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們的心 感受孩子的心

2016-06-15   | 江玉鳳 陳秋華
盧蘇偉以「賞識自己--看見孩子的天才」為題,與大家分享親子教育的方法。(攝影者:邱德馨,地點:新北市雙和聯絡處,日期:2016/05/14)
「我知道是要做,但就是不知要怎麼做啊?」盧蘇偉回憶起二十年前高考及格,剛到法院工作時,一個人要輔導四百五十位孩子,當時不知所措的狀況,還好有慈濟好友的邀約,讓他在拜訪證嚴上人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二十年來堅持做就對

5月14日於慈濟新北市雙和聯絡處舉辦的「幸福人生講座」,邀約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以「賞識自己--看見孩子的天才」為題,與約三百名聽眾分享,其中包含約四十位竹林中學參訪的學生。

二十年前高考及格剛到法院,盧蘇偉分配到輔導青少年與兒童的工作,當時一個人面對四百五十位需要輔導的小孩,其中還有一半是吸毒的孩子,讓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剛好盧蘇偉有一位好友是慈濟志工,她對盧蘇偉說:「你要不要試一試,到花蓮問我們師父,有什麼方法可以教?」

盧蘇偉記得那時跟著志工坐早晨五點多的火車前往花蓮,利用證嚴上人開示結束要離開的時候,上前請教。證嚴上人聽了他的問題之後,輕輕地跟他說:「你做就對啊!」這讓盧蘇偉很感疑惑:「我知道是要做,但就是不知要怎麼做啊?」上人繼續跟他說:「這是你的工作,沒人可以替你做,你若有決心,自然你就有方法。你想要幫助他們,只用想的,你永遠找不到方法。」

當時的盧蘇偉覺得自己智慧有限,沒辦法體會上人的用意,回程在火車上想到這些話,心理還是很難過,「搭那麼遠的火車,就告訴我這麼簡單的道理,我知道就是要做,但就是不知道怎麼做啊!」可是走過這二十年,每當想起上人的這些話,無形中就是一個法寶,因為只要盧蘇偉遇到任何困難,就告訴自己不要想那麼多,去做就對了。
盧蘇偉老師的分享,讓余仍妹(前排右一)、吳克蓮(前排右二)聚精會神,聽得津津有味。(攝影者:邱德馨,地點:新北市雙和聯絡處,日期:2016/05/14)


愛是加入了心的感受

盧蘇偉說:「跟大家分享這個道理,真的很簡單,但是簡單沒有用,要做得到才有用。因為我們正在用我們的生命影響孩子的生命,用我們的生命複製生命給小孩,但是該如何將真理實踐,讓教育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才是重點。」

開發孩子的潛能,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與孩子有很好的互動關係。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有時會被孩子輕輕的一句話,父母會覺得重重壓傷自己的心,不明白怎麼會教出這樣的小孩?孩子又為什麼會講出這麼讓父母親傷心的話?

其實這都是父母親無法從孩子情緒化字眼的背後,尋找他們到底要跟父母表達什麼?盧蘇偉說:「『愛』這個字,把那個『心』拿起來就是『受』,怎麼樣用我們的心,去學習感受孩子的心。」

盧蘇偉建議在場的父母,試著在孩子的生命存摺裡面,存進愛的存款,這樣的存款會讓孩子終身受用,孩子曾經被愛過,他就會有能力去愛別人。這是盧蘇偉二十五年來,從三千多位受助的孩子中所體會到的道理,要幫助這些孩子沒有特殊的管道或捷徑,只有在生活當中一步一腳印、點滴之中將這分愛跟希望的存款,存進他的生命存摺。

透過講座分享學方法

只要慈濟舉辦「幸福人生講座」,吳克運爺爺就會來參加,這次他特地帶太太余仍妹和六歲孫女一起來。第一次聽到盧蘇偉老師的分享,余奶奶受用的用手在嘴唇上比畫一個拉拉鍊動作,因為這是她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盧蘇偉在講座中分享,教小孩子不能一下子就沒耐心,也不能發脾氣,為此,奶奶特地深有同感地照著盧蘇偉的口訣做一次,「嘴巴閉起來,深呼吸。」用手在嘴唇上比畫一個拉拉鍊的動作,奶奶從臉上蹦出了笑容來,表示知道還要做得到才是真知道。
盧蘇偉老師的精彩分享影響很多人,許多人拿著書,排隊請老師簽名。(攝影者:邱德馨,地點:新北市雙和聯絡處,日期:2016/05/14)


從網路上知道雙和聯絡處舉辦講座課程資訊的林小姐,三年前就聽過盧蘇偉的演講,這次是專程從內湖趕來。講座一結束便上前請教盧蘇偉問題。林小姐表示:「之前聽過盧蘇偉老師的演講,因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孩子也就跟著改變,所以親子間的問題就解決了。」

林小姐這次聽講的動機,全是為了親戚與孩子之間的教育問題,希望透過再次聽課,能尋找新的親子相處方法。為此特地詢問盧蘇偉老師,當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及處罰也無效時,究竟還有哪些方式可以管教孩子?能用什麼方法告訴孩子不要一犯再犯?

盧蘇偉回答:「什麼是有效的?去改變那些有效的方式,不要重複無效的方法,孩子不會改變的。」林小姐當下明白,做父母的也要學習如何教導小孩,而不是一直重複用無效的教育方法,更不是只用責罵的方式,這樣父母的情緒不但容易失控,也容易在幾次責罵之後,就放棄教育了。

林小姐覺得重複聽講,不但能時時提醒自己,也能透過聽講打開視野,透過教育孩子,也讓父母從中自我檢討,讓親子關係更融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江玉鳳、陳秋華 新北市報導 2016/05/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