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美 - 萬島之國慈濟路
2003-09-25 | 歐君萍 邱淑絹1992年,劉素美跟著從事製鞋業的先生蔡秋鋒舉 家移民至印尼投資設廠。對陌生環境的警覺心,讓劉素美每天都親自到離家不遠的「台北學校」接送孩子上下學,因此認識了同樣來自台灣的梁瓊。梁瓊向她介紹慈濟,劉素美便和許多台商夫人一樣, 定期捐款成為會員。
原本她們只將善款匯回台灣,在愈來愈了解慈濟後,便有人提議:「何不也在印尼做慈善?」於是,她們由梁瓊帶動,從一戶戶訪貧做起,開始在雅加達落實濟貧工作。
要做,就用心把它做好!
一群娘子軍,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國度從事慈善工作,靠的是直心和勇氣。劉素美說:「只要人家提報那裏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就親自去拜訪、了解 。」
初時,梁瓊居住的工廠宿舍聚會不便,劉素美便提供住家作為會員們固定聚會之所。「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我家來來去去,又是烹飪、唱歌,又是比手語、打中國結;在蘇哈托總統時代,集眾活動會受到監控,還曾經有警察因而找上門來呢!」劉素美說。當年做慈濟的困難還不僅只於此,由於政府實行華文禁令,慈濟的中文出版品自是在嚴禁入關之列;劉素美只能利用每次回台灣的機會,隨身少許地帶進印尼。「因為每種書都只有一本,我就把它們編號,像圖書館一樣 ,讓大家借回去看。」
一年多後,梁瓊因先生工作調動而舉家返台,臨行前,把慈濟託付給劉素美。「當時我雖然還在適應中,但心想慈濟的工作既然已經開始,放棄實在可惜,只好承擔下來。」承擔責任後,壓力緊接而來。原本在先生公司幫忙的劉素美,難以兼顧事業與志業,便和先生商量。先生只給她一句話:「要做,就用心把它做好。」然後一肩挑起事業重擔,讓她全心全意投入慈濟。
他鄉生活本就不易,更遑論要深入當地的慈善工作,劉素美說:「語言不通、地理環境不熟悉,是首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抱持著無所求的態度去付出,語言不通就用微笑溝通。」因著誠摯與用心,她們慢慢取得當地人的認同和加入,慈善工作也漸漸踏出腳步。
走過動盪不安
1993年,印尼慈濟志工開始投入孤兒院、養老院及痲瘋病院等機構慰訪,補助貧困兒童學雜費、幫助學校修繕等,遇有各種天災急難也迅速給予災民援助。如1994年西朗縣(Serang)發生水患,志工憑藉有限人 力緊急前往發放物資,從此也展開對此地居民的長期關懷。
此外劉素美談到,肺結核是印尼第二大死因,在貧瘠的鄉村中,民眾面臨這種需要長期治療的傳染病,沒有能力也不知如何治療。於是慈濟從1995年開始,與當格朗縣(Tangerang)、西朗縣衛生局合作掃「咳」,定期提供每位肺結核患者六個月的藥品和營養品。這項長期施藥計畫成效卓著,以西朗縣為例,病患的痊癒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八。
在志工們的努力下,1996年11月慈濟印尼分會獲准在雅加達成立, 慈善工作更邁開大步。
「上人早年在台灣訪貧時發現,很多窮人是『因病而貧』;我們發現印尼也是如此,由於政府沒有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又高,窮人多數沒錢看病,因此我們便有了小型義診的想法。」劉素美表示,慈濟從1997年開始與西朗縣衛生局合作,每個月提供一次巡迴義診服務;這也是慈濟在印尼義診服務的開端。
1997年起亞洲發生金融風暴,印尼許多工廠倒閉,失業人口遽增。兩億人口中原有兩千萬貧民,一舉躍升為一億人;1998年雅加達「五月暴動」後,經濟愈加蕭條、物價高漲、醫療費用節節上升,貧民因而面臨更艱辛的生活考驗。
五月暴動是印尼華人的夢魘,「上人擔心大家的安危,希望我們能回台灣。」劉素美說,暴動之後,華人都減少外出,但肺結核的療程不能中斷,印尼籍慈濟志工仍在預定時間內配送藥物到病患手中。十天後,劉素美等人回到印尼,在台灣慈濟志工的支援下,援助十萬份米糧予維護治安的軍警和鄰近村落貧民,以實際行動化解印華之間的緊繃氣氛。劉素美說:「排華只是少數人的行動,其實印尼人多數是善良的,暴動期間,司機和工人們把我們的家和工廠都照顧得很好,讓我們很安心。 」
而後,志工們又以大型義診、發放民生物資來改善印尼民眾的生活。如隔年三月在當格朗縣的大型義診,受惠貧病患者將近萬人;當天在義診現場,鄉民們露出天真的笑靨、熱情的回應,讓人彷彿看到族裔包容互助的美好前景。許多慈濟志工表示,不後悔留在印尼這塊土地上灑愛。
持續的義診行動,更感動了當地的官員。1999年9月底,西朗縣最高軍區治安長官班蒡(Bambang)在巡視義診現場時,對台灣前往的醫護志工說:「台灣發生大地震,你們還來幫助我們,這種不分種族、宗教,一起致力人道工作的精神,令人敬佩。華人和印尼人之間,本應相互關懷、融為一家人,而非彼此仇視。」
以實際的付出行動,走過動盪與不安,劉素美強調一路走來雖然艱困,但每遇到困難就會想起上人說的「有心就不難」。「這些年來我們把腳步放穩,盡心盡力去做。走慈濟這條路,會有很多人護持與幫忙,困難也就迎 刃而解。」
紅溪河五管齊下 印尼慈濟邁步走
2002年元月印尼雅加達發生嚴重水患,數千人無家可歸,災民們終日浸泡在污水裏,期間達一個月之久。
劉素美帶領慈濟志工們立即投入救災,涉水或行舟穿梭在積水不退的雅加達市區,發放日常用品、食物及礦泉水;迄至二月底,計發放七次救濟物資、義診五次,並協助學校打掃、清理工作。金光集團總裁黃奕聰見災民受苦,心生不忍,亦指示餅乾廠員工將所有存貨拿出來發放。
三月初,黃奕聰與兒子黃榮年,在劉素美、高寶琴、賈文玉等慈濟志工陪同下,返台向證嚴上人報告災區狀況及志工動員情形;並請示上人如何進一步協助災民脫離遇水則淹之苦。上人見眾人如此發心,遂指示慈濟志工配合軍警和居民,在重災區紅溪河畔的卡布莫拉村(Kapuk Muara),以抽水、清掃、消毒、義診、建屋等「五管齊下」的方式,投入災後重建工作。
一行人回到印尼後,首先為積水未退的災區進行抽水,然後又到市場買下 所有清潔用具進行清掃、消毒,以杜絕傳染病源滋生;黃奕聰與黃榮年也親赴災區,捲起袖子、彎下腰,加入協助災民清掃行列。
在救災的同時,黃奕聰也思考著建屋問題:「五管齊下最花錢的是建設大愛屋─能容納一千戶住宅的地在那裏?經費又在那裏?」因而和劉素美商議籌辦茶會,來號召更多企業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參與紅溪河災後重建工作。接著,安達集團董事長郭再源也主動發起募款,企業家們個個都慷慨解囊響應。
「我這張老面子還算管用,總算不負上人所託,不但募到了錢,也募到了郭再源及熊德龍等企業家的大力幫忙。」黃奕聰說。劉素美表示,整個災後重建計畫,都是靠志工們合心協力完成的,其中大愛村的硬體建設由郭再源發心負責;居民搬遷溝通和大米發放工作,則由黃榮年擔負;金光集團策略研發部門高階主管陳豐靈和眾多員工也因而投入志工行列。
在居民領鑰匙、搬遷的那一刻,劉素美流下了感動的眼淚:「這一年來忙募款、忙建設…如今,看到居民安定下來,自己也覺得很幸福。」
(撰文者:歐君萍 邱淑絹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4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