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陽光交流 陪傷者走下去
2015-07-08 | 徐莉惠
臺北慈院十二位患者短中長期的復健與心理重建。
臺北慈院與陽光基金會除已建立實質的連絡窗口;7月6日下午,陽光基金會的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也受邀來院,共同討論傷患後續的復健計畫以及如何協助家屬做好心理建設,盡力給予最好的醫療照護,幫助傷患和家屬度過難關,出院後順利返回正常生活。
虛心取經 陪伴傷者復健
趙有誠院長表示,陽光基金會長年來對於大面積燒傷的傷患,已累積豐富的輔導經驗,臺北慈院在收治十二名塵爆傷患後,積極與陽光基金會合作,共同陪伴傷患進行復健與心理重建。6日下午,陽光基金會的職能治療師、社工師來到臺北慈院,與徐榮源副院長、復健科團隊、身心科陳益乾主任及社服室團隊共同討論傷患的復建計畫。
陽光基金會職能治療師督導蕭鳳儀表示,床上的復健運動可以持續進行,植皮或清創手術幾天之後也可以慢慢開始做復健,每位傷者的手腳癒合時間前後不一,從恢復較佳的部位開始做。傷者在生命徵象穩定後,要慢慢開始做下床、行走的訓練,否則長久臥床會造成心肺功能、肌耐力下降。床邊復健動作包括腳垂出床、踢踢腳、動一動,由於每位傷者的腳底都有傷口,她建議可以放個枕頭讓傷者輕輕踩踏,慢慢適應「腳踏實地」的感覺。
蕭鳳儀督導說,傷者出院前一定要做好準備,確定能下床行走、慢慢爬樓梯,否則出院後的生活會是大麻煩。復健要視傷者的體力而定,在生命徵象穩定、意識清楚、下肢沒有嚴重水腫、疼痛在能忍受的範圍內進行復健,必要時以助行器協助。傷者最痛就是換藥的時候,可以適度給予止痛藥,復健運動也可以安排在換藥後,趁藥效持續時進行。
了解問題核心 心理重建度難關
復健之路辛苦又漫長,家屬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所以膚慰家屬的部分也是一項重點。「陪伴家屬時,該轉移他們悲傷的心情還是討論如何面對未來?」、「當傷者情況真的不樂觀時,該如何告訴家屬?」社工師林家德、尹寸欣分別提問。
陽光基金會社工督導賴秀雯經驗分享,「家長最焦慮的是孩子的未來,由於每個家庭會面臨的問題都不太一樣,陪伴的重點是了解家長擔心的問題是什麼,例如孩子的容貌外觀、不了解什麼是疤痕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未知,容易焦慮不安。可以透過團體衛教或個別諮詢,提供家屬需要的資訊,例如疤痕的照片、傷友座談會、邀請傷友現身說法,讓家屬知道為何要做復健、穿壓力衣,未來要對抗的是什麼,才有力量去支持、鼓勵孩子。」
醫療團隊廣納各方的寶貴意見,為這些傷者持續努力。徐副院長說,「在急性期的搶救之後,接著要進入中長期的復健與心理重建,我們將每項細節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做好萬全的準備,陪伴傷者和家屬共度難關。」
(文:徐莉惠 新北市新店報導 2015/07/05)
燒傷患者在度過急性期、生命徵象穩定之後,將踏上漫長的復健和心理重建之路。7月5日上午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與慈濟志業體主管齊至陽光基金會,拜訪該會董事長、執行長等人,商討合作機制,提供臺北慈院與陽光基金會除已建立實質的連絡窗口;7月6日下午,陽光基金會的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也受邀來院,共同討論傷患後續的復健計畫以及如何協助家屬做好心理建設,盡力給予最好的醫療照護,幫助傷患和家屬度過難關,出院後順利返回正常生活。
虛心取經 陪伴傷者復健
趙有誠院長表示,陽光基金會長年來對於大面積燒傷的傷患,已累積豐富的輔導經驗,臺北慈院在收治十二名塵爆傷患後,積極與陽光基金會合作,共同陪伴傷患進行復健與心理重建。6日下午,陽光基金會的職能治療師、社工師來到臺北慈院,與徐榮源副院長、復健科團隊、身心科陳益乾主任及社服室團隊共同討論傷患的復建計畫。
陽光基金會職能治療師督導蕭鳳儀表示,床上的復健運動可以持續進行,植皮或清創手術幾天之後也可以慢慢開始做復健,每位傷者的手腳癒合時間前後不一,從恢復較佳的部位開始做。傷者在生命徵象穩定後,要慢慢開始做下床、行走的訓練,否則長久臥床會造成心肺功能、肌耐力下降。床邊復健動作包括腳垂出床、踢踢腳、動一動,由於每位傷者的腳底都有傷口,她建議可以放個枕頭讓傷者輕輕踩踏,慢慢適應「腳踏實地」的感覺。
蕭鳳儀督導說,傷者出院前一定要做好準備,確定能下床行走、慢慢爬樓梯,否則出院後的生活會是大麻煩。復健要視傷者的體力而定,在生命徵象穩定、意識清楚、下肢沒有嚴重水腫、疼痛在能忍受的範圍內進行復健,必要時以助行器協助。傷者最痛就是換藥的時候,可以適度給予止痛藥,復健運動也可以安排在換藥後,趁藥效持續時進行。
了解問題核心 心理重建度難關
復健之路辛苦又漫長,家屬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所以膚慰家屬的部分也是一項重點。「陪伴家屬時,該轉移他們悲傷的心情還是討論如何面對未來?」、「當傷者情況真的不樂觀時,該如何告訴家屬?」社工師林家德、尹寸欣分別提問。
陽光基金會社工督導賴秀雯經驗分享,「家長最焦慮的是孩子的未來,由於每個家庭會面臨的問題都不太一樣,陪伴的重點是了解家長擔心的問題是什麼,例如孩子的容貌外觀、不了解什麼是疤痕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未知,容易焦慮不安。可以透過團體衛教或個別諮詢,提供家屬需要的資訊,例如疤痕的照片、傷友座談會、邀請傷友現身說法,讓家屬知道為何要做復健、穿壓力衣,未來要對抗的是什麼,才有力量去支持、鼓勵孩子。」
醫療團隊廣納各方的寶貴意見,為這些傷者持續努力。徐副院長說,「在急性期的搶救之後,接著要進入中長期的復健與心理重建,我們將每項細節一點一滴地記錄下來,做好萬全的準備,陪伴傷者和家屬共度難關。」
(文:徐莉惠 新北市新店報導 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