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50 勇猛精進菩薩道
2016-03-24 | 陳美玲為了追尋慈濟五十年來的歷史軌跡,大愛電視臺特別規劃在全臺舉辦五場「回眸五十˙看見慈濟」的活動,第二場於3月5日在臺中分會舉行,邀請委員號一千五百號以內的委員共同來參與。
慈濟從草創時期的三十支竹筒起家,到五十年後的今天,大愛種子遍灑全球,就是有一群像柯王幼這樣道心堅定、緊緊跟隨證嚴上人的資深慈濟委員,一步一腳印用心耕耘的結果。
做慈濟不畏艱難 做到不能做為止
利用回收塑膠袋製成的胸花,別在眾位資深志工的胸前,在老委員們完成報到後,便由志工引導前往感恩廳餐敘,資深委員們開心之情溢於言表,紛紛把握這難得相聚的時刻閒話家常。
柯王幼歡喜地對志工說:「當年最期待的日子就是每個月的初一,可以跟著師父到處去看個案。看到可憐人怎麼這麼多,就全臺走透透去募款,從臺中、東勢到臺北,甚至遠到梨山都去收款。」
問起做慈濟是否有困難之處,柯王幼毫不猶豫的答道:「困難?我沒想到有什麼困難的,只要能跟師父出去看個案,心裡就很歡喜。」她也勉勵新進的志工:「有心最要緊,要認真出來做。」
比柯王幼還要年長兩歲的余金山和宋麗嬌夫妻檔也來到現場,余金山接受訪問時,堅定的發願:「要一直做慈濟,做到不能做為止。」
跟著師父走下去 難行能行道業成
來自大甲,八十四歲的高翁彩尉則是特別懷念早期過年時,到靜思精舍承擔志工的點點滴滴,面對旁人的讚嘆,她謙虛的說:「路是師父開的,我們沒做什麼,就是跟著師父走而已。」
委員號七〇五號的李朝森及高麗雪夫妻檔,投入慈濟近半世紀,從沒有「難」這個字,二人到處收功德款、做訪視,牽手做慈濟,在不同的志工領域付出,彼此分享經驗及法喜。
李朝森回首當年出國參與泰北三年扶困計畫,遠在他鄉異地,只能靠著佛法來對應人與事的磨練,完成海外志工的任務,這條菩薩道路確實是難行能行,他也向志工分享他的處世法寶:「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要經常拿出來飲用,與人相處才不會有摩擦。」
地震後菩薩湧現 一代接一代傳承
溫馨的餐敘後,眾人移師講經堂進行座談,由主持人李惠瑩與多位資深委員帶領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一同上臺回顧中區慈濟五十年來的慈善點滴。
1999年9月21日,震撼全臺的集集大地震,有許多慈濟人汗淚交織的回憶。雖然事過多年,但是憶及當年如人間煉獄般的地震慘狀,慈濟志工楊明達仍忍不住哽咽語塞。
現場來了三十五位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湧現的菩薩,一同來見證這段歷史。
地震當年,許多人看見慈濟人在災區的付出而深受感動,進而成為慈濟志工,前炎峰國小校長許昆龍就是其一,地震發生後,慈濟認領該校希望工程,許校長感動之餘,在退休的隔天便立即投入志工行列。
回首慈濟五十年,從當年的三十支竹筒,成長到現在的國際NGO組織,一路篳路藍縷走過來,是資深委員不厭其煩的帶領、傾囊相授,提攜著後進的新發意菩薩勇猛精進,不斷向前。【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陳美玲 臺中報導 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