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自然 臺灣是「里山」
2015-11-26 | 高玉美 葉水芬「里山」觀念 永續自然
「里山」(Satoyama)一詞源自於日本,指的是圍繞在村莊週圍的山地、樹林和草原,也就是位於高山和平原之間,包括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提出的。它的願景在於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希望民眾參與,共同落實維護山河、森林、大海的生態平衡。
然而,最近的「里山」就在你我身邊,每個人從敬天愛地、愛護居家環境、珍惜資源、不過度開發與無謂的消費,都是可以從你我身邊或手中就可以成就的「里山」。
2015年11月21日,慈濟教聯會的老師,依「里山」的精神,用心規劃了認識臺灣物種的課程,讓七百多位前來板橋靜思堂參加親子成長班的家長及學童,也能在參與課程後,加深對臺灣物種的認識與保護的觀念。
我愛臺灣 珍惜物種
三樓的教室裡,透過影片,小朋友認識了許多臺灣特有的物種如:臺灣欒樹、臺灣藍鵲、臺灣獼猴……陳芳蘭老師問小朋友:「他們的名字都有兩個相同的國字,叫做甚麼呢?」學員想了想,就是叫「臺灣」,學員反應敏銳,接下來就搶著分享自己所知道的臺灣特有物種。
老師讓學員分辨甚麼是臺灣特有種?甚麼是外來種?「外來種是非洲鳳仙花!」學員顏昀沄提出她的看法,陳芳蘭老師肯定回應,外來種的動物和植物,大多數以出生的地區來命名,以方便做區分。
在另一區互愛初階教室,學員們則是聚精會神在做學習單;講師利用臺灣欒樹的花果,讓學員發揮創意,觀察及認識臺灣欒樹。臺灣欒樹除了做為行道樹外,用途非常廣泛,這天學員利用欒樹果實製作吊飾,年紀稍長的哥哥、姐姐們,拿著針線,串起一串串美麗的吊飾,學員朱容秀歡喜地說,要將做好的木欒子吊飾,掛在爸爸的車上。
親子學習 理念傳遞
還有一間教室裡,學員看著影片,知道了從蝌蚪到青蛙的演進過程,是一堂寶貴的生物課程。愛心媽媽也教小朋友動手製作小蝌蚪。滿桌子的青蛙跳來跳去,小朋友玩得好開心。另外還有其他同學則學習如何用廚餘製作堆肥,果皮製作酵素。老師也適時地傳授知識:「盡量食用當季、當令、當地的食物,避免食用過期食物,過期食物帶來的危機,不能輕忽,會影響身體健康。」
活潑又有趣的「我們姓臺灣」研習課程,成長班的學員從三歲到十二歲,各階教室老師用心規劃,適齡適性的課程內容,讓大小學員都學到寶貴的知識與巧藝。
時間倏忽而過,半天的課程就在歡送聲中結束。親子在不同的空間,學習不同的課程,相同的都是提倡要愛護地球、友善環境、讓物種永續為前提。「里山」與大自然共生存的精神,就在不知不覺中再次傳遞下去……【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高玉美、葉水芬 新北市慈濟板橋園區報導 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