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種善十年 成就一把米傳奇

2018-06-27   | 顏福江
緬甸「米撲滿」的慈善力量十年有成,當人人啟發善念,並且恆持善心,終能成就「粒米成籮」的慈善收穫。(圖片提拱:慈濟基金會)
【基金會新聞稿】「日存一把米、恆持一念善!」在緬甸不斷擴散的「米撲滿」善效應,源自於十年前一場風災浩劫,來自臺灣的慈濟給予援助,大愛精神理念感動烏善丁、烏丁屯等當地的貧農,至2018年5月底,兩人在當地帶動十五村,招募近千戶人家響應「米撲滿」,每月可累計收集約1111公斤大米,而這些「存下來」的米,將轉而救濟六十六戶貧苦人家,貧農存米助人,發揮人與人互助精神,持續帶給當地正能量。

十年耕耘善苗長 緬甸自起愛循環

「不要小看一粒米!」緬甸「米撲滿」的慈善力量十年有成,當人人啟發善念,並且恆持善心,終能成就「粒米成籮」的慈善收穫,而臺灣以愛以善為寶,慈濟人持續在全球各地布下善種子,其中,就在緬甸這個佛教國度,持續影響當地人民萌芽菩薩心,許多貧農開始不以身處艱困環境而愁眉苦臉,反而以助人為樂展開歡喜人生。

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侵襲南亞,其中,有「亞洲穀倉」美稱的緬甸受災最為慘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率先前進災區展開賑災工作。緬甸許多貧農因稻田被淹沒,畢生積蓄付諸流水,又因原稻種已是借貸購買,無能力再次購買稻種,眼看著生活就要陷入絕境。
    
慈濟志工得知後,在當地發放來自臺灣的優良稻種,被當地人稱為「福種」。其中一位貧農烏丁屯,受助後決心幫助其他人,因此發起「米撲滿」運動,在每天家中煮飯時,抓起一把米存入另一個容器,這個容器裡的米就可以幫助其他需要的人,且理解慈濟「不殺生」的理念,以自然農法耕作、不灑農藥,2014年開始,他另外又買了一塊田,這塊田的收成完全捐給慈濟行善,成為名副其實的「福田」。
目前為止,緬甸有十五村響應,招募近千戶人家響應「米撲滿」,每月可累計收集約1111公斤大米。(圖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受助人感念慈悲 無形力量勝有形

緬甸慈濟志工團隊近日來臺參加2018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營隊圓緣結束後,今天6月26日緬甸志工團隊在新店靜思堂向證嚴上人分享當地的慈善足跡,烏丁屯再次感性表達,如果上人給他錢,他可能很快就用完了,但是上人給他的「慈悲」,才是他受用一生的「資糧」,特別是發放「福種」後,當地貧窮農村對於慈濟竹筒歲月的精神相當感動,農民自發性以每家每餐少吃一把米,匯聚後幫助更多窮民的故事。

「一把米也可以助人」在緬甸農村中津津樂道,而相同的道理,在相對富裕的臺灣,慈濟基金會也不停推廣「素食八分飽、二分助人好」的生活飲食觀念,透過身體力行「茹素」,不但可培養慈悲心,還能減少碳足跡,護生救地球、做環保,人人身、口、意當少一點慾望,就能多幾分力量助人,這份善念需要每個人「大愛共伴」,這份善行需要你我「寸步鋪路」,才能展現「有情天、護大地」的社會祥和。

慈濟基金會表示,慈濟志工在帶動慈善的同時,除了啟發善念,更讓他們知道幫助別人有多種方法,鼓勵受助者成為助人者,貧窮布施並不難。只要心中有愛,雖然在困難的環境,心中也能富有幸福。

(新聞稿:顏福江 慈濟基金會公傳處 2018/06/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