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管家婆 價值自己決定

2016-10-16   | 吳珍香
經歷過病苦,廖秀珠體會無常、更珍惜光陰做好事。(攝影者:宋明章)
凌晨三、四點,廖秀珠腹部翻攪、疼痛難耐的感覺席捲而來,送醫急診後,醫師診斷為卵巢瘤,要馬上手術,不能再等。

「躺在手術檯上,無法動彈,只能任人宰割。當下心好慌、好害怕。」廖秀珠想,才剛走進慈濟、開始要做志工,「難道佛菩薩就要帶我走嗎?」瞬間,她體悟到什麼是無常,以及過去聽到的「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病床上的自己沒有自主權,她虔誠發願,若是手術順利,身體健康,將全心全意在菩薩道精進付出。

煮飯、打掃、照顧雇主家人,廖秀珠的管家工作,幾乎做了五十年;她更用心為弱勢家庭打算,形形色色的苦難,有不同的關懷方式,即使被拒於門外,她也會耐心溝通,直到他們開啟心門,拂去塵埃……

北上幫傭遇到貴人

貧與病,廖秀珠並不陌生。十二、三歲為了分擔家計,她國小畢業開始幫傭,後來更離開家鄉羅東,到臺北工作;雇主臺北市合江街診所韓醫師,對她視如己親,教導她待人接物,也影響她的人生觀。韓醫師家境優渥,但生活節儉,書寫紙張反覆使用;「惜衣有衣穿,惜飯有飯吃」這句好話,也讓她終身受用。

1989年,廖秀珠的姪女罹患結核性腦膜炎,病情嚴重,昏迷轉送臺大醫院;當年沒有健保,住院期間醫療費用高昂,家人苦惱之際,剛好有慈濟志工在隔壁病床關懷,得知困境,隨即協助送上兩萬元的救助金;加上政府補助與基督教會捐款,暫度難關。

她與弟弟和志工並不相識,卻馬上獲得援助,感動於那分慈悲,發願也要做行善助人的事。她開始劃撥善款給慈濟,閱讀《慈濟道侶》半月刊、聽慈濟廣播電臺,在花蓮靜思精舍看到常住師父「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更是感動,篤定這是自己要參加的慈善團體。

廖秀珠幫傭、當家庭清潔工,先生林富裕在工廠上班,勤奮工作養家,一家四口清貧但快樂。(照片翻拍:徐啟衡)
2003年,先生林富裕罹患胃癌;再次的考驗,讓他們夫妻倆體會到生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上不來,就要與世界說再見;所以想做好事,更要把握當下,不能遲疑。

訪視屢見貧病相循

在廖秀珠訪視二十餘年的經驗,確實許多個案都是因病而貧、因貧而病,有些遭遇讓人很震撼、很不捨。

由於中樞神經阻塞而常頭暈的李女士,五十一歲,育有三個女兒,次女罹患精障疾病。丈夫因鼻咽癌往生十多年後,沒想到最疼愛的長女也罹患胃癌,末期常大量吐血。

為了醫治女兒們,她抵押房屋、舉債兩百萬,卻無力負擔房貸,房子被查封;難以承受種種壓力,她感嘆人生悲苦無常,服藥自盡,幸運獲救。次女因為躁鬱症復發,服用過量藥物往生,長女也不敵病魔,兩個女兒相差六天先後離世。

李女士與智能障礙的小女兒相依為命,但命運之神還是作弄他們,小女兒健康情況不佳,但因為看到姊姊癌症化療的痛楚,不願接受西醫診療。

每回慈濟志工家訪,李女士總是說著說著就哭起來;志工抱著她、安撫她,盡情地哭吧,哭完後,再提起勇氣面對。她說,慈濟人到訪,就是她最溫暖的依靠;而慈濟長期關懷濟助的恩情,不知何時才能回報;志工請她放寬心,先把家安頓好,有餘力再回報眾生恩。

長女曾向志工說,希望媽媽有一天能走出去幫助別人,才能報答上人的慈悲和慈濟人付出的愛;長女往生後,也依照她的遺願將遺體捐贈給醫學院做研究。

廖秀珠說,這是2002年接觸的個案,陪伴兩年後結案;一家人飽受病苦折磨的困境,她迄今難以忘懷。

案主李女士因病而貧,她的長女胃癌末期,骨瘦如柴、臥床療養,廖秀珠(左二)偕同志工常常前往關懷。(照片翻拍:徐啟衡)
另一戶人家,五十歲的劉女士罹患大腸癌末期,體重只剩約二十公斤;她有兩次婚姻,後來單獨養育三名子女。生病後,無力負擔房貸,房子面臨法拍,又須繳孩子的高中學費,種種的壓力,讓她憂心、喘不過氣,強忍著病痛,撐起那隨時都會撤守的眼皮。欣慰的是,三個孩子非常孝順,常伴身側。

廖秀珠說,訪視時感受到劉女士宛如油燈將枯,卻捨不得熄滅,彷彿是掛心著孩子們的未來。志工用心為她安排最後一個生日的慶生,致贈念佛機、襪子、暖暖包,按摩紓解身體不適,烹調食物為她補充營養,致贈急難救助金、孩子的助學金等……志工不時安慰她,要有正念、不要罣礙,祝福三個乖巧的孩子,也祝福自己乘願再來人間報眾生恩。

劉女士說,想留下眼睛看世界,請志工幫忙,待她往生後,讓她捐出眼角膜,協助辦理植葬,還有繼續照顧孫子們……

劉女士過世後,她的母親無力負擔孫子們的生活費、教育費,因此慈濟延續關懷,直到孫子們成年後才停止濟助。

廖秀珠說,慈濟訪視是只要聽到、看得到、走得到,就努力做到;志工也自我期許成為照顧戶的靠山,讓他們能紓解悲苦、釋放壓力。

人可以決定自己的價值

廖秀珠說,從慈濟慈善工作得到最大的體會,是「見苦知福、見貧知足」。

「世間最大的力量是愛,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縮短彼此的距離。」投入訪視二十六年,廖秀珠表示,案家示現苦相,讓我們有因緣救拔苦難,真的要很感恩對方給我們機會付出。

看到人間疾苦進而伸援,就是造福;看盡人生形貌而有所悟,智慧即能提升。廖秀珠說,訪視工作可說是福慧雙修,「表面上雖是在付出,獲益最多的是自己。」

新北市汐止區慈濟照顧戶陳女士病痛纏身,四個孩子中三位智能障礙,無力打掃家務,環境衛生堪慮,廖秀珠(左)與志工們前來清理。(攝影者:林宏謀)
對待任何人,均要以同理心、真誠心,尤其是走不出傷痛的人,更要願意花時間、耐心陪伴。好意幫助對方,一定要先做到尊重,了解對方的需求,才是真正有助益。在互動中,多運用上人的法,和靜思語「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多講好話,學會傾聽。

「說不定對方會因為我們的一句話走出傷痛,改變一生,人生也因此綻放出快樂的笑容。這就是多年來我不放棄慈善工作的原因;每次出去訪視,都會收穫滿滿的歡喜回來。」

目前,廖秀珠每天大部分時間用來看個案、收善款、上課和從事社區志工活動,只留傍晚的時段為老雇主打掃煮飯。她常常與人說:「我沒讀什麼書,一輩子幫人打掃、煮飯,帶小孩、做管家。能遇上慈濟,有那麼多機會讓我做好事、讓我入人群付出結眾生緣,不做豈不太可惜了。」

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過,「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也就是說「人的存在,是自己創造自己」,人可以決定自己的下一步、決定自己的價值。廖秀珠投入慈善,從苦中求真諦,也讓自己的生命彰顯了無私付出的價值。

(文:吳珍香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98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