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青年理財 是講真實負責

2017-05-30   | 彭鳳英
慈濟大學人文處邀請慈誠懿德會志工張嘉澍演講,與大學生分享正確的理財知識與方法。(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日期:2017/05/18)
「我才大一,需要學理財嗎?現在談這些會不會太早了點?」「只有一點點存款,如何實現夢想?」慈大人文處知道年輕學生的壓力與煩惱,5月18日請到慈誠懿德會志工張嘉澍,蒞臨人文社會學院慈懿咖啡館,暢談在學時期如何開源節流,成為職場達人後,安排計畫性儲蓄、巧用投資工具等要訣,打造出私房理財術。



學習理財術 越早開始越好

每個人在一生中會面臨不同的課題,人生規劃清單上的項目應有盡有。其中,理財一定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尤其在低薪時代,社會新鮮人或上班族要如何擺脫「窮忙」,養成良好的金錢觀念,學習理財顯得更為重要。

有了正確的金錢觀與理財方法,才能迎接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張嘉澍開門見山,一語道出現在大學生的理財盲點。「良好的金錢觀、理財方法,不是畢業後才開始,而是現在開始規劃。你畫好財富地圖了嗎?」他表示,今天演講內容雖然有點商業化,但是大學生未來還是要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早晚都得要面對個人財務管理的問題。

慈濟大學學生5月18日參加「慈懿咖啡館」講座,學習慈濟志工張嘉澍的人生經驗與理財方法。(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日期:2017/05/18)
「大家都相信『錢不是萬能』,但別忘了……」學生們同聲回答:「沒有錢,萬萬不能。」張嘉澍接著說:「對!『沒有錢,萬萬不能!』做任何事,還是要有錢,尤其是完成夢想、幫助苦難的人。」

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每一個人都應該要有適合自己的理財觀及方法。在大學時期就要慢慢接觸理財的相關知識,學習有計畫的儲蓄與正確的理財方法,進入職場或成家立業時,才不會措手不及。張嘉澍強調:「今天分享的理財技巧,只是希望你們未來能達成財富自主的目標。」

張嘉澍透過簡報,帶著學生讀懂財務、損益與報酬率等報表,及透過各項報表,應徵適合自己經濟需要的企業,或分析、選擇適當的投資標的。

他同時向大家說明,傳統「有地斯有財」觀念,與個人不動產投資觀念,鼓勵同學:「趁年紀輕輕開源節流,盡快存到買房的第一桶金。」儘管新聞報章或網路上的理財資訊相當多,就讀生命科學系的王睿駿仍是一知半解,不免提問:「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人愈來愈少了,投資房產值得嗎?」張嘉澍趨前拍拍他的肩膀:「放心,在你有生之年,還不會遇到這個問題。」這個答案讓王睿駿釋懷了。

財務理不理 規劃人生清單

在臺灣的正規教育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學到理財知識,了解善用金錢對現實人生的影響。多數人都是畢業後開始工作,有收入後才試著接觸理財方法與相關知識。即使是商學院學生,學的也多半偏重理論,少有實務訓練,又怎麼能做出正確的投資理財?投資理財本來就充斥著風險與陷阱,張嘉澍坦白說道:「唯一正確的是愈用功、愈專業,至少風險控管比較好,相對犯錯的機會也會比較少。」

慈濟大學人文處定期邀約各行各業創業有成的慈濟志工,蒞校與學生分享人生經驗。(攝影者:張進和,地點: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日期:2017/05/18)
「學習理財無法速成,建立紮實的數字觀念、培養節制用度的金錢觀,是從生活點滴開始做起。」存零用錢、壓歲錢或打工薪資,或努力讀書爭取獎學金,存下來的金額或許不夠出國讀書、圓夢,但過程中所得到的儲蓄、理財經驗,絕對比存摺帳面上的數字來得更珍貴。

張嘉澍進一步說明:「理財就是規劃、應用金錢,學習正確的用錢習慣與省錢方法,最重要的是了解複利的力量和延後滿足欲望的觀念。」

有位師長擔心,理財講座一直談錢,會不會讓學生變成現實的人?

「擁有全面而正確的金錢觀,未來才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理財不但是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而且是愈早開始愈好。我們提早知道這些觀念,以後處理個人財務會有很大的幫助。」慈懿會志工張嘉澍說,美國的成功企業家卡麥隆‧強森(Cameron Johnson)年僅二十一歲時便創立、出售十二家公司,他用卡麥隆的故事勉勵學生:「金錢只是工具,不是目的。賺錢是達成夢想的方法,能掌控金錢,才能實現理想。」【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彭鳳英 花蓮報導 2017/05/1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