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見晴天 經歷讓心同理

2016-02-26   | 邱如蓮
慈濟志工楊密(右)因為自己曾經走過甘苦人生,更能以同理心關懷、陪伴。(攝影者:邱祥山)
臨海的臺中清水,夏天吹來的海風潮溼黏膩,冬天颳起的東北季風又螫人皮膚;看似不適人居,但其實這裏土地肥沃,水質清澈,從清朝起就陸續開墾,成為白米集散地,商業熱絡,日治時期更是相當繁華。

不過隨著城市發展,清水繁華落盡,成為以農為重的小鎮。1954年,小鎮裏有戶人家喜獲新生命,但希望女兒個性低調,不與人爭,平安長大,因而取名楊密。

生為長女,楊密自小就懂事負責,國小畢業時,更是成績優異,班導師力勸報考初中,但楊密不忍父親為她的學費操勞,雖然聽從老師建議應試,卻已有盤算,「回家後我告訴爸爸我還是不讀了。但是一轉身,眼淚就掉下來了。」

楊密捨棄升學,幫忙家計,到臺北親戚經營的西點麵包店工作,站櫃檯結帳、沖泡咖啡、清洗杯子;因為鄰近學區,麵包店的生意非常好,楊密經常忙得頭昏眼花,但也看盡人生的不公平;有錢人家的孩子,早餐是買著三明治配咖啡,而窮人家的孩子,則是一份一元的吐司度三餐,她常常想:「以後我若有能力,一定要幫助有需要的人。」

曾因貧困而失學 為弟用心勤工作

在麵包店做了六年,楊密逢年過節也少有休假,連生病發燒都捨不得請假,如此辛苦,薪水雖然穩定,但楊密經常想:「我難道只能這樣嗎?」楊密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於是離開麵包店,在朋友介紹下,到當時全臺唯一的超級市場工作。

「那時找工作,需要保證人,我只好請以前麵包店的廠商幫忙作保。」楊密如願獲得工作,腳踏實地從基礎學起,沒想到一個月後,老闆就跟她說:「我想升你做幹部。」才小學畢業,沒學過會計,也不懂行政的楊密,嚇得直說:「不行、不行,我什麼都還不會。」但老闆還是發布人事命令,楊密不得已,只好請室友教她打算 盤、記帳,強背英文,好記得商品品名。

家鄉的弟弟保送師範學院及臺北工專,爸爸希望弟弟可以念師範學院,節省生活費也能有份穩定的教職,但弟弟的志趣卻是在工科。楊密想起自己當年失學的心情, 於是跟家人商量,讓弟弟上臺北讀書,由她負責生活費。為此,楊密在超級市場一直做到弟弟臺北工專畢業了,才辭職回到臺中。
獨居長者缺乏熱水器、洗衣機,生活諸多不便,志工協助安裝,讓長者生活便利不少;楊密(左)教他使用洗衣機。(攝影者:童正雄)


離鄉那年十四歲,再回到清水已經是二十四歲了。楊密很快找到百貨專櫃的工作,因為她的負責態度,讓臺北的舊東家捨不得放,頻頻南下清水找她,希望她能回公司上班;而新東家怕這個好員工跑了,直接開設一間新門市給楊密管理。

新嫁娘內心茫然 搬離婆家改生活


總是汲汲營營為生活打拚,楊密沒有想過自己的婚事;雖然在臺北工作時,不停有人追求或介紹,但都被她拒絕了。唯有小學同學卓清龍,不知道從哪兒得知她的行蹤,經常上臺北邀約她出遊,回到清水後,邀約更為頻繁。

「我都沒有答應跟他出去,只有一次他已經來到家門口,怕他一直待下去,才答應跟他去吃晚餐。」楊密說,再怎麼跟爸爸解釋,還是被認為正在跟卓清龍交往,而那個保守的年代,消息也早已傳遍鄰里。

卓家來提親,兩人就這麼結婚成家。婚後,楊密辭去工作,照顧身體不好的婆婆。個性安靜的她,常在房間裏踩著縫紉機做家庭代工,多攢一些生活費。

楊密還沒適應大家庭的生活,緊接著面對先生經常與朋友喝得醉醺醺晚歸;「無論怎麼問他,他都不說原因。」楊密愁苦無處可訴,懷著身孕四處求神問卜,好想有人可以告訴她答案,「告訴我,我哪裏做得不好?」卻總是得到「苦命」的回答。

心結一直打不開,楊密懷孕後期,體重甚至只剩下四十八公斤。娘家爸爸心疼女兒,建議他們搬離婆家改變生活。楊密將婆婆接到新家來照顧,這個小家庭終於逐日步上正軌。

堅持省下點滴錢 助人之心堅定行

一天,楊密從《聯合報》副刊看到慈濟功德會的故事,身為創辦人的法師也是清水人,而且致力慈善志業;她徵詢先生意見,能不能也捐款助人。卓清龍回答:「自己都吃不飽了,還想顧別人!」

但楊密想,如果自己省一點,生活還是過得去,省下的錢就能助人。於是她打電話聯繫慈濟,開始有位慈濟志工每月上門收善款。

那時,小兒子念小學,楊密和幾位家長組成愛心媽媽團隊,到校幫忙。媽媽們聽到楊密分享「慈濟」,也生起助人的好念,於是每月將善款交給楊密一起捐出。來向楊密收款的委員,於是交給她一本勸募本,她開始承擔責任,沒多久也參與訪視,跟著臺中資深志工張雲蘭四處看貧困個案,最遠曾到雲林。

每次志工邀約訪貧,楊密從沒拒絕,搭車去豐原會合,再自己搭車回家。1995年,四十一歲的楊密,受證為慈濟委員。
原本規畫好的生前告別式,在卓清龍往生後變成追思會。一路支持楊密做志工的卓清龍,在生命的最後也接引了三個孩子,跟隨媽媽的腳步投入慈善。(攝影者:曾秀英)


一邊做著訪視,一邊持續擔任愛心媽媽,楊密培養出了助人的敏感,不時在校園裏發現需要關心的孩子。有一回,只是看見一位孩子拿早餐時神色不對,她深入探問,得知來自發生困難的單親家庭,趕緊通報學校老師家庭訪問。

楊密回家,和先生講起這件事情,沒想到他竟然哭了起來,說:「我以前如果有你這樣的媽媽在身邊,我就不會把事情都放在心裏。」

楊密說,那時已經結婚十年了,才聽到先生說出心中的結。原來有次,公公不知道什麼原因,對著先生大發雷霆,拿著扁擔打他,打到先生都躲去雞寮了,還是繼續追著打。婆婆身體不好,也不能護著他,卻讓他從此以後關上心門,再也不把事情說出口。

放下命苦正能量 告別至親心祝福


漸漸地,卓清龍支持楊密做志工,有回夫妻倆帶著孩子一起參與委員聯誼會,會中,證嚴上人開示:「我們是活生生的人,為什麼要被八字壓著?」

楊密聽到,想起自己揹著「命苦」的包袱,淚如雨下;一上車就告訴卓清龍:「我今天要把包袱丟掉,我揹得好累!」

2009年,楊密發現卓清龍走路時,姿勢有點怪;問他是否不舒服,他卻說沒有。某天晚上,楊密與孩子在客廳聊天,卓清龍下樓說自己心悸很不舒服,楊密送他急診,一照斷層掃描,發現了腦瘤。

住院檢查,是肺腺癌轉移到腦部,醫師判斷約只剩半年生命。楊密當時已經投入訪視多年,經驗告訴她,要讓病人心境安定,才能讓治療順利;所以她花了很多時間平靜先生的惶恐,鼓勵他要有好念,開刀才會順利。而卓清龍也慢慢放下過去的壞脾氣,心念安定地療養著。

「後來,他主動跟我說,想要辦一場感恩會,感恩醫護的照顧。」楊密說,先生選定了6月6日辦感恩會,也作為他的生前告別式;他參與每件事的討論,卻在感恩會前跟楊密說,想回家了。

「我知道告別的時間到了,可是,心裏還是很痛。」楊密說,怕干擾他的心,每每都躲在車上哭;三天後,卓清龍在睡夢中安詳往生,也完成大體捐贈的大願。

卓清龍走後,楊密始終記得當時自己希望先生心安的那一念,後來也接續關懷了好幾位臨終病人。她知道陪伴病人安心地走,家屬也才能安心地過往後的日子。

今年六十三歲的楊密,過去的日子看起來平順無風,心中卻其實辛苦難熬。她曾經問老天爺,為什麼要給她這麼多課題?但走過人生半百,楊密想,也許上天希望她能夠做得更多──體會過那樣的苦,更知道要如何陪伴度過。如此換個心境,陰雨天也有它的意義,雨後的晴天顯得更為美麗。

(文:邱如蓮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91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