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道守心 力行慈悲

2014-07-03   | 慈濟基金會
(攝影者:張竣彥)
都市邊緣有一窪大池,城裏所有的穢物、糞便皆集中於此,人們經過時總是掩鼻快步通行。一日,佛陀帶著比丘來到池邊,見一隻四腳大蟲經年在污穢髒臭不堪的池中生活,遂向弟子們講述這條大蟲的業報因緣……

一念惡因苦無窮 守護道心度眾生

過去久遠劫前,毘婆尸佛教化十萬名修行者,人人精進用功,成就果位,直到佛入滅後,依然在叢林裏用心修行。

一群即將入海取寶的商人路過叢林,感受到修行者的莊嚴道氣,遂歡喜而恭敬地供養僧眾,並請修行者為他們祝福,發願若此行平安順利取寶而歸,必定再來供養。

商人入海取寶,果然滿載而歸,回程依照約定再入叢林,設大供養,並將所得價值最高的寶物獻給僧團中的主事者。過了一段時間,商人所供養的食物即將用盡,比丘們請主事者將寶物取出變換糧食,豈料主事者一時心起貪念,罵道:「這是我所擁有的寶物,你們憑什麼來討?既然沒有食物可吃,就去吃糞便吧!」

這一念貪心、一句惡言,令此僧命終後墮阿鼻地獄,常在糞尿之中受苦,經歷九十二劫才脫出地獄,又生於此城的糞池中,受苦無盡。

晨語時間,上人述說《賢愚經》故事叮嚀大眾,在凡夫地修行,境界複雜、誘惑繁多,要守護單純的初發心,堅定道心、言行謹慎。

「凡夫隨業輪迴六道,難得人身,會遇佛法更是難上加難;今生此世,有緣接受佛法教化,要用虔誠心接受、理解,通達道理。」上人警惕大眾,莫任憑時日空過,讓法水點滴漏失;應守護道心,用心受持,立願廣度眾生。

佛法入世化苦難 慈悲喜捨勤推廣

與大陸訪客談話,上人言及,慈濟志業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是隨著大環境變化,應社會所需,由眾人合力成就而成。

「慈濟創立之前,臺灣社會曾走過一段貧苦歲月,接受美援以及外國教會的資助。正因為切身感受過物資匱乏之苦,也有受人濟助的感恩回饋之心,社會大眾在經濟情況改善後,自然湧出一股愛的能量。慈濟是臺灣民眾共同做起來的,大家相互啟發愛的能量,朝同一個方向前進。」

當時社會上,不只人與人之間互助互愛,宗教力量也啟發了無私付出的清淨愛心。上人言,除了西方國家帶來的宗教信仰,來自中國大陸的高僧大德亦帶來正信佛法,傳揚人間佛教,讓佛法走出叢林寺院、走入社會人群。

「佛教信仰不在儀式上,而是深入人心、能夠運用在生活中的真實道理。慈、悲、喜、捨這四個字,就是佛教精神,也經由慈濟人的推動,展現在社會上。」

上人解說,「慈」謂「予樂」,用無私大愛,給予眾生幸福;「悲」即「拔苦」,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同理心,為眾生拔除苦難;「喜」則是文化內涵,也 就是人文,不只給予苦難人生活上的濟助,且用同理心打開其心門,輔導人人用知足、感恩的心態面對苦難人生;「捨」就是布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匯合起來 就是一股幫助社會的大力量。

「人生必須把握正確的方向,『活到老、學到老』——智慧者能明辨是非,對的事,就把握時間去做;若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是錯的,也能及時改變。」

上人表示,「慈悲」的具體展現,就是走入人群,濟助貧老孤殘的實際行動;感恩慈濟人無分年齡長幼,天天聞法,用心吸收道理、提升智慧,因而開闊心胸,不只為臺灣社會無私付出,且以身作則帶動大眾,為天地人群貢獻心力。

【靜思小語】「慈悲」的具體展現,就是走入人群,濟助貧老孤殘。
證嚴上人2014年5月6日《農四月‧初八》
※本文引用自2014/06/25《慈濟月刊》第571期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