復興航空臺北空難,慈濟志工無微不至地陪伴家屬,以及如何用真誠的心照顧搜救人員。當羅美珠接到空難訊息趕到現場時,內湖、南港區的慈濟志工已在現場待命。三重市長說:「區裡有災難我跑最快,但還是跑輸慈濟人!」

因為不捨罹難者泡在冰冷的河裡,又怕漲潮、退潮,遺體漂得更遠,搜救團隊只有二十四小時不斷打撈。慈濟志工也是全天候陪伴,只要搜救人員一上岸,慈濟志工馬上為他們披上毛毯、送上暖暖包,用燒木炭的火箭爐為他們取暖,遞上熱薑茶暖身。

黃穎君來自廣東廣州,自認為不是個有溫度的人,聽到羅美珠談到八里塵爆及復興空難的關懷過程,她希望自己能夠在慈濟裡慢慢升溫,發願成為一粒堅實的種子。

十戒 安定心念修正法

「戒」就像救生圈一樣,是身、口、意的護身符,能防非止惡、止惡行善、自利利他,靜思精舍德(耒曼)師父透過簡報,搭配短片或照片解說,讓學員更加清楚明白「慈濟十戒」的真義。

德(耒曼)師父分享,透過三無漏學「戒、定、慧」,防止所有的起心動念。心念正確,不受外界影響,持戒滅煩惱,才能自度度人。慈濟十戒除了佛教的基本五戒之外,證嚴上人因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以及維護大家身心健康,又多設了五戒。

隨著網路資訊氾濫,德(耒曼)師父提到「網路倫理」、「網路人文」都需要注意,並要秉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態度。德(耒曼)師父以靜思語──「在逆流中要有毅力,不要隨波逐流,旋轉而去」,與所有即將段證的學員分享

徐榮源副院長因為陪同太太到花蓮慈院捐贈骨髓,過程中看見慈濟志工無微不至地照顧而深受感動,就此下定決心要來慈濟醫院服務。(攝影者:鐘耀賢 ,地點: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5/11/08)
「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是慈濟的第十戒。德(耒曼)師父以輕鬆口吻問大家,如果有人問:「你們慈濟都穿藍天白雲,你們支持什麼顏色?」底下學員相互對看了一下,不知要如何回答。這時,德(耒曼)師父緩緩道出:「色不亦空,空不亦色。」引來全場一陣笑聲。接著,德(耒曼)師父又問,「如果有人問,你們支持哪一邊呢?」底下學員不假思索,馬上回答:「我們是大愛無邊。」

大陸廣東深圳隊輔陳國希,2013年回臺受證,今年承擔隊輔,他自己走在前面,後面跟著一群學員,頓時發覺自己的責任很重要。「慈濟十戒大家都很清楚,也相當熟悉。只是,要真正確實做到,就是自己要謹守戒律。」

人本 醫療人文守護愛

甫獲得2015年新北市醫療公益獎的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在三軍總醫院當了二十年的腸胃科主任。徐榮源副院長說,他會參與慈濟是因為太太到花蓮慈院捐贈骨髓,在陪同的過程中,看見慈濟志工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深受感動。事隔一年,再次陪同太太前往花蓮慈院與受髓者相見歡,當下更是滿滿的感動,就此下定決心要來慈濟醫院服務。

來到臺北慈院已邁入第十一個年頭,徐榮源副院長如今將慈院當作自己的家。他表示,「如果你想要快樂一小時,就去睡午覺;如果你想要快樂一天,就去郊遊;如果你想要快樂一個月,就去結婚;如果你想要快樂一年,就繼承一大筆遺產;如果你想要快樂一輩子,就去幫助別人。付出與行善最快樂,做就對了。」

同樣身為醫生的方若羽,聽完徐榮源副院長的分享後,有著滿滿的感動,「當醫生不只是當醫生,還要對病人持之以情、曉之以理,不但是醫病,還要醫心,讓病人感覺到那分溫暖,徐副院長是我的楷模,是我要學習的典範。」

掘井 傳承教育好人格

上人曾經對洪靜原老師說:「你們的專業太『專』了,專到執著一個逗點、一個句點、一個符號,就會變成太『鑽』業,心門就不易打開,就起煩惱在你的專業裡面。」

洪靜原老師說,人生可以犯錯,但不可以錯過,教育不是「書」,而是一種思想理路,是一種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禮儀儀軌。(攝影者:梁永志,地點: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日期:2015/11/08)
「教育志業──慈濟教育與人文」課程時,洪靜原老師分享:「人生可以犯錯,但不可以錯過,教育不是『書』,而是一種思想理路,是一種價值觀念、生活態度、禮儀儀軌。慈濟教育的特色是從素食開始可以減碳,從餐具開始可以學習實踐環保,從開始關懷學生感受到尊重。」

從事教育工作已有三十六年,在廣東省承擔教聯會工作的李慧琳,聽完洪靜原分師分享教育人文之後,感慨地表示,「過去我們在大陸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加工廠,一切都只為了要競爭提升學率」。

這一堂課,讓李慧琳了解慈濟的教育理念與一般學校不一樣,是一個人格教育的培養道場,也是生命的教育者。她慶幸回到臺灣精進研習,還來得及彌補過去所欠缺的教育思惟,希望運用慈濟教育理念引導孩子向善,培養良好的人格。

關懷 協力聯誼經營社區

「用一顆真誠的心,一步一腳印,在社區經營,就會有善的效應。」「一個人可以影響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可以影響一個社會。」來自高雄的和氣組長葉秀英帶領團隊,分享「協力聯誼經營與實務--法親關懷」。

如果協力組長能做到媽媽心、耐心、同理心、有愛心、分組不分心,「你覺得我們協力會不合心嗎?」參與分享的組員魏妙因幽默的口吻,引來全場一陣笑聲與掌聲。「每一個慈濟人都是上人的寶,一定要摳緊緊(閩南語) 。」葉秀英分享,對內相親相愛,再帶入社區裡。

去年已經受證,今年又再跟學員一起回來精進的湖南長沙慈濟志工諶進喜分享:「高雄師姊們分享的,正是目前長沙所需要的法親之間相互陪伴關懷,學習法親關懷,就是為了接引更多的菩薩,法親間的溫馨家聚,讓她的家人也一併感受到法親間的愛。」

來自中國大陸海南的陳文烈表示,他是一位生意人,過去他總是用一指神功,命令式要求司機、家人、朋友全部都要做慈濟。這次回來聽完高雄團隊的分享,切入內心去關懷,讓他很感動,無論對方因緣是否俱足,都一樣用心陪伴與關心。

陳文烈說,「用媽媽的心與至誠的關懷」正是他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慶瑞、薛燕春 新北市三重報導2015/11/0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