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下製造試劑 慈大量產援國內外

2020-12-29   | 大愛新聞
慈濟大學學生犠牲假日,忍受著實驗室的低溫,趕製第一批三萬劑的檢測試劑。(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慈濟大學今年(2020年)5月研發出「雙抗體快速檢測試劑」,到12月已經完成十三萬劑,分別送往南非和中南美洲。而第一批三萬劑,九月時候就送到印尼。第一批手工製作,師生在4℃的冷房實驗室,犧牲假期趕工,希望為防疫盡心力。
 
雙抗體檢測試劑 準確度與靈敏度逾九成
 
2020年初,COVID-19疫情蔓延,到了年底,全球持續延燒。中研院在2月發起了一個科學研究平台,廣邀人才,集思廣益,期望早日緩解疫情。慈濟大學責無旁貸,校長劉怡均的支持及研發長黃舜平的協助下,慈濟大學在短短兩個月,製作出雙抗體檢測試劑,準確度與靈敏度超過九成。
 
第一批試劑由慈濟大學醫學系微免碩班教授林光慧帶著學生製作,林光慧教授在實務上經驗豐富,「剛好我的工作,都跟B型肝炎病毒的疫苗有關,所以剛開始就是說,第一代的疫苗是怎麼做的,第二代的疫苗是怎麼做,第三代的疫苗是怎麼做,然後剛剛好,就在那個工作領域,就累積了一些自己的經驗。」
 
林光慧教授也感恩慈濟大學的支持,她說:「那 (慈大)校長,其實是滿願意往前衝的人,所以我們一剛開始,團隊組成的時候,就有校長研發長,然後我們就一起去中研院,拜會廖(俊智)院長。」
 
有了資源,林光慧教授帶著學生全力投入,「他們(慈大學生)要一直待著,不能出來是四十分鐘,然後他們得要進到冷房,那很冷,還要穿那個外套,在那邊抖抖抖。」
 
其實學生們不只得忍著實驗室的低溫,還犠牲假日,林光慧教授心裡滿滿的安慰,「我說喔!我都不行。他們自己在面對,這樣子(低溫)的狀況的時候,就放很大聲的音樂,好像很開心,然後一面做實驗這樣子。今天是誰在那裡?聽音樂就知道,哪一個人聽哪一種音樂這樣子,還滿有趣的。」
 
難能可貴的是,孩子們也學到了專業知識以外的管理功夫。林光慧教授說:「我那時候就覺得(研究進度)我們不能各自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不知道誰做到哪裡了。」他們很棒的地方,我說開始他就說好,那我來排班,排班怎麼排,誰星期幾?做到哪裡?誰做什麼?大家共同記在筆記本上,資料都放在上面,幾點幾分做什麼,把它做成一個像工廠一樣的規畫。」
 
慈濟大學在短短兩個月,製作出雙抗體檢測試劑,準確度與靈敏度超過九成。(擷取自大愛新聞畫面)

犠牲假日耐低溫 力拚進度抗高壓
 
學生們這一頭要上課,另一頭要做研究,假日過得特別充實。慈濟大學學生杜予歡說:「基本上就是把我們的,五、六日週末,把它佔滿,就是把它就是趕快的中途做它,所以就可能犧牲一下,自己的周末這樣子。」
 
這一切,都看在教授林光慧的眼裡,但疫情急,再不忍也得咬緊牙根:「其實我是工頭嘛,接到校長的任務的時候,我都在思考說,我要怎麼告訴學生,尤其那一次蛋白質壞掉,我又要把他們叫回來的時候,我明明答應他們可以回去了,卻再把他們叫回來,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最痛苦的。」
 
學生黃榆文,也清楚地記著那次的情形:「有一次就是中間有出問題,導致就是要重來,蛋白質本身的濃度,有點兒過高。」
 
事件就發生在他們快要完成三萬劑蛋白質的時候,大家都已經很累了,還是一起面對。學生杜予歡說:「那時候我就是一整個禮拜我都在衝實驗,就努力把它弄出來。」
 
林光慧教授說:「覺得最開心的就是,你會看到學生已經有很大很大的壓力了,他們還是可以撐得住,就說:『好,那我們再做。』所以你就會看到說,其實你誘發他們的抗壓力。」
 
於是,暑假最後一周,大家緊急又再號召,學生黃榆文:「又再生出一批要寄出去。有時候都還忙到(半夜)十二點,一點才回家的那種,很累很累但還是覺得收穫很多。」
 
一路走來的點滴,在學生們心裡化作養分。杜予歡:「這次的計畫就讓我有個概念,原來我學這些東西,最終可以運用在這些地方。」
 
林光慧教授也說:「他們學會解決問題跟他們能夠耐壓這件事情,是我覺得最開心的地方,讓他們知道將來去工作就是這樣的狀況。」
 
現在,檢測試劑已經在疫情嚴峻的地方守護投入防疫行列,林光慧教授也期待將來他們可以為這個社會奉獻良能。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大愛新聞 花蓮報導 2020/12/26)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