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規矩的規律 能安頓身心

2017-03-05   | 李委煌
德松師父就著窗外餘光,靜坐室內整理隨師資料。(攝影者:黃筱哲)
「作息規律、循規守矩,就能覺察身心細微的異動,有助於訓練心念在遇波折時,能盡快返回正確的軌道上。」靜思精舍德松師父說。

從2009年9月21日開始隨師,七年多加總起來,已在上人身旁專職記錄超過六百五十天。在證嚴上人身旁,有一群隨侍弟子,每日記錄上人指導會務及與訪客的談話重點,德松師父正是其中一位;商科背景出身的他,尤其喜愛統計學,對數字總是特別敏銳,習慣將資料整理清楚並確認相關數據。

隨師記錄的工作,極其忙碌高壓。在精舍的生活,每日清晨三點五十分打板即起,扣除午膳、藥石、盥洗等時間,一天盯著電腦長達十多個小時。「佛陀時代沒有紙筆可記錄,現在我們甚至還有電腦呢。」德松師父說,即使忙碌,也忙得很幸福!

這樣的作息,難免讓手腕或肩頸發炎、眼睛痠疼,但大家卻甘之如飴、把忙碌當復健,珍惜上人還能在身邊教導的日子。每一天,從上人於早課時的晨語開示,到志工早會,以及傾聽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分享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上人的觀機逗教與隨緣開示,令人感覺就如身處在智慧法海中!

誰打擾了你

德松師父回憶過去,曾坐在彰化秀水的鄉下老家,望著門前一大片農田稻穗,內心沉靜沒有雜念;突然間,感受到風的呢喃、大地的呼吸;「我感覺皮膚毛細孔跟著張開,天地萬物成為一體。」當下他體悟到,天地萬物融合為一,彼此律動也是一致的。

他由衷生起一股強烈感受,當人們面對人事物的困擾時,「究竟是外界打擾了你?還是你影響了別人?」

出家前,德松師父曾在臺北工作五年多,身為業務祕書,很了解都會人需面對的生活、壓力與無奈;雖然福利待遇很不錯,但終究覺得內心很空虛,直到生活重心轉移至慈濟志業後,才逐漸開朗、熱情起來。

捨去過往的時髦妝顏,德松師父甫出家時,經常在外勞動而曬得黝黑,也曾跟著靜思精舍裡的建築工程扛沙、綁鐵;「雖然好忙,但很快樂、很安心,也不必再為了業績而應酬。」

雖然出家、斷除世俗欲念,卻選擇了面對社會人群並志於慈善服務的修行組織,日復一日。有人問他:「貧病的人救不完,每天又那麼忙,不會感到疲累嗎?」德松師父說,萬物共生,地球之上誰不是家人?一如所謂的「蝴蝶效應」,人與人之間都是有關聯的。

靜思精舍法師打板,通知大眾準備晚課。有規矩的規律作息,能讓散亂之心歸趨靜定。(攝影者:黃筱哲)
「地球的另一邊不好,你在這邊就能活得好嗎?」就像全球目前共同面對的霧霾、糧食、水資源、氣候等問題,若能習慣把天下事當成自己的事情去關心,「自然就沒有放棄的念頭了。」

規矩才是重點

德松師父認為,人們的心思普遍紛雜躁動,無法感受到自己身體細胞的變化;但如果作息規律、心思穩定,有助於覺察到細微的異動。「心靈若是一池擾動的濁水,一顆石子落下去也沒感覺;但若心境是一泓靜水,一點點波動都可以被意識到。」

現代人常因重口味而麻木了味覺的細節,品不出食物的天然原味;視規矩規律的生活為乏味,對待自己的身體也顯得粗糙麻痺,警覺不出疾病,久而久之便導致身心疾病。

規律有助於身心的覺察。不少人生活作息率性混亂,或是抓著手機不離身、熱衷線上遊戲,不可一日或缺,儘管他們自認那也是一種「規律」,但德松師父看法不同。他認為習氣、習慣或許看似有形式上、重複性的規律,「但規律不等同於規矩。」就像如果手機不在身邊就感覺焦慮不安,這並不是好現象;德松師父認為,「有規矩的規律」,對安頓身心才有正向的意義與價值。

就如靜思精舍的常住眾們,每天都在勞動、時時都在做事,「那何時才能自修呢?」德松師父認為,「若能珍惜時間,每一刻都是在自修。」修行,並不是指靜靜地坐著,而是能否在繁忙時,讓心安定,思慮縝密,以不變應萬變,展現出讓自己、讓周遭都能穩靜的功夫。

在精舍,常住們白天忙於勞動,各司其職也相互幫忙,晚間則把握時間讀書或共修,每個人僅擁有一個鋪位和書桌空間,卻已感到足夠。大家的想法一致,因是為了眾生而生活,所以感覺熱忱;如果是為了一己,那欲望就會開始了。

德松師父說,靜定的心,是由無數個念頭所成就,但凡夫的心思,往往在剎那間就容易被外在情境牽著走,跟著別人的情緒、喜怒哀樂而起伏。他認為「規律而規矩」的勞動與作息,有助於訓練心念在遇波折時,能盡快返回正軌的方向。

如同長年隨侍上人身旁,德松師父常能感覺到上人的心思,就如《法華經•譬喻品》所云:「其心安如海。」一個人的心若如大海寬闊恆遠,就會讓人感到很安定。只是,大海是靜的嗎?殊不知海面下波瀾湧流;那麼,大海在動嗎?遠望鳥瞰卻如一泓靜水……

時間愈用愈長

德松師父認為,看一個人有沒有智慧,不是在他處於順境、承平狀態時,而是當他遭遇逆境,或在繁忙混亂之際,是以什麼樣的口吻和態度與人說話及處事;一如佛教所說的「戒、定、慧」,規範了自己的身心作息,靜定後才能有所謀略。

上人在關照全球、日理萬機中,總是忙得步履優雅;每天清晨三點多,上人起床,開啟一日生活。講經、主持志工早會、會議、與訪客談話……當正午敲板聲響起時,無論當下多麼忙碌,上人總會起身走向齋堂,與眾人一起用膳,維持嚴謹作息。

入夜後,上人依舊在書房忙碌,一面關心全球訊息,同時亦批示桌面高疊的公文,有時書寫翌日對眾開示的筆記,直到晚間安板才就寢。高齡八十歲的老人家,已這麼忙碌慈濟志業逾半世紀了。

「有規律的人珍惜時間,運用起來,比散漫者多出好幾倍。」德松師父說,老天爺很公平,不會給任何人多一秒或少一秒,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但善用它,一天就會變長了。」

對於隨師記錄的德松師父,乃至全球志工弟子而言,上人這分由內外顯的從容儀態,以及殷殷教導弟子們該如何成長慧命,學習待人處事,珍惜幫助別人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結好緣,就是他們學習靜定之道的最佳典範。

(文:李委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603期)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