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重來的鏡頭 足跡無價

2017-06-25   | 黃麗卿、柯玲蘭
林翠蓮回來參加全球參加人文真善美營隊,一部分是自己的進修,另外主要是陪伴兩位斯里蘭卡真善美的志工。她期待:「希望斯里蘭卡真善美的功能早日完整地建構起來。」(攝影者:詹予慧,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6/21)
「無論是用照片或者是用影片,希望藉此能讓更多的斯里蘭卡人認識慈濟,瞭解慈濟如何幫助當地困苦的人,進而願意加入慈濟。」來自斯里蘭卡可倫坡的Nishantha Weerasekara,首次來臺,參加於6月21日至24日在新店靜思堂舉辦的「2017年全球人文真善美研習」,他很熱切地說著。

真善美故事 用鏡頭抓住一瞬間

「這是我的夢想,來臺灣學習更多的技術,還有最重要的是能見到證嚴上人。」Nishantha說到上人,難掩臉上的笑容,眼睛發亮。而談到第一次參加慈濟活動的感動,他還記憶猶新。2015年5月,慈濟在斯里蘭卡舉辦義診,他受邀擔任翻譯,當他看到慈濟志工每個人的用心付出,及臉上堆滿了笑容,便下定決心,「要永遠當慈濟的一份子。」
學員和隊輔的相見歡,這次來自斯里蘭卡有兩位真善美志工,Nishantha Weerasekara (左)及Thamoja Koushala(右)。(攝影者:賴慧娟,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6/21)


Nishantha是一名專業攝影師,平常拍的是婚紗照,可以預先準備或重拍;但發覺記錄慈濟活動,鏡頭一閃就不能重來。「人們或哭、或笑的表情稍縱即逝,就在那一瞬間,這是我最大的挑戰。」Nishantha感受到其間的大不同。

這次來臺灣,Nishantha發願要把錄影技術帶回去,讓他除了可以用圖像,也可以用錄影來記錄慈濟人、慈濟事,為斯里蘭卡留下真善美的紀錄。「我親眼看到許多斯里蘭卡的人民受苦難,而慈濟又是如何的幫助我們,我要努力做一個最棒的慈濟志工。」Nishantha懇切地表示,慈濟是我第二個家,我明年還要再回來。

記錄家鄉事 留住慈濟美善歷史

另一位同樣來自斯里蘭卡的Thamoja Koushala,就住在漢班托塔。在2004年發生的一場大海嘯,摧毁了他的家園,卻也牽起了他和慈濟的因緣,那一年他只有九歲。海嘯後,慈濟不僅為那裡的居民蓋大愛村,也建立了一所慈濟國立中學,而Thamoja就在那所學校畢業的。
Nishantha發願回國後分享所學,並訓練當地志工照相和錄影的技巧,為慈濟留下真、善、美的紀錄。(攝影者:詹予慧,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6/21)

2013年慈濟在當地辦了一場傳統醫療的義診,其中的一位醫生是他的鄰居,因此Thamoja有機會參與義診,而正式加入慈濟。在數場的活動中,Thamoja經常發揮巧思,手工製作小靜思語卡片和大家結善緣。

Nishantha和Thamoja兩位成為人文真善美的一員,都是新加坡志工林翠蓮的引薦。林翠蓮在新加坡承擔人文真善美的幹部,並於2013年開始關懷斯里蘭卡的會務,每一、兩個月就會去陪伴當地志工,來來回回已有五十趟了。期間雖然忙碌,但她卻樂在其中:「如果我的生命中沒有慈濟,相信年過半百之後將是一片的空白。」

豐富生命 用心陪伴本土志工

因此,林翠蓮警覺到一定要將斯里蘭卡的真美善故事及文史紀錄流傳下來。而當她知道Nishantha是專業的攝影師,即邀請他擔任人文真善美的拍照工作;Thamoja因說著一口流利的英文,林翠蓮也說服他回臺參加人文真善美營隊,學習攝影的技巧,這樣才能記錄他的家鄉漢班托塔,許多感人的故事。
林翠蓮是Nishantha口中稱呼的「斯里蘭卡志工的媽媽」,她付出無所求,傾全力留住慈濟歷史,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也讓斯里蘭卡志工們快速地成長茁壯。(攝影者:詹予慧,地點:慈濟新店靜思堂,日期:2017/06/21)


第一天21日的研習營,人文志業發展處何日生主任的一堂課程,講到「美」,讓林翠蓮深有感觸。「以前我們追逐的美,是五光十色、繽紛燦爛,可是那只是很表面的東西;當我加入慈濟從人文真善美開始,真的,這十多年來,很多真實生命的美讓我非常感動。」

「把過去的作品拿來做分析,透過團體討論,可以了解到自己好的部分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讓我們有更清楚的概念和方向。」林翠蓮從營隊的學習中,感到收穫滿滿。

這次回來參加營隊,一部分是林翠蓮自己的進修,另外主要還是陪伴兩位斯里蘭卡真善美的志工。「希望斯里蘭卡真善美的功能早日完整地建構起來。」就如Nishantha口中稱呼的林翠蓮是「斯里蘭卡志工的媽媽」,她付出無所求,傾全力留住慈濟歷史,豐富了自己的生命也讓斯里蘭卡志工們快速地成長茁壯。【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黃麗卿、柯玲蘭 新北市新店報導 2017/06/21)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