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苦知福 就能知足

2014-09-15   | 慈濟基金會
(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高雄和氣組隊幹部分享,談到慈善訪視;上人叮囑,務必要落實社區,平日與鄰里緊密互動,有家庭發生事故,即可主動關懷,及時付出。

悲智雙運 濟貧教富

現代社會愈益複雜,物質之苦外,更多心靈之苦。上人教眾提起慈悲與智慧面對,設法拔苦。「還要進一步引導對方『見苦知福』,主動關懷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啟發其愛的能量,不再坐等救濟。」

有人以為,做好事能得庇佑。上人教導,受證慈誠、委員,並非領了一張「保身符」。「此生際遇,是過去生自己所寫的劇本;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則,無可逃避。做慈濟,可以得人疼惜、愛護與尊重;也因為心中有法,當遭逢逆境、生病時,也能以正向態度面對,不生怨尤。」

上人強調,行菩薩道必須走入人群,有接觸才會有感觸。「見聞種種世間相,心不受污染,相信因緣果報、清楚生命價值,心寬念純地面對一切,就能寫好未來的人生劇本。」

法親之間要提起正知、正見,相互勉勵。上人叮嚀:「資深者要傳承經驗,以『誠』與『情』陪伴新進者,讓人感受處處設想的用心與誠意,建立起真摯的長情,進而攜手走上菩提大直道,體會付出的快樂。」

有些志工家境不好,仍在忙碌生活中找出時間承擔慈濟事,甚至一人身兼多功能。上人表示肯定:「只要有心、願意提起菩薩使命,就有方法。」

佛經記載「貧婆布施」的故事──

迦葉尊者外出托缽,遇到一位貧窮的老婆婆;貧婆有心供養尊者,卻悲嘆自己一無所有。尊者告訴她:「你身上的衣服破了一角,就布施那塊布吧。」

「一塊破布能做什麼呢?」尊者答:「一顆虔誠的心,就是最好的供養。」

貧婆聽了,歡喜撕下衣角供養尊者。佛陀知悉後,感念貧婆虔誠供養的心意,因此出家人僧衣後方都縫有一塊布,稱作「印」。

上人以此說明,慈濟人濟貧、賑災時,向受助者分享「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以及「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觀念,鼓勵大家日存點滴行善,亦同此理。

修行,貴在腳踏實地,從每一步的見聞與感受,充實心靈風光。上人籲請大家持續「薰法香」,悲智雙運地「教富濟貧」、「濟貧教富」;如此步步行來,即能感悟清淨的真如本性。

廣結善緣 皆大歡喜

臺南、高雄、屏東及臺東等地慈誠師兄,昨日起於高雄靜思堂展開精進研習。圓緣典禮中,上人期勉大家多投入、多接觸,自己感動才能感動他人,接引更多人間菩薩投入,「全臺連心,愛鋪滿地」。

「對生活不滿,是因為沒有看到世間苦、沒有感觸到無常的可怕;煩惱心起惑造業、自我障礙,形成惡性循環。」上人表示,深入慈濟、見苦知福,就能知足。

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都有清淨本性,卻被重重無明煩惱遮蓋。上人強調,「聞法知理,才能去除煩惱。走入人群歷練,達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境界,不受人間煩惱無明污染己心,菩薩道才能不受障礙。」

如何不讓外境影響心境?上人教導,要「修行」。「走入人群,付出無所求,感恩能有付出的機會;心存感恩、以法互動,就能善解、包容他人不好的習氣,圓融人與事。」

見聞世間苦難,有時想伸手相援,卻不得其門而入。上人言,慈濟人一心所想的是苦難眾生,即使受到不好的聲色對待,只要苦難眾生能得救,就滿懷感恩。「看見苦難眾生身心安穩、展現笑容,自心亦是滿心歡喜,這就是人間菩薩的心地風光。」

上人教眾常服用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神湯」,人人以感恩、尊重、愛互動,如此就能皆大歡喜、廣結善緣。

【靜思小語】看到世間苦、感觸到無常,就不會怨懟,起惑造業。

證嚴上人講於2014年6月28日《農六月‧初二》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72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