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柯水源 放下瞋恨行善行孝

2009-10-15   | 林志華、林翠蓮
新加坡慈濟志工柯水源,放下心中瞋恨,行善行孝。圖片由新加坡慈濟志工提供
在新加坡慈濟人裏,提起「Peter」,大家都知道他是「環保楷模」,笑口常開、平易近人。他長期承擔香積,不少人嘗過他的烹飪手藝,但很少人知道他以前連一杯水都不會倒給陌生人喝。


叛逆年少 遠離家人


Peter本名柯水源,自小性格叛逆、我行我素,與家人關係不融洽,唯獨與姊姊的感情較好。1963年,住家遭祝融焚毀,母親承受不起打擊而跳河自盡。翌年父親另娶,他對此很不諒解,憤然離家出走。那年他只有十七歲。

爲了生活,柯水源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幫人洗車後才去上學。沖涼換衣都在朋友家,讀書寫功課睡覺就在公園裏。這種居無定所、缺乏家庭溫暖的生活,造成他自卑且孤僻、因怨恨而偏激離群,身心飽受折磨。

柯水源中學沒畢業就輟學,靠著勤奮工作、努力賺錢,還一度兼職四份工作。三十歲那年他結婚,然而婚姻僅維持三個月。

「如果你敢叫我爸爸來,我就跟你離婚!」婚前柯水源已先拋出狠話,但妻子仍一番好意,與姊姊一起暗地邀請父親在結婚之日前來觀禮,希望父子倆可以盡釋前嫌,一家團圓;但為了履行「諾言」,柯水源斷然離婚,雖然日子從此過得風花雪月,心靈卻閉塞又寂寞。

「以前我是『歡喜做』,現在就『甘願受』。」兩鬢花白的柯水源,不禁感慨當時的橫戾。


自我封閉 鄰里不睦


柯水源在未入慈濟之前,就先接觸慈濟月刊,種下日後因緣。圖片由新加坡慈濟志工提供。
後來柯水源在牛車水開店售賣紀念品,還兼了兩份工作,生活日漸富足。早年的困頓造成他相當看重金錢,雖衣食無缺,1988年起他也開始做資源回收,賺取每月額外三四百元的收入。

在那個不知道何謂「環保」的年代,鄰居對此頗有微言,還向他姊姊投訴;姊姊多次規勸不果,反而讓姊弟關係惡化,也致使他更憎厭鄰居多管閒事,從此怒目而視。

多年來柯水源自我封閉,家中幾乎訪客絕跡。「一屋子都是撿來的東西,很丟臉。」每次出門前,只要稍聞門外有聲,他就躲著不出來;即使與鄰居遠遠碰面,他也會繞道而行。甚至有整整一年,他下樓都不穿上衣,故意讓鄰居尷尬,藉以表達內心的無聲抗議。

孤僻反叛的積習難改,2003年柯水源與店鋪鄰居發生口角,一氣之下就結束了十幾年的生意。


一念心轉 調伏習氣

原先柯水源在牛車水營業時,時常到附近的慈濟會所去索閱《慈濟月刊》。當時分會裡的師姊多次邀請他來參加志工,但他遲遲沒有行動;後來新加坡分會遷移至巴西立後,有位朋友好意要載他到靜思堂,但他不願讓別人踏進家門半步,決定「先發制人」,便自己按照月刊上的地址摸上靜思堂。

初來乍到,柯水源依然故我染了一頭紫髮,來到靜思堂人人爲之側目;師兄師姊婉言相勸,善巧引導。他覺得心裏彆扭,生起退心,幾天後慢慢能體會大家的善意,一個念頭一轉,馬上到理髮店覆上黑色,自此任兩鬢飛霜,也不再染髮。

有一回,柯水源看到瘦削的吳育瑾師姊一手抱孩子,一手拿包包做訪視,他心念一動,想要助一臂之力而決定加入訪視行列。然而訪視志工需先經過培訓,柯水源習氣使然,起初頗爲排斥這類規定,後來還是憑著那股拔刀相助的勇猛,終於放下心裡包袱。

柯水源關懷癌末老者。圖片由新加坡慈濟志工提供。
培訓後,他積極投入訪視工作。無論是開會、家訪、寫報告,只要需要他,就從不說「不」。柯水源說:「看見獨居的照顧戶,就好像看見我自己。其實我也很害怕將來也像他們一樣。所以也希望現在能多做好事、多造福。」

靜思堂午齋用不完的飯菜,柯水源就打包起來,搭一小時巴士送到照顧戶家。有一次送飯途中,他在雨中摔了一跤,渾身盡濕。他付出真誠關懷,把心開闊、把情拉長、把愛擴大,也受到了照顧戶的愛戴。

當年,柯水源怨恨父親娶了繼母,即使到了父親往生,他也只在出殯前夕,回去瞻仰遺容就走。「上人說『普天三無』—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也沒有我不原諒的人,讓我非常震撼!」加入慈濟九個月後,他放下對父親的怨恨,把父親的靈位請回家供奉。還主動聯絡姊姊,姊姊感動不已,成爲了他的會員來護持他。


生活簡樸 清平幸福

打開心扉,一切變得不同。原先從不讓外人踏進自家,柯水源為了要分享清平生活,志工得以推開那扇鐵門。

環顧四周,今年已六十一歲的柯水源說:「家裏除了神台和床是自己買的,其它傢俱、杯盤碗碟和日常用品,都是回收來的。」

每天清晨四點,柯水源就推著自己改裝的大型手推車,戴上手套,從自家樓下出發,走到大垃圾桶或看到路上有垃圾就俯身撿拾,僅僅是回收各類傳單,每天就有十五公斤的收穫,還不包括舊電器、老傢俱、塑料瓶呢!他說:「看到資源被丟掉,感覺很心疼!有時家裏缺少什麽,只要在心裏想著,不出幾天都會在環保時撿到,真是『心想事成』!」

柯水源最近還找到一份兼職,老闆很認同他做慈濟。他心滿意足地說:「早上還可以做香積、做機構關懷,真的很有福報!」 薄酬足以應付生活所需,他毫不猶豫把資源回收的所得都捐出來。

現在鄰里關係也改善了,他愛物惜福的舉動開始得到認同,柯水源說:「起初我也只是儘量邀請,沒想到鄰居會主動把環保物拿給我。」

在浴室放置了一個嬰兒澡盆,分開三次收集洗澡用水,是柯水源的省水秘訣。圖片由新加坡慈濟志工提供。
早年經歷過本地罕見的大水荒,造就柯水源「惜水如命」的個性,他讓水龍頭慢慢滴入水桶裏,一天一夜就能存下一桶水來洗澡。洗澡時,腳下放置了一個嬰兒澡盆,分開三次收集洗澡用水;然後將第一遍收集的肥皂水,用來洗廁所沖馬桶;第二遍稍帶肥皂的水用來洗地洗衣;第三遍的乾淨水用來澆花。

同時回收來保特瓶裏剩下的水,也收集用來澆花,每盆植物接受這些「惜福水」,都長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他家裏除了洗衣粉,其餘的一律不用花錢,就連洗髮水也是從回收的瓶罐裏,收集剩下的洗髮液混在一起,成了獨家炮製的五顔六色洗髮水。柯水源咧嘴笑言:「反正只是顏色不同,功能都一樣嘛!」

環顧這個用感恩心、惜福心打造的溫暖窩,是否還會覺得丟臉?還會拒絕別人登門拜訪嗎?「不會咯!我覺得很自豪!」柯水源笑著說。


結好緣 悠遊功德大海

從環保與香積開始,柯水源與人人廣結好緣,更懂得有十捨一。他從月刊中讀到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的故事,常拿來當自己榜樣,他說:「這個人好厲害,很捨得,可以把廠房把地捐出來。沒想到後來我也進來慈濟,大家還成爲師兄。」穿上志工服,沒有身份的分別,就像一滴水匯入大海,永不乾涸。

現在柯水源遇見人都愛說慈濟,即使陌生也不吝分享。有一天他坐在巴士上,就開始跟身旁的陌生女士講起慈濟,把月刊裏的故事與她分享。

當城是仍在沉睡,柯水源已經早起進行環保回收工作。圖片由新加坡慈濟志工提供。
女士讚歎:「嘩,書裏穿藍色衣服幫助別人的都是菩薩啊!」
「其實我也是穿這種衣服的人。」柯水源自豪地說。

女士感動之餘,馬上就捐錢當會員。柯水源不使用手機,一年後還特地寫信給那位女士,詢問她要不要繼續行善;妙的是,幾天後信回了,還附上匯票一張。

以前碰到街頭勸募,他不好意思拒絕捧到面前的募款箱,柯水源說:「捐得很不甘願」。現在他用心勸募,連上班都會隨身携帶會員表格,時時刻刻菩薩大招生。

柯水源慨然說道:「上人可以在四十年裏創立慈濟世界,救濟數百萬人;而我的四十年,却是在執著和怨恨,沒有任何人參與的世界裏虛度。」

四十二年前的憤怒少年柯水源漸行漸遠,今日難捨能捨的志工柯水兄步步踏實。他終於放下背負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執著與怨恨。驀然回首,諸般往事一笑而過。

自知還有許多習氣有待改進,不過偶爾「回想以前的自己,真不敢相信今天的我竟然會變得這麽可愛!」柯水源揮別心靈風暴,轉慳吝爲知足,清平人生一定會越來越甘美富足!

(撰文者:林志華、林翠蓮)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