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賭夫 苦難成訪視智慧
2016-11-23 | 臺南人文真善美掌上明珠嫁做人婦 生活不再幸福
滿頭華髮的陳喜久回想往事,輕輕地述說著孩提時代幸福的過往,她的父母分別是日據時代的公務員與教師,因為家中只有她一個孩子,所以集寵愛於一身,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照理來說,她應該是很幸福的,但就在結婚後,陳喜久的生活有了截然不同的改變。
因進入臺電公司上班,陳喜久結識了富有音樂才華、卻有賭博惡習的先生。直到婚後發現自己的手環、項鍊等貴重物品通通都不見,才發現真的沒辦法改變先生。陳喜久說:「那時的我太年輕、不懂世事,當時也沒上人的法來度我,所以我選擇放棄他、隨便他。」
陳喜久對先生的失望與放棄,並沒有讓他覺醒,反而讓先生變本加厲。先生在外面欠了賭債,黑道上門討債揚言要殺他,到後來無法收拾便逃到臺北去藏匿,棄家庭於不顧,留下陳喜久獨自面對龐大的債務,甚至還曾被恐嚇要將孩子帶走。那時,陳喜久承受的壓力非常大,生活一路走來伴隨著壓力,總是跌跌撞撞的。
生活壓力兒子離世 自己也生重病
在幫先生還債的過程中,陳喜久曾經兩次離家出走,還一度想自殺,孩子是支撐她一路勇敢走過來的動力。所以,當兒子在1996年癌症往生的時候,對陳喜久的打擊相當大,她說:「我對兒子的期望其實相當深,他是家中的獨子,我認為應該要讓他了解家中的情況,也希望他不要步入爸爸的後塵。」
太多的期望加諸在兒子身上,兒子於是開始叛逆,高中生涯是一間學校換過一間。好不容易五年後高中畢業了,在陳喜久的安排下,兒子進到旅行社上班,在交際應酬的環境中,染上了酒癮,最後因罹患肝癌離開人世。
陳喜久始終沒有想過,年輕的兒子會承受不住這種壓力及這樣的家庭,什麼苦都不會說,總是往自己心裡頭吞,甚至因為飲酒過量而離開人世。這樣一連串來自家庭的壓力,陳喜久總是獨自一人承擔,壓力大到每天都得靠吃止痛藥才能抑制頭痛,直到有一天她痛到倒了下去,才知是罹患腦膿瘍。
2001年的這場病,也讓陳喜久遇到生命中的貴人陳秀惠。陳秀惠是慈濟志工,擔任陳喜久的看護,在照顧過程中看到陳喜久的苦,便鼓勵她陳喜久收看大愛臺。觀看大愛臺的陳喜久表示:「我從大愛臺電視看到,原來世間有各種苦,從中我慢慢轉換自己的想法,當想法改變後,心境上更能坦然面對生活。」
做訪視牽引一家人 三人同進慈善
陳喜久開始參與慈濟,總是專注在訪視領域,投注許多時間與心力,甚至訪視後的個案資料需用電腦文書處理,或是面對緊急個案件需要處理時,陳喜久都會請女兒蘇怜如幫忙打字,以及協助處理。陳喜久希望女兒除了幫忙整理資料外,也能從打字中有所感受,因此總是請女兒將每次的訪視資料謄打建檔。果然在耳濡目染下,蘇怜如體會很多,也時常與母親討論個案狀況,成為媽媽的好幫手。
2015年蘇怜如也培訓受證,在慈濟道路上跟著媽媽追隨上人的腳步。蘇怜如由衷地佩服媽媽:「慈濟路難走卻用心走,媽媽不畏挫折投入訪視這區塊十二年,如今自己受證就義不容辭承擔傳承工作。」
除了女兒之外,陳喜久還帶著孫女陳穎萱參加訪視或慈濟活動。陳穎萱一路從慈濟幼兒園啟蒙,隨後進入慈濟小學,可能是在慈濟的氛圍中學習,也或許是因為在慈濟活動中耳濡目染的關係,孫女陳穎萱比同齡的孩子更多了一分慈悲與同理心。
陳喜久回想起曾有一次,在一個很冷的冬天,她帶著孫女與志工們去關懷一位老婆婆,老婆婆的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當大家進屋時,看見老人家只穿了拖鞋坐在輪椅上,陳喜久便請同行的志工去找襪子來幫老婆婆穿。但是,當大家在老婆婆的家中遍尋不著時,孫女陳穎萱脫下她自己的襪子,跪下來幫老婆婆穿上。
當時陳喜久看到這一幕,她問自己:「我是付出嗎?」從孫女對老婆婆的關懷中,陳喜久明白,其實在付出的當下,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得到。
回首來時路,雖然先生的不良習性讓陳喜久吃了不少苦,但也讓陳喜久體會到何謂業力的牽引,她說:「以佛法觀點來說,我認為先生是來教導我的,教導我慈悲不能沒有智慧,更認為他是來成就我、教育我的。」
現在的陳喜久在慈濟路上,除了有女兒蘇怜如的扶持,更有孫女陳穎萱的陪伴,在訪視過程中把握光陰聞法,在人群中力行體悟,從前自己經歷的苦難,讓陳喜久多了同理心,能夠陪伴苦難中的人走出陰霾,重新擁有歡喜久久的人生,就是她最大的喜悅。
(文:臺南人文真善美 臺南報導 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